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任何一个曾沐浴过先锋文学的余泽而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而言,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所谓“小说在故事终止处开始”的说法就是这种戒备意识的集中显现。 事实上,就中国本土先锋文学思潮嬗变的轨迹来看,“故事”其实并未远离,1990年代以后更是全面回潮,但是当“写什么”又一次代替“怎么写”去接管小说时,那个时刻被后来的很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描述为一个先锋文学精神终结的时刻,似乎在意味着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意识的先锋文学理解中,传统的故事既已被打倒、
2、拆解或置换,就再也不可能构成驱策文学向前的资源。这一理解导致了两个至今仍有相当影响的结果其一,以故事驱动的小说在艺术性上要弱于以叙事驱动的小说成了被广泛认可甚至是具有自明意义的写作观念;其二,除了像莫言这样的庞然大者,即便一个小说家擅于写故事,他也绝少以此自矜,似乎讲好故事并非荣耀并最终形成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个认识效应。然而,最近几年事情却有了变化。先是2015年,赵松的抚顺故事集出版,在读书圈引起不小的关注;同年,以故事命名的小说集还有颜歌的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和宝树的时间狂想故事集;随后两年,以“故事集”为名的各类纯文学作品越出越多;此外,还有为数不少虽不直接以故事为名,但一看便摆明了要讲故事
3、的小说集,如朱岳的说部之乱、冯唐的搜神记、刘汀的中国奇谭、赵志明的中国怪谈,以及化身“说书人”身份的张大春的春灯公子等。当然,仅以“故事”来命名作品可能说明不了太多,放眼世界,诸如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九故事东方故事集之类的名号也所在多有。但是这一回,中国故事的复归并不羞涩,不但大张旗鼓地亮出本尊的旗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从张大春、李敬泽到弋舟、冯唐再到赵志明、郑在欢,这些故事的讲述者不但囊括了50后到90后的完整代际,还各自有着文坛宿将或新锐的名号,在文学圈子里代表着有相当影响的文学品位,他们不约而同,重建小说与情节的友善关系,重塑对故事的敬畏和尊重,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巧合来解释,虽然还不完全明朗
4、,但至少意味着新世纪关于小说理解的又一次深刻转向:故事,真的重新开始了。写作故事的罗伯特麦基说:“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如果说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小说之所以要放逐故事是出于对陈旧叙事成规的不满,因为是故事使小说获得情节秩序的支撑,要变革这个文体秩序,就必须从破除故事入手。但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后设”叙事的实践之后,小说再度召唤故事时,对故事的理解当然也势必经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或者说,小说家有了一套新的讲述故事的方法,既能保持故事应有的情节密度、弹性和内爆力,又能突破单一线性封闭叙述的老套,使小说的文体属性更
5、鲜明,也更开放。因此,对于故事的再度开始,我们且谨慎地乐见其成。(摘编自马兵故事,重新开始了,南方文坛2018年第4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锋文学作家关注的是“话语”,对于“故事”,他们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防备心理。B. 中国本土先锋文学并不成功,当“写什么”再次代替“怎么写”之时,它就结束了。C. “故事”并未远离,尤其最近几年,无论是创作还是影响,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D. 破除故事并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本意,它因此建立了一套讲故事的新方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锋文学对故事的戒备是本文论述的逻辑起点,文章由此
6、又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B.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突出先锋文学对故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C. 从现象到亮出旗号再到创作队伍的组成,文章对“故事,重新开始了”的论证严密。D. 文章在论述故事重新开始了之后,进一步分析了讲故事的变化,其论证层次清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锋文学时代,莫言的创作仍坚持以讲好故事为荣,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B. 中国的先锋文学思潮,既影响了人们对小说艺术的评价,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观。C. 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些古典作品承载着人们对现实的追寻和人生真谛的挖掘。D. 近年出现的以故事命名的小说,虽然也讲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已与
7、过去有所不同。【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集体无意识”错误,原文是“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而不是“集体无意识”。B项,“中国本土先锋文学并不成功”“它就结束了”错误,“并不成功在文中无据”,由“写什么”再次代替“怎么写”不能得出先锋文学“不成功”和“结束了”的结论。D项,“破除故事并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本
8、意,它因此建立了一套讲故事的新方法”,因果关系不成立。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对比论证”“以突出先锋文学对故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均错,对于整篇文章来说,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整篇文章是为了论证 “故事,重新开始了”。【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
9、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 “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错,二者没有因果关联。(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渐渐朱以撒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
10、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
11、,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
12、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
13、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像自然草木
14、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C.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D. 作者善于借
15、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5.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6. “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答案】4. C 5. 我们品尝主人款待的芦花鸡,因其美味而感到快乐。芦花鸡从出壳到长成经历了一个缓慢积累的正常生长过程,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鸡主人过人的耐心与安时处顺的生存观也让我们感受到美。 6. 主要写了两类场景,一类是自然场景: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零,秋天等
16、四季自然转换;一类是生活场景:书法作品自然晕化,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小姐以纨扇遮挡住笑颜,主人安时处顺让鸡自然生长。作者是通过感观和想像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项考核文章的思路,C系那个考核文章的手法,D项考核文章的情节的作用,其中C项,“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错,从后文“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可以看出是为了说明“渐渐”的道理;“我老练娴熟的书写”表达也不够准确,文中没有依据。【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
17、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答题时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解答即可。本句话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是对品味自然生长的芦花鸡肉时而生发的感慨。在理解时应抓准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口舌、快感、渐渐、递增、美感。尤其要注意“渐渐”“递增”含义的挖掘。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
18、旨有关。【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思路布局。散文有所谓“形散神聚”的说法,“形”怎么组织起来的,往往要考虑线索的问题。据此解答该题。答题程序应该是先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然后进行分类归纳,最后点明串联的线索。做题时,要注意“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的提示功能,其告知我们所提取的场景应是“原生态”自然而然的,由此可以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考虑。这些场景,既有作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也有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见是被作者用感官和想象串联起来,服务于“渐渐”这一主题的。(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政
19、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和提高。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摘编自中国发表报告,新华社2019年4月22日)材料二:(摘
20、编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材料三:“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至2017年已达13.4%,体量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贸易投资仍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今后应大幅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消除非关税壁垒,加强铁路、航空、管道等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等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
21、通。(摘编自李晓喻“一带一路”沿线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8日)材料四: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可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未
22、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摘编自曹文炼“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担当)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进口比重均在30%以上,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重要
23、性。B. 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整体上呈上升态势,进口比重则有一定起伏。C. 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D. 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额均扭转了连续四年负增长的局面,进口增速反超出口增速。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带一路”沿线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B.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
24、。C. “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立,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D. 在当前世界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通过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措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9. “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从三个角度简要概括。【答案】7. D 8. C 9. 对国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沿线,充分激发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对全球,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从其他角
25、度划分,言之成理也可。)【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扭转了连续四年负增长局面”的表述错误。结合材料二图表内容分析,负增长局面主要出现在20142016年,即不是“连续四年”。故选D。【8题详解】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A项,“一带一路沿线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错误。原文为“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B项,“实现了世界经济的再平衡”错误。根据全文最后,可以看出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是正在做和未来实现的事情,不能表达为“实现了”。D项,“出台更多的贸易保
27、护措施”错,结合“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三个角度简要概括“一带一路”建设的好处。我们首先要找到角度的切分点和划分依据
28、。从“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等看出这是“一带一路”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沿线区域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等语句是说“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的作用;从“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
29、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可得出“一带一路”对全球的作用。总而言之,“一带一路”的(好处)作用,从小到大来看,依次为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对全球三个层面。【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李周,字纯
30、之,冯翊人。登进士第,调长安尉。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属周,周设梐枑,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者。转洪洞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国也。”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 岁赋菑楗,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通判施州。州介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司马光将荐为御史,欲使来见,周曰:“司马公之贤,吾固愿见,但闻荐而往,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诏近臣举士,孙固以周闻。神宗召对,谓曰:“知卿不游权门,识今执政乎?”对曰:“不识也。”“识司马光乎?”曰:“不识也。”访御边之术,曰:“四边,
31、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神宗颔之,翼日,语固曰:“李周,朴忠之士也。朕且以为御史。”执政意其异己,请试以事。除提点京西刑狱。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水,度用工八十万。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渠卒无功。明年,河溢,邓城几没,始思其议。竟以直道罢,判西京国子监。哲宗立,召为职方郎中。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今唃氏破灭,若弃之,必归夏人。彼以区区河南,百年为勍敌,苟益以河湟,是尽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
32、利也。”遂不果弃。累迁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贤院学士知邠州。卒,年八十。周自为小官,沉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有公事,公诣中书白之。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卷)(注)梐枑(b h):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菑楗(z jin):此处泛指抗洪用的柱桩、草石。钳卢陂;地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B. 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C. 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
33、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D. 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 御史:秦以后置御史大夫,是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C. 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为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D. 三司:不同朝代所指具体官职不同。宋代三司指二府三司制里的盐铁、度支、户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周善于理政,治下井然有序。任长安尉时,很快解决了施粥时灾民混乱的
34、局面,筑新堤也得到百姓的支持。B. 李周熟悉边事,能够抓住关键。在论及边境防御时,建议皇帝先处理好内部问题,避免乱自内生,得到皇帝赞赏。C. 李周关心国事,积极进言。关于治理湍河的问题,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不主张疏导,事后发生水灾,大家才想起他的建议。D. 李周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因私利或公事私下拜访官员。曾因直言被罢官,也因不易屈服,不被当世人认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 (2)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有与世隔绝而被官
35、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2)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费用却已不足。为什么不姑且开凿一条试验一下,如果可以用来排洪,就这样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这段话的大意是“朝廷与西夏议和,给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弃兰州。李周说:“陕西以西过去为唃氏拥有,常常成为我们的屏障”。“西夏”是“议和”的宾语,应当连着,排除BD;“为所有”句式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36、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是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错,秦朝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任长安尉时筑新堤也得到百姓的支持”时
37、间错,据原文“转洪洞令。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可知,筑新堤应是任洪洞令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得分点(1)中 世绝,与世隔绝;录,征用;有着,有的人;以,按照。(2)未可必,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不赀,不足;盍,何不;行,做,施行。【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38、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周,字纯之,陕西冯翊人。考中进士,调任长安都尉。当年饥荒,官府向饥饿的灾民供应粥,灾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灾民的事情)交给李周,李周设置栅栏,把老少男女间隔开来,没有一处混乱的。转任山西洪洞县令。有与世隔绝而被官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说:
39、“有利于百姓,也就是有利于国家途径啊。”洪洞县的南边有山涧,支流泛出,征收赋税抗洪物资,李周开始构筑新的大堤,百姓没有叫苦的。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官员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为此开辟了数千亩田地,选择懂得种田的流放守边的人,买牛让他们耕作,军粮靠此得以供给充足。司马光将要推荐他做御史,要让李周来见见他,李周说:“司马先生贤能之人,我本来应该拜见,但听说他推荐我而邀请我去,这就是自荐御史(的嫌疑)啊。”最终没有前去。宋神宗召见亲近的大臣(让他们)推荐贤士,孙固把李周的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召见李周问询,对(李周)说:“知道你不游走权贵,你认识当今的参知政事吗?”李周回答说:“不认识啊。”“认识司马
40、光吗?”(李周)说:“不认识啊。”(神宗)询问边境防御的策略,(李周)说:“四周边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来抵御外族,使得百姓贫困穷苦,聚众成为盗贼,担心会成为心腹大患。”神宗点头,第二天,神宗对孙固说:“李周,是朴实忠诚的贤士啊。我将要让他担任御史。”参知政事认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验他,让他掌管京西刑狱。当时正兴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导湍河要开凿六条渠,来让钳卢陂水流出,估计用工八十万人。李周说:“湍河源流高,积聚而下,用大堤来抵挡,尚且担心决口流溢,如果再疏导,必然造成祸害。”于是上疏进言说:“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费用却已不足。为什么不姑且开凿一条试验一下,如果可以用来排
41、洪,就这样做。”渠开凿了没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邓城几乎淹没,才想起李周的提议。李周居然因为直言罢免,改任西京国子监。哲宗继位,召李周做职方郎中。朝廷与西夏议和,给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弃兰州。李周说:“陕西以西过去为唃氏拥有,常常成为我们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舍弃它,一定会归附西夏。如果用不太大的黄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后就会成为(西夏)的劲敌,如果再用黄河、湟河(一带的民力)支持它,这是能够得到全部的西夏领地啊,这就不(仅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哲宗于是没有丢弃。李周最终升迁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邠州的知州。去世时,享年八十岁。李周自从担任小的官职起,隐而不露
42、自隐其迹,没有私自拜访官员,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汇报。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为部属,等到见面,最终没有敢说,(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 见萤火(唐)杜甫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巫山秋夜,萤火纷飞,有的巧穿疏帘,落在诗人衣上.B. 颔联“琴书冷”写屋内清寂,秋夜微凉,“星宿稀”写星空寥落,星光模糊.C. 颈联写萤火绕井群飞,映水成双,闪过花间,与花互映,生
43、出耀眼的光辉.D. 尾联“沧江”与“白发”,“来岁”与“如今”,为句中自对,属于正面写“愁”.E. 诗中使用“屋里”“弄辉辉”等口语、叠词,语出自然,增添了流利清新之美.15. 题目中的“见”字有何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BC 15. (1)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写“我”所见和“我”所感。(2)暗示了抒情主体,呼应尾联 “苍江白发”。(3)贯穿统领全诗,依次写屋内檐前井边花间所见。(4)交代了兴感之由,因见萤而悲秋,叹时光易逝,回乡艰难。【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44、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E项考核语言,其余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星宿稀”是指萤火虫飞到檐边,闪烁如星,与夜空中几点星宿混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C项,“生出耀眼的光辉”有误;应为萤火忽明忽暗。【1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某字作用的题目,实际上“见”字是全诗的诗眼,应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写“我”所见和“我”所感;从结构看,暗示了抒情主体,呼应尾联 “苍江白发”,贯穿统领全诗,依次写屋内檐前井边花间所见;从情感
45、看,交代了兴感之由,因见萤而悲秋,叹时光易逝,回乡艰难。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_,_”两句,描绘蜀道之高危,仿佛穿行星辰之间,令人空自嗟叹。(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缭绕不断绝的句子是“_,_”。(3)周敦颐爱莲说中,用“_,_”描写莲花的高洁质朴,表达对莲花的礼赞。【答案】 (1).
46、(1)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2)余音袅袅 (4). 不绝如缕 (5). (3)出淤泥而不染 (6). 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扪”“胁”“膺”“袅”“淤”“濯”,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然而,( ),这是怎么回
47、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地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够被消耗。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而过度介入别人的痛苦和烦恼,就会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8、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也不要过分介入,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比如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给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过于干涉别人的选择,更不应,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身心俱疲,结果没有获得快乐B. 有些人并没有获得快乐,而是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C. 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导致身心俱疲D. 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设身处地不由自主冷若冰霜包
49、办代替B. 设身处地情不自禁拒人千里越俎代庖C. 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冷若冰霜越俎代庖D. 身临其境不由自主拒人千里包办代替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B. 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C. 如果过度地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D. 只要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进而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答案】17.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50、、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为与上文“乐于助人能收获满足”反接,补写句开头就应说“没有获得快乐”;为引岀下文的心理学现象“同理心耗竭”,补写句子后边就须是“身心俱疲”;而且,“非但反而”,使用相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更有出人意外的对比效果。比较而言,D项最为恰当,故选D。【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地位
51、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能够感受和体谅别人,故选用“设身处地”更恰当。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句中是说同理心较强者受他人情绪影响,故选用“情不自禁”更恰当。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冷若冰霜:比喻待人不热情。也比喻态度严厉,不好接近。句中用以与“过分介入”对比,故选用“拒人千里”更合语境。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包办代替:指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旁人参与。句中不是指为人办事,而是比喻“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故选用“越俎代庖”更妥帖。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
52、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原句存在不合逻辑和成分残缺的语病。A、D两,“危害身心”仍然存在宾语中心词残缺的问题;B项,“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说法绝对,不合逻辑。比较而言,C项修改最怡当,故选C。【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
53、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学校邀请作家梁实给学生作一场读书报告,下面是主持人张伟同学开场白中的一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今兹我们荣幸邀请到了我国著名作家梁实同志,梁老师耕耘文坛已有廿二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梁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我校,我们感激涕零,让我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欢迎梁老师给我们作报告。【答案】“今兹”改为“今天”;“同志”改为“老师”;“廿二载”改为“二十二年”;“感激涕零”改为“万分感谢”;“雷鸣般”改为“热烈”。【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54、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这段文字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应该多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如“今兹”“廿二载”文言意味较强,不适合主持人的开场白,可改为较易懂的“今天”和“二十二年”;“同志”是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用于此处的作家身份不合适,可改为“老师”;“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极为感动的样子,有时带有讽刺之意,此处语义太重,可改为“万分感谢”;“雷鸣般”指掌声如雷,此处是夸张的手法,语义太重,改为“热烈”即
55、可。【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
56、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下面是“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个字。【答案】示例中国共享经济已经走过了萌芽期、起步期、爆发期、步入黄金期。2010年前是萌芽期,只有共享经济企业65家,其中新增10家;20112013年是起步期,现存企业增至339家,新增企业逐年增长;20142015年是爆发期,现存企业暴增至1006家,每年新增300家以上;2016年开始进入黄金期,企业保持在1000家以上,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
57、时,需要看清题目要求。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组织答案时,需要写出中国共享经济走过了哪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数目及变化。四、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将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还有一些文言文,还增设专题栏目,安排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材料二: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教育部门日前召开“12年国教课纲课审大会”,普通高中分组提出“国
58、文科必读古文”由20篇降为10或15篇,并可能裁掉若干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材料三:时下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但是一位资深教师说必须变“怕”为“爱”,否则就无法走出语文教学的死胡同!读了以上三则消息,你对为何要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比例增减、内容增删等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文体、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 守护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
59、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
60、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
61、。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教育部更改新课标增加必背古诗文数量,台湾教材裁掉历代名家经典,时下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文言文的学习似乎一直都是语文教学最有争议的热点。对为何要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比例增减、内容增删等有怎样的认识。古诗文的吟诵能让浮躁之心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更重要的是,随着气质改变的,还有精神生命。之所以要学习文言文,
62、就在于它能温润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成为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从文言文的内涵和形式之美,以及学习文言文的意义的角度出发:谈文言文对传承文化、留住民族之根的作用;对濡养身心、增加文化内涵、扎实语言功底等的作用。文言文的学习,是继承传统的历史使命,更是发言文化自信、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从怎样学习文言文的角度出发:谈对文言文比例增减、内容增删的建议、看法;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思考;学校开设文言文课程的形式,教师的教法改进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