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一) “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
2、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2(2019届高三青岛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
3、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4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 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A官员
4、职业性特征明显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解析:选A材料中“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说明,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没有涉及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官僚体制日益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不能反映贵族政治是否废止,故D项错误。5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65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A儒家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人才D曹魏时期的
5、中央集权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政府令诸郡中正官以“忠”“礼”“友”“谦”“信义”这些儒家理念来选拔人才可知,九品中正制度受到了儒学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门第标准,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
6、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三省长官的职权发生了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7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7、朋党之争()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得出出身科举的牛党战胜出身士族的李党,反映出科举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客观上有利于出身庶族的学子通过科举成为统治阶层,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8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8、防止地方割据D维护民族团结解析:选C据材料“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可知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9(2019届高三济宁模拟)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选B抓住材
9、料关键词“实质上”,管理水平提高是材料所体现的现象,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对县官的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材料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10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标志着东北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解析:选B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
10、错误;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1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解析:选C本题考查清代内阁制。根据“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并非名存实亡,A项错误。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常被调到军机处办
11、事,未提及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B项错误。由“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被借调到军机处,无法体现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D项错误。12(2019届高三南阳调研)清朝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由皇帝自己保存。不再公开立皇太子,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这一制度创立反映了()A传统宗法观念的彻底瓦解B贵族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C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解析:选D雍正帝创立秘密立
12、储制度,未来的皇帝还是出自皇子,传统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秘密立储制度而不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说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这一制度最终的决定者只是皇帝一人,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
13、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
14、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做简要评价。(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钦定台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可以得出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从材料“建立严密
15、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二是按察司系统三是督抚系统”可以得出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巡视效率提高;从材料“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可以得出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第二小问,结合必修一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结合必修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的腐败。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西方国家监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而中国明清时期监察的对象不包括
16、最高统治者,可以得出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把材料一“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与材料二“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新闻监督”对比,可以得出明清时期是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明清时期监察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独尊地位,而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目的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积极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答案:(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巡视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
17、内部反腐。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2)不同: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时期是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近代西方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但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
18、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
19、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是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
20、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答案: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主与臣下、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由宰相集体裁决、签署,表明相权的分散,也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