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政治层面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经济层面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文化层面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
2、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原因周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内容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
3、系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2)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使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
4、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质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作用一方面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
5、和礼仪规定。(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
6、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3.理解“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
7、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原因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大国诸侯均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消耗得筋疲力尽,这为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
8、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影响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2.变法运动的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例(1)原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生产关
9、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思想文化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表现: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影响:积极性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
10、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局限性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知识点二先秦时期的经济(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2耕作技术(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
11、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3水利工程(1)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2)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4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影响因素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
12、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5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井田制)内容: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
13、遭到破坏确立: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比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概念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形式特征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因循守旧,闭关自守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时间产生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具
14、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1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主要成就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出现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西周晚期出现铁器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
15、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三)商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商业城市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商业政策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四)铁器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2生产关系变革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屡亩而税”。这是中国税制史上田租和田税分离的开始,从此,贵族所有的田
16、地都要按照面积向国君交税,其结果是使贵族土地的私有权更加牢固,农民自耕的小土地的所有权也逐渐得到保障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cu)征”,即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是管仲经济改革中的最主要内容,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军功贵族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氏族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惯例。农民摆脱了氏族土地所有制的残存影响,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商鞅变法使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扩大,也使贵族依世袭身份而占有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通
17、过买卖占有土地,成为军功贵族、商人、货币持有者的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标志。至此,乡村的井田制和宗族组织彻底瓦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主题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它源于“始于殷、成于周”的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
18、权”的统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共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探究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注意以材料中逗号分层,第一层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四层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
19、远影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国实行世袭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的独立性。提示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史料二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探究该示意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哪些特点?教你读史解读本史料应注意图中文字信息和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由图中“王室”“武王弟”“周公子”等信息分析出同姓封国数量上的特点;从封国的地理分布可看出同姓封国地域分布上的特点。提示该图反映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从布局上看,王族封国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史料一探究“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20、“”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图片及“宗庙”“祖庙”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提示祖先牌位。史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或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探究据史料二,分析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
21、影响。教你读史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史料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第二层主要阐述了宗法制的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提示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等,这对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族性有深远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一(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
22、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摘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探究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教你读史本史料重在找论点,明确论据。以省略号分层是解读史料的关键。省略号后说明了论点“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省略号前的内容从“血缘关系”展开论述。提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政权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史料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探究该图片反映了哪些相关历史信息?教你读史图片的左侧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等级序列,右侧反映的是宗法制的特点,整体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互为表里的关系。提示史料图文反映了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有相对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
23、,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了从周天子到士的严格等级序列。主题二“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对其精华的高度概括。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史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探究史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现象?教你读史解读史料时注意对“宗庙之牺”与“为畎亩之勤”的解读。“宗庙之牺”是
24、指用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意为用作耕地的动力。提示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技术。史料二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探究史料二反映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特点?教你读史注意把握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这体现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有较深刻的技术认识。提示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史料三探究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教你读史解读图片信息时,注意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如该图
25、中郑国渠、白渠等。提示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农业灌溉水平高;关中地区开发早,自然环境有利于发展农业;汉代都城在长安,政治中心的经济需求;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应用等。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四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探究据史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教你读史史料一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指出了从西周到秦汉生产模式的变化和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特
26、点。提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史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探究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教你读史解读史料注意概括政府官员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体现了官员引导、改进耕作技术。“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反映出政府在天灾时减赋赈灾
27、。提示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政府在天灾时减赋赈灾。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年份卷别命题角度政治上2017全国卷西周分封制2016全国卷西周政治制度2014全国卷分封制的影响2013全国卷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等级2011全国卷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2010全国卷西周分封制经济上2017全国卷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2015全国卷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综合考查2013全国卷我国春秋战国对海洋的利用考情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新课标全国卷在此处命题更是不吝笔墨,尤其是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态势日趋明显,如分封制与文化认同的关系、青铜器铭文与历史价值的养成、墓
28、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等等,均在本讲考题中体现。试题强调能力立意,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复习本单元要重视文本阅读,加强对宗法分封制、小农经济的认识,深刻理解先秦时期政治、经济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一)历史价值观引领考1(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
29、,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选B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
30、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3(2011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31、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错误,西周实行世袭制和分封制,并没有确立集权意识;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把“家”“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项正确。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价值引领就必然有价值取向。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充分挖掘分封制、宗法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是高考的趋势所在,上述三题最具代表性。(二)能力方法灵活考4(2017全国卷)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
32、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选A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D项错误。5(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
33、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均排除。新课标全国卷对先秦时期农业和商业的考查,注重从经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商业发展的条件。不管题目选材如何变化,所考查的知识点都在书中,读懂材料,精准迁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
34、键。(三)主干知识迁移考6(2014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 D山东解析:选C据材料中的“周礼”可知,“统一的雅言”应指以周的发源地的地方方言为基础而形成的官方语言,而周兴起于陕西,因此这种“雅言”最早应产生于陕西,C项正确。7(2010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选C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河南省(豫)辖区相当于禹贡中
35、的豫州;河北省(冀)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冀州;湖南省(湘)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湖北省(鄂)的简称是因为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山东省(鲁)辖区为西周时鲁国封地,故简称“鲁”;山西省(晋)辖区为西周时晋国封地,故简称“晋”;广东省(粤)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简称“桂”。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但试题杜绝了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的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试题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如上述第6题,实际是迁移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
36、度,第7题迁移考查了分封制的影响。(四)学术成果创新考8(2013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符合题意;D项过于绝对,故排除。目前全国
37、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的学术性趋向明显,本讲内容距今年代久远,历史研究、史料挖掘和考古新发现的成果会不断地充实、印证甚至要修改历史。新的史学研究新成果不断引入高考,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考查学生对待史实的态度与方法,如上述第8题就以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墓葬等级与其他不同为切入点考查当时的政治制度。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滨州调研)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A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B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C王位继承遵循
38、长幼有序 D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解析:选B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是在西周,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启的地位低下,辛的地位比启高,辛继承了帝位,故B项正确;启比辛年长,不得嗣,故C项错误;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应该在西周,故D项错误。2(2018辽宁重点高中联考)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左丘明左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A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 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 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解析:选C夏
39、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土地给诸侯,拱卫王室的分封制,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项错误。3(2018嘉兴测试)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世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选B世官制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逐
40、渐走向衰亡,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效避免了家族内耗,影响深远,故B项正确;分封制在秦朝时被郡县制所取代,故C项错误;西周时尚未形成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4(2018沧州质检)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解析:选A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宗法分封的工具,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使宗法分封所确立的
41、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而不是西周,故D项错误。5(2018石家庄二中模拟)史载楚国从武王熊通(前740前690年在位)时开始对外进行征伐兼并,先后吞并了一些周边的小国,灭国所得之地,直属于楚王成为县。由此可见,当时()A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B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C北方诸国政局相对稳定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裂变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楚国在春秋时期即已开始对外征伐兼并,但未体现楚国率先发动兼并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楚国吞并周边小国,但未体现各诸侯国之间的征伐,故B项错误;由材料时间(前740前690年)可知此时为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北方诸国发生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楚
42、国吞并一些周边小国后将灭国所得之地建为楚国的县,可见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分封制变为县制,故D项正确。6齐国孟尝君使用的冯谖,赵国平原君启用的毛遂,鲁庄公委以重用的曹刿,楚庄王委以重任的孙叔敖等等,都出身低微,或为农民或为舍人或为牧人。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军功爵制 B纷纷开展变法运动C等级观念消亡 D贵族政治出现松动解析:选D材料中所提及这些人,都出身低微而非立有显赫的军功,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这些国家相关变法运动的提及,故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等级观念从来就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身份低微的人被各国国君委以重任,说明传统的封闭式的贵族政治被不同程度的突破,故D项正
43、确。7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解析:选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烈山”、“柱”等可知,烈山氏时期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这很明显是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铁器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烈山氏是神农氏而非轩辕氏的别称,故C项错误;“其子曰柱”并不能直接佐证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只能说在这之前耒耜已然出现,故D项错误。8(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
44、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选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9下面是国家博物馆对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中关于合金成分叙述的制图。这一制图能够说明春秋时期()A青
45、铜铸造技术高超 B铁器产品多样化C手工业生产规模化 D冶炼业分工细致解析:选A材料中不同的青铜器具采用不同的合金制剂说明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器具为青铜器而非铁器,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根据青铜器具的形状和制剂的情况得出生产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器生产分工状况,故D项错误。10(2018洛阳期中)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解析:选A官吏的俸禄由土地变为粮食,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46、发展的产物,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官员的待遇的下降,故B项错误;分封制瓦解是源于井田制的瓦解,官员俸禄变化是分封制瓦解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官员俸禄形式的变化,并未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11(2018海南八校联考)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这说明当时()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解析:选A由材料中“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可知当时已出现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郑国鼓励商业,“郑国商人弦高贩卖”是
47、个体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否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官府对商业是放松控制而非加强,故D项错误。12(2018柳州摸底)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解析:选B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中有“重农抑商”的规定,秦国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战国时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
48、型,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
49、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具体条文规定”“因人因时而异”“贵族可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
50、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都肯定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2)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不少学者指出“封建专制”这一词的荒谬。
51、刘北成指出:“在马、恩那里,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这是两个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纯粹的封建主义,必然是等级的所有制,其统治权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专制主义。”何怀宏也指出,“封建专制”“从其本义来说,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着分封,意味着权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权,不可能是君主一人专制”。黄敏兰 从四种“封建”概念的演变看三种“封建社会”的形成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论材料中两位学者关于“封建专制”一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概念清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结合材料明确两位学者的观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是两个不相兼容
52、的概念。其次进行充分论证,从封建的含义,介绍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不同朝代进行说明,论证说明“封建专制”这一词是荒谬的。答案:我同意“封建”与“专制”两个概念是不相兼容的观点。第一,“封建”的本义是分封,即统治权的分散,“专制”的本意是权力高度集中,一人独断。第二,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王的职位是世袭的,在自己的领地内完全独立自主。贵族享有的种种世袭特权,周王不能随意取消。这也是数百年后周朝统治瓦解的重要原因。第三,秦至清,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皇帝(或朝廷、中央)任命的职业官僚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官僚,中央牢牢控制各部门和地方。为维系专制统
53、治,中央政府不断分散和削弱地方权力,使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周朝时周天子与地方诸侯王的关系。所以,“封建专制”这一词是荒谬的。第2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思想(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1学在官府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则是“官守其业,而有官族”,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2私学兴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
54、来,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昔日的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从而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特点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
55、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了一些思想流派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影响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先秦诸子思想(1)孔子: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思想核心“”和“”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
56、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思想评价:积极性“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保守性“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思想:a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政治思想:倡导政
57、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诸子百家:派别主要观点评价儒家孟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思想: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被后世尊为“亚圣”儒家荀子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
58、其思想在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道家庄子“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家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懂得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项
59、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
60、尊卑有序。知识点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夏商夏朝时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春秋战国使用硫黄和硝石,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2汉字(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3绘画(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2)成就: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4文学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
61、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楚辞创始者:屈原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主题一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儒家思想的代表,被分别称为圣人和亚圣。正是由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加以发扬,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正统。儒学产生以后,逐渐形成博大深厚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德治建设”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
62、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孔子的思想史料一探究史料一中两幅图中孔子的造型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教你读史对于图片史料的解读,要注意图片下方的注释,同时分析图片中的内容。第一幅图片把握图片中孔子的神态,第二幅图片注意注释中的关键词“周游列国”。提示图1中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谦恭礼让;孔子所行的是揖礼,孔子作揖,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的精神。图2再现了孔子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顽强不息精神。史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
63、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探究史料二中梁启超高度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善2 000年迄今之中国”的依据是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二中梁启超以儒学的博大精深高度评价了孔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教主”、“教育家”、“政治家”,从儒学创立、发展教育以及政治影响三个方面对孔子做出评价,指出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提示孔子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史料一在早期儒家经
64、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探究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教你读史孟子的“君民关系”和荀子的水与舟的比喻以及“三得”说体现了他们的思想,理解引文的含义是解读史料的关键。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史料二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
65、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探究根据史料二,说明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教你读史从“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和“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上总结。提示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派思想相互论战
66、又相互吸收、融合,都企图按本阶级(层)和本集团的利益来改造社会,使天下重获太平。先秦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仁政”、法治思想、“兼爱、非攻”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序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探究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教你读史本史料可运用唯物史
67、观进行解读,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史料的关键。第一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阐释,第二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阐释。提示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史料二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探究据史料二指出诸子百家发生“争鸣”的原因。班固认为应当怎样看待与处理学术思想上的争
68、论?教你读史解读本史料要抓关键词,即“王道既微,诸侯力征,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然后获取有效信息,即“合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提示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当时君主好恶不同,百家为投其所好。看待:诸子百家学说虽各有长短但却是相反相生的;应该取长补短以“通万方之略”。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探究儒、法、墨三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教你读史史料的三段话分别体
69、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义”、以德服人的思想;第二段体现了法家主张加强君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提示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墨家:主张兼爱,提出尚贤、尚同的治国理念。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探究如何认识史料二中的观点?教你读史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
70、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注意史料二中的关键词“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的内涵。提示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可易”,墨家的“强本节用”“不可废”,法家的“正君臣上下”“不可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史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探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
71、展的影响。教你读史标点符号是解读本段史料的重要依据,依据史料中的分号划分层次可知,诸子百家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提示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年份卷别命题角度文化上2015全国卷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综合考查2015全国卷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2015全国卷孟子法制观念考情分析新课标高考着重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试题摒弃了大量晦涩的文言史料,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
72、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一)学术成果创新考1(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
73、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是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对儒家思想与理想政治形态及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儒家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二)自主命题省份真题借鉴2(2016北京高考)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图片中国家林立,据此可以判断为周朝时期,这一
74、时期中国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有诗经和楚辞等。A项是诗经中关雎节选,符合题意;B、C两项中的“相如”“李将军”和“陶元亮”分别是是两汉和魏晋时期的人物,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诗句叙述的事件发生在秦朝,与题意不符,排除。3(2015海南高考)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选B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德治和仁政,希望建立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法治,因此B项符合题意。法家主张重农抑商,儒家思想“厚古薄今”、重视道德与人伦,故A、C、D三项错误。4(2014上海高考)
7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解析:选A材料主张的“仁”“义”“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项。5(2014海南高考)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选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要战时能为国君卖命,二要平时能为国君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
76、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故D项正确。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石家庄模拟)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A均主张社会变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选D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均太绝对,故排除。2(2018昆明一中检测)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
77、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解析:选C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是为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而非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故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D项
78、错误。3(2018孝义摸底)老子的名言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这反映了老子()A以德治民的思想 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休养生息的思想 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解析:选C以德治民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即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治思想 B礼治思想C
79、仁政思想 D民本思想解析:选D荀子认为“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的”,“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未体现法治思想,故A项错误,D项正确;礼治思想和仁政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5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D材料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而儒家强调德治和仁政,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尚贤、节俭、兼爱、非攻,故C项错误;材料“蜂蚁社会”“法定程
80、序”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以法治国,该学派应是法家,故D项正确。6“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解析:选D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其送死,桐棺三寸”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法家严刑峻法无关,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与材料“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茅茨不翦,采椽不刮”是说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符合墨家的节用的主张,故D项正确
81、。7(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A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解析:选B诸侯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其目的是实现局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霸主地位而非全国统一,故A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项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8有学者指
82、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解析:选B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此后,历代基本上推崇儒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有些则不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9诗经是中国最
83、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A关雎 B公刘C鲁颂 D伐檀解析:选B关雎是国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故A项错误;公刘叙述周祖先公刘带领周人由邰迁豳的经过,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相符,故B项正确;鲁颂产生于鲁国曲阜一带与材料中“周王朝王城所在地”不符,故C项错误;伐檀是国风,反映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与材料中“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不符,故D项错误。10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
84、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材料表明()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解析:选D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的说法太绝对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楚辞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楚国霸业有利于楚辞的出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可以得出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D项正确。11如图为山西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朱书扁壶。有学者考证朱砂刻画的符号为“文”字。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A长江流域的原始制陶业发达B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
85、起源C釉陶制品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D已经掌握“釉上彩绘”烧制技术解析:选B山西属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仅一个朱书扁壶也不足以说明原始制陶业发达,故A项错误;作为史料,朱砂刻画的符号考证为“文”字,可以用来研究文字的起源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介绍朱书扁壶的用途,无法说明其在经济生活中广泛使用,故C项错误;“釉上彩绘”烧制技术出现于唐朝晚期,新石器时代还没有掌握此技术,故D项错误。12(2018安徽十校联考)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 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A书写材料发
86、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解析:选D材料中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同一个汉字出现多种写法,其原因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87、”。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 ,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
88、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
89、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张,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主张,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
90、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不义战争)。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
91、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
92、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
93、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
94、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一、知识纵横贯通思维拓广度(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
95、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开始了融合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针对训练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
96、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解析:选C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不是为了维护周王室尊严,故A项错误;鲁国和齐国、宋国争霸,不能说明鲁国成为众矢之的,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出现表明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只是鲁国和齐国、宋国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春秋战
97、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解析:选D税制改革推动分封制经济基础的瓦解,促进了土地兼并,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二)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
98、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
99、隘、保守的不足。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针对训练3商鞅变法形成了家产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秦汉以后一直沿用之,并为法令所承认。这种继承方式()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能够有效抑制土地兼并C保证了宗法制度的延续D加快了农民分化的进程解析:选A家产诸子均分,会形成以个体小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保障其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故A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家产诸子均分未改变土地私有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家产诸子均分”否
100、定了嫡长子在继承上的优先地位,因而不利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延续,故C项错误;诸子均分制分裂出来的始终是农业家庭和小农经济,这便阻碍了农业人口向其他经济部门的分化和转移,故D项错误。4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选A据材料所述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经济地位的信息,故
101、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故D项错误。(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古希腊城邦政治结构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世界经济发展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政治制度各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最终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城邦建立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文化特征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的特点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针对训练5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
102、。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不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解析:选C民主政治能够激发人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控制思想,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是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6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解析:选B周实行君主制度,古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103、,故A项错误;通过“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可得出古代中国的周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而古代希腊则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故B项正确;古代西方文明与古代中国文化在形成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故C项错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地理环境限制了古代中西方的交流,故D项错误。二、主观题专题研究备考上高度2015全国卷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104、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05、,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答题示范(一)审准题目答题限定语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分别概括,不是比较,注意答题要上升到一定高度总结归纳)答题提示语概括(归纳总结,简明扼要的指出)(二)析清材料1材料一孟子的法制观念关键语句获取信息“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孟子主张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孟子主张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2材料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关键语句获取信息“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苏格拉底
106、主张守法是正义行为“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苏格拉底主张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苏格拉底主张法律至上,严格守法(三)联准教材1孟子的思想主张:遵先王之法的立法思想,以仁政立国的思想;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古希腊民主政治、城邦至上、崇尚法治。(四)形成答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一)审准题目答题限定语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社会背景”要分别阐释;“历史价值”要综合归纳)答题提示语说明(即解释,一是要回归历史现场
107、,二是要纵横古今、关联中外)(二)析清材料关键语句获取信息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时空定位为战国时期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表明社会背景是城邦民主日益完善的雅典(三)联准教材1孟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制思想日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儒家传统的人伦道德、宗亲关系。2苏格拉底所处的社会背景: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邦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四)形成答案 满分指导第(1)问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对比高分答案采样满分答案领悟孟子的法制观念: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强调以德治国,认为治国需要法制,
108、法官应按职责办事。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主张城邦至上、崇尚法治,认为遵守合法的判决是正义的要求,守法是正义行为。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第(2)问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对比高分答案采样满分答案领悟社会背景:孟子处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制思想日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苏格拉底处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工商业发展,城邦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共同历史价值:孟子的法制观念体现了儒家仁政治国理念,影响深远,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体现了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遗产
109、。社会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阅卷者说对于本题,学生在第(1)问和第(2)问第一小问得分比较容易,因为材料和教材都有比较明确的表述,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在表述上略有差异,基本不会失分。失分的重灾区在于“说明两种法制观念的共同历史价值”。主要原因是学生习惯分别说明,即孟子法制观念的历史价值是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影响,是东方文明思想的伟大历史遗产。苏格拉底法
110、制观念的历史价值是对西方法制发展的影响,是西方文明思想的伟大历史遗产。缺乏把共同历史价值上升到“对东西方法制发展的影响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遗产”这一高度上。这也充分体现了高考对“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这一能力的考查。也提醒我们在备考时不但要重视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对所概括内容进行升华,进而上升到一定高度,站在史观上用历史语言阐释结论这一能力的培养。三、单元综合检测训练求准度(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
111、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甘为未来的储贰”可知是实行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2(2018吉林百校联考)据记载,西周初期分封诸侯后,大部分诸侯经历了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并重新建“国”的过程。这说明分封制初期()A形成了家国同构格局 B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C加剧了诸侯间的争夺 D树立了周天子的权威解析:选B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与材料中诸侯平定部族反抗无关,
112、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诸侯受封后,需要平定当地部族反抗,重新建国,可知分封制初期具有开拓领土,确定疆界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与当地部族对抗,不是诸侯之间的争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内容,故D项错误。3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材料中的规定()A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D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同姓、同宗的关系,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鲁国与周
113、王室的血缘关系,不是突出王权的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诸侯有同姓、同宗、同族之分,符合西周时嫡长子继承制中大宗小宗的划分,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血缘亲疏,没有体现其削弱周王统治的作用,故D项错误。4(2018长郡中学实验班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类别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雉为一尺)七雉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宽七轨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选B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A项错误;天子、诸侯、卿大夫
114、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对城邑进行改建,也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C、D两项错误。5(2018钦州一模)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解析:选B根据材料“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及所学三家分晋的历史可知,晋国六卿制为晋国分裂埋
115、下了隐患,并非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故A项错误,B项正确;分封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不相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牵涉秦朝的九卿制度与晋国六卿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6(2018双流中学月考)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发达,源于()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B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解析:选C农时观念的发展根源应当从经济要素进行考量,适时农耕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说法过于绝对,故B
116、项错误;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注重农时、按时耕种对农业经营非常重要,故C项正确;天文历法的丰富和农时观念的发展都源自于当时农业发展概况,故D项错误。7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继承家业开采丹砂矿的寡妇清都是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A“工商食官”的局面已被打破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D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出现了一些私商,说明战国时期已经打破了西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赵国和秦国的两个代表性的手工业,不能说明其手工业最发达,故B项错误;
117、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故C项错误;我国私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故D项错误。8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解析:选B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务完物,无息币”指的是加速商品和货币的周转流通,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A、C、D三项。9(2018黄石调研)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
118、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选C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10(2018青岛调研)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119、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选A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则坚持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有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的,故D项错误。11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韩非子对儒家思想的指斥,与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推
120、崇以法治国的原则无关,故排除A、B两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着抵触心理,但没有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故C项正确,D项错误。12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两者的认识都()A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C认为统一与君主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解析:选C孟子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故A项错误;材料“定于一”、“王者执一”是对春秋战国时周王衰弱、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的一种否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定于一”、“王者执一”可知,两者都肯定了国家统一的
121、发展方向,二者在统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故C项正确,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
122、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
123、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24、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9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话为总述,后面五句话为原因分析,从中概括总结即可。第(2)问,从青铜器的历史发展、铸造技术、工艺水平等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及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2
125、)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14(2018黄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 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汉代;也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再现了春秋时期历史风貌,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解析:首先摆明态度,对这两种说法是持肯定或否定态度,很显然通过画的内容和史实判断,这两种说法都是
126、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第一种理由针对“这幅画创作于汉代”纠正为“这幅画创作于唐代以后”,理由可以从图中的犁耕入手,图中的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时出现的;针对第二种说法“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可纠正为“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可从一牛拉犁、曲辕犁入手去证明。答案: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1)此石刻画应雕刻于唐代以后而不是汉代的作品。 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石刻画雕刻不早于曲辕犁出现以后的唐代。(2)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 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拉犁,唐代才出现此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臆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