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 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 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包括淋巴、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可直接进入淋巴、血浆,淋巴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先进入血浆,之后才能进入组织液。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不能直接进入淋巴。所以ABC项表述都正确。D项错: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中含量很少。【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外液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2. 下列各种病症中,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
2、明显变化而引起的是A. 组织水肿B. 手足抽搐C. 贫血D. 尿毒症【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生成增多不能及时回流或渗出造成的,属于内环境中成分变化引起,A不符合题意;B、手足抽搐是由于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导致,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不符合题意;C、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引起的,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变化引起,C符合题意;D、尿毒症是体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而积累过多造成的,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不符合题意。故选C。3. 流行于夏季的霍乱传染病,发病急骤,先泻后吐呈喷射性呕吐,早期无腹痛、体温不高。除对患者给予相应药
3、物治疗外,还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 )A. 水和K+B. 水C. 水和Na+D. 水和Na+、K+【答案】C【解析】补液应该补充丢失的微量元素如钠离子,还要补充大量的水,C正确。【考点定位】无机盐的功能。4. 如图表示实验条件下,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为05 mol/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无法判断甲、乙、丙内环境调节能力的强弱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
4、,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较低浓度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正确;丙的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甲,乙的调节能力最弱,错误,正确,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是,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5. 烧伤、过敏等情况下,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会异常增高,此时不可能发生( )A. 血浆蛋白随液体渗出毛细血管B. 细胞间隙液减少C. 血浆渗透压下降D. 淋巴液增多
5、【答案】B【解析】【分析】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现象。如(1)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组织液浓度升高。(2)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3)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4)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详解】人体发生烧伤、过敏等情况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相
6、对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和血浆中中吸收水分,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后使淋巴液也增加。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6. 吃过山楂的人再次看到山楂时唾液分泌大量增加。对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唾液腺是效应器的一部分B. 感受器是眼睛C. 属于条件反射D. 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山楂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
7、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多次吃过山楂的人,当他看到山楂的时候,唾液分泌大量增加,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山楂唾液分泌增加的基础上都能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详解】A、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A正确;B、看到山楂时唾液分泌大量增加,所以眼睛是感受器,B正确;C、在这一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多种神经元的参与,C正确;D、条件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故选D。7. 如图表
8、示正常神经元和某种药物处理过的神经元在接受相同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无离子进出B. 处理后的神经元不能恢复静息状态C. 处理后的神经元未产生动作电位D. 此药物的作用最可能是阻断了部分K+通道【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处理后膜电位未超过0。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而静息电位主要由钾离子外流维持。【详解】A、静息状态神经元有钾离子外流,A错误;B、据图可知,处理后的神经元可以恢复静息状态,B错误;C、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未超过0,未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此药物的作用最可能是阻断了钠离子通道,D错误。故选C。8.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9、传递是A. 先从树突传向细胞体再传向轴突B. 通过电荷流动来实现的C. 由突触小体来完成的D. 单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是单向传递【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轴突传向树突或细胞体,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 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由突触来完成的,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的传导过程和神经冲动在
10、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9. 当大脑皮层的视觉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时,病人将出现的症状是( )A. 看不见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B. 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C. 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D. 能够讲话,但不会书写【答案】B【解析】【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
11、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但能听懂别人谈话,B正确,故选B。10. 经人工处理过的一只成年狗,身体变得臃肿,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根据上述症状可以断定人工处理的方法是( )A. 摘除了狗的生殖腺B. 摘除了狗的甲状腺C. 给狗注射了大量的甲状腺激素D. 给狗注射了大量的生长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功能。小狗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育停止是缺乏甲状腺激素的表现;
12、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出现甲亢症状,食量很大,但是很瘦;幼年时生长激素过少会得侏儒症,过多会得巨人症。【详解】一只成年狗,身体变得臃肿,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是缺乏甲状腺激素的表现,故可以断定人工处理的方法是摘除了狗的甲状腺,B正确,故选B。11. 将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2组,2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B. 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家兔初始血糖浓度C. 实验过程中,甲组家兔可能会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
13、等症状D. 肾上腺素可能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实验设计流程及其实验结果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据此结合题意,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详解】依题意可知:甲、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A错误,B正确;甲组家兔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可能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过低,从而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C正确;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D正确。12. 下列有关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中的化学
14、物质参与的调节都属于激素调节B. CO2刺激脑干调节机体呼吸的过程为神经调节C.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速度慢,作用范围更为局限D. 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重要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其特点有: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
15、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详解】A、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参与的调节不一定属于激素调节,例如二氧化碳的参与调节,不属于激素调节,A错误;B、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呼吸加快,刺激呼吸中枢,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C、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速度慢,作用范围更为广泛,C错误;D、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化学物质参与的调节,D正确。故选D。13.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温调节是一种神经调节B. 人体热量主要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 神经和体液在体温调节过
16、程中的作用是接收信息D.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体温维持稳定的热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热能,其机理是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在寒冷环境下,机体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产热增加;机体减少散热的途径有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详解】A、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B、人体热量主要来自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B正确;C、神经和体液在体温调节过程的作用是传递运输信息(信号分子),C错误;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故选B。【点睛】14. 淋巴
17、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二者共性为( )A. 都有发挥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B. 均能分泌淋巴因子C. 都能分化为效应细胞D. 所含蛋白质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B细胞和T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时,均能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详解】A、T细胞和B细胞主要参与的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A错误; B、只有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B错误;C、B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C正确;D、B细胞和T细胞所含DNA相同,但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二者所含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C。15. B淋巴细胞发育
18、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骨髓B. 乙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C. 三种细胞内基因、mRNA都不相同D. 丙不再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答案】C【解析】【分析】1、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2、甲为B细胞,乙为成熟的B细胞,丙为浆细胞。【详解】A、B细胞生成和成熟的场所为骨髓,则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骨髓,A正确;B、成
19、熟的B细胞能够识别抗原,则其表面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B正确;C、三种细胞内基因相同、mRNA大部分不相同,C错误;D、丙(浆细胞)只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不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D正确。故选C。16.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所引起的疾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一旦接触过敏原,必会发生过敏反应B. 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C.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D. 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功能异常类型的理解。明确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遇到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A项错误;过敏
20、反应属于二次免疫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B项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C项正确;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三种途径传染,D项正确。17. 人类对感冒病毒好象很无奈,感冒刚好有可能再感冒,主要原因是A. 人体中没有抵抗感冒的物质B. 感冒病毒的变异性极大C. 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病毒的破坏D. 人体效应T细胞失去了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由于记忆细胞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一旦感冒病毒变异,则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再感冒。【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能产生抵抗感冒病毒的抗体,A错误;感冒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
21、NA呈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B正确;人体免疫系统没有遭到病毒的破坏,C错误;效应T细胞能作用于靶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感冒病毒还需要与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8. 胚芽鞘向光弯曲这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单侧光能改变生长素在胚
22、芽鞘尖端的分布,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的尖端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胚芽鞘的尖端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运输到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因此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胚芽鞘向光一侧细胞生长得慢,背光的一侧细胞(生长得快,结果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使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详解】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当有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时,b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后,导致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运输到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胚芽鞘尖端的下
23、面一段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胚芽鞘向光一侧细胞生长得慢,e背光的一侧细胞生长得快,结果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使c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D正确,故选D。19. 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感光部位在尖端,对照组尖端用不透光小帽遮盖,故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对照组向光侧和背光测伸长长度相等。实验组在单侧光刺激作用下,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速度快,所以背光侧伸长长度大于向光侧。综
24、上分析,对照组的向光侧和背光侧都对应曲线,实验组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别对应曲线、。故选B。20.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B. 扦插时保留有幼叶和芽的插条容易生根成活与生长素有关C. 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D. 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可防止落花落果【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详解】A、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
25、生长素更敏感,A错误;B、幼芽和幼叶能够产生生长素,故扦插时保留有幼叶和芽的插条容易生根成活,B正确;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C正确;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既可以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D正确。故选A。21. 下列有关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作用效果,相似的是A.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B. 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C. 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D. 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
26、现象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而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详解】A、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B、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顶端优势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C、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都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有促进生长的作用,C错误;D、茎的背地性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植物的向光性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D正确。故选D。22. 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有着广泛应用。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
27、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B. 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C. 使用一定浓度的青鲜素浸泡马铃薯,能促进马铃薯的发芽D. 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凤梨提前上市【答案】C【解析】【分析】1、五大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
28、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A正确;B、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B正确;C、青鲜素能抑制马铃薯、大蒜、洋葱发芽,延长存储期。C错误;D、乙烯利是乙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使果实提前上市,D正确。故选C。23. 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
29、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 a、b 依次为()A 赤霉素、脱落酸B.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C. 脱落酸、细胞分裂素D. 赤霉素、乙烯【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生长,脱落酸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其中,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含量逐渐增加;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而低温贮藏后利于萌发,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或幼嫩部位,而种子贮藏过程不会有变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子贮藏过程中,乙烯变化不大,可见,图中a表示是赤
30、霉素,b表示脱落酸。【详解】根据题意,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由图可知,b激素在储藏过程中下降,应是脱落酸,因为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而a激素增加,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故A正确。24. 在调查种群密度时不适合采用样方法的生物是( )车前草 跳蝻 蚜虫 杨树 田鼠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详解】车前草和 杨树属于植物,蚜虫活动能力弱,跳蝻活动范围小,都适于采
31、用样方法;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则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故选D。25. 下图表示的是四个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A属于衰退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C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大;D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可能变化不大。【详解】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符合题意;B.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B不符合题意;C.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
32、率,种群密度增大,C不符合题意;D.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D不符合题意。故选A。26. 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t=N0t。下列关于该表示式参数意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Nt表示t年后的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 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 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时间是t年D. 表示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的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可知: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t为时间,表示该种群
33、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BC正确,D错误。故选D。27.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群落的是A. 闽江里的全部生物B. 黄河里的全部鱼C. 武夷山中的全部植物D. 太湖中的全部微生物【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它包括该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 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A. 竞争、捕食B. 捕食、竞争C. 都是捕食D. 捕食、寄生【答案】D【解析】【详解】紫腹巨蚊以毒蚊幼
34、虫为食,说明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是捕食关系,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说明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是寄生关系,D正确。故选D。29. 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
35、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详解】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即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也不断增强。故选:A。30. 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A. 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B. 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C. 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D. 减少草原放牧量【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
36、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详解】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A正确;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有利于固定沙土,从而有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B错误;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有利于防风固土等,从而有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C错误;D、减少草原放牧量,能防止植物被破坏,有利于防
37、风固土等,从而有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31. 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A液、B液、C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2)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填“会”或“不会”),原因是图中_(填字母)液内存在着缓冲物质。(3)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_(填字母)液。(5)在一些病理条件下,A液、B液、C液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病理原因引起A液增多的实例(试举
38、出两例):_、_。【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和组织液 (3). 不会 (4). B (5). 毛细血管内CO2的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6). A (7). 营养不良 (8). 花粉过敏【解析】【分析】A液为组织细胞间的液体,故为组织液;B液为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故为血浆;C为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故为淋巴;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均为细胞外液,它们三者主要构成了内环境。【详解】(1)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2)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
39、下降,因图中的B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保持基本不变。(3)CO2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需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A组织液。(5)由于病理原因引起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的实例有花粉过敏(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等。【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
40、要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及识图判断和分析作答能力。32. 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结构的名称是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 (4)如果在图2中和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处发生的变化是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上_的变化。 【答案】 (1). 突触 (2). 突触后膜 (3).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4)
41、. 反射 (5). 大脑皮层 (6). 外负内正 (7). 兴奋 (8). 膜电位【解析】【分析】 图1中A内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为突触前膜,为突触后膜。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正常状态时,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膜内为正电。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详解】(1)图2的结构名称为突触;中含有突触小泡,因此为突触前膜,为突触后膜;(2)B为传入神经,在A中的细小分枝为感受器;针刺感受器,引起F效应器收缩的现象被称为反射;痛觉属于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3)兴奋部
42、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4)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因此在突触间隙中注射乙酰胆碱可以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原因是乙酰胆碱可以引起突触后膜上膜电位的变化。【点睛】该题考察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考察较为基础,识记兴奋的传递和突触的结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33.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6年7月9日福建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然而50多岁的赵某却在农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次日在农田里发现他时,已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系中暑身亡。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
43、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高温炎热天气,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人体内散热的主要方式是_,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2)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态都遭到破坏。赵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3)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分析,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_。(4)从内环境的稳态角度分析,赵某的死亡说明_。【答案】 (1). 排汗 (2). 产热多于散热 (3). 体温 (4). 水盐平衡 (5). 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的 (6). 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分析】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
44、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高温天气,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是汗腺分泌量增加,即排汗。赵某体温升高,说明产热多于散热。(2)赵某体温逐渐升高,则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体温;高某连续不断的以纯净水解渴,排汗导致体内盐减少,则渗透压下降,则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水盐平衡。(3)高某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导致血压降低。(4)赵某的死亡说
45、明 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点睛】本题结合材料,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原理及具体过程;识记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准确答题。34. 生长素是植物体的激素之一,可调节植物多项生命活动,结合生长素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生长素可由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植物茎、根、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_(从大到小排列)。(2)下列植物在开花期间由于某种原因影响了授粉,其中可以通过人工涂抹生长素加以补救从而减少损失的是_。A油菜 B苹果 C花生
46、 D黄瓜 E辣椒(3)请设计实验验证顶端优势的产生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实验原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中,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实验器材和药品:已表现出顶端优势的某种植株(植株上有暂时未发育的侧芽多个)多株,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剪刀等。实验步骤:取材、分组编号:取_的植株,编号为甲、乙、丙。材料处理:对甲组植株的处理是:不做处理;对乙组植株的处理是:用剪刀剪去顶芽;对丙组植株的处理是:_。放置、培养:_。观察: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_。实验结果:_。【答案】 (1). 吲哚乙酸 (2). 色氨酸 (3). 非极性 (4)
47、. 根芽茎 (5). BDE (6). 长势一致,具有相同发育状态的侧芽 (7). 用剪刀剪去顶芽,在去除顶芽的部位涂抹一定量的生长素溶液 (8). 将上述三组植株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9). 各组中距顶芽最近的侧芽的发育程度 (10). 甲组侧芽没有发育,乙组侧芽发育为侧枝,丙组侧芽没有发育【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色氨酸的衍生物。生长素的作用效果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各类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能促扦插枝条生根,能促进子房发育于果实。一般来说,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物实验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对照性原则、等
48、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来。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进行非极性运输。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为芽,最不敏感的是茎。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若通过人工涂抹生长素来减少损失,则此植物果实的可利用部分必须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油菜、花生的可利用部分主要是种子,苹果、黄瓜、辣椒的可利用部分主要是果实。故选BDE。顶端优势的产生是顶芽生产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了侧芽的生长。所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顶芽产生生长素。为验证顶芽的作用,需要去除顶芽后,人为添加外源生长
49、素来代替顶芽提供生长素。为确保单一变量,需要保证所取植株长势一致,具有相同发育状态的侧芽。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甲组作为对照,乙组去除顶芽后解除顶优势,丙组则需要去除顶芽后人工制造顶端优势,其处理为用剪刀剪去顶芽,在去除顶芽的部位涂抹一定量的生长素溶液,以替代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为确保单一变量,遵循等量性原则,上述三组植株需要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而且距顶芽越近,其生长受抑制的现象越明显。因此,各组的因变量应为距顶芽最近的侧芽的发育程度。根据实验设计分析,甲组作为对照,仍保留顶端优势,所以侧芽基本没有发育;乙组因去除顶芽,侧芽发育较快形成
50、侧枝;丙组因外源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侧芽基本没有发育。【点睛】顶端优势的成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其发育受到抑制。去除顶芽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35. 在某栎树林中,林鸽和茶腹主要分布在林冠层,旋山雀和煤山雀主要分布在乔木层,大山雀和戴胜主要分布在灌木层,红胸鸲和鹪鹩主要分布在草被层。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在水平方向的不同地段分布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说明群落还具有_,呈_分布。自然保护区中各种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差异
51、体现了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2)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可以用物种_来表示。(3)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岩地最终可以成为森林群落,这个过程称为_,其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_和_。【答案】 (1). 垂直结构 (2). 水平结构 (3). 镶嵌 (4). 群落 (5). 丰富度 (6). 群落演替 (7). 初生演替 (8). 次生演替【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
52、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详解】(1)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具有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在不同地段分布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说明群落还具有水平结构,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自然保护区中各种生物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特征。(2)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可以用物种丰富度来表示。(3)由无到有生命是神经演替的过程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岩地最终可以成为森林群落,这个过程叫做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概念,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