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136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教师配套文稿: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一、时代背景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2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各国先后进行变法。4思想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5条件: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商鞅个人的才能和主观努力。二、变法的措施1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县制。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3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4风俗:“塞私门之

2、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三、影响:秦国崛起1政治上(1) 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2)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商鞅变法的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

3、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商鞅变法体现地主阶级意志(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就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保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3)推行县制,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社会背景(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赋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

4、: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沉重危机。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措施内容作用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实行俸禄制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

5、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之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1.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

6、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2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主要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经济上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由平城迁到洛阳;风俗上

7、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语、改汉制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封建化改革成功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改革措施全面;冯太后支持;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进步性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

8、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考点三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的形成。2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起义不断。3民族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4有利条件(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具体作用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

9、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政治: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革

10、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三、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2显著成效(1)财政收入增加。(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3)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3不足(1)指导思想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新法实行过于急进。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发生在封建社会中期根本目的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实质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果确立了封建制度

11、,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法也基本被废除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1(2017临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约公元前360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宣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据史记秦本纪材料二宋人元城语录记载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就用人问题的一段对话:公(司马光)常谓安石曰:“介甫行新法,乃引用一副真小人或在清要,或在监司,何也?”安石曰:“方法行之初,

12、旧时人不肯向前,因用一切有才力者,候法已成即逐之,却用老成者守之。所谓智者行之,仁者守之。”公曰:“介甫误也。君子难进易退,小人反是。若小人当路,岂可去也,必成仇敌,他日将净之。”(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孝公求贤令和商鞅入秦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之初的用人原则并进行简要评价。解析:(1)依据材料一文字以及图片信息从人才汇聚、秦国富强以及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影响。(2)第一小问原则,从材料二中“因用一切有才力者”的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材料二中“小人反是。若小人当路,岂可去也,必成仇敌”的信息从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角度回答。答案:(1)影响:求贤令发布

13、后,商鞅等各类人才入秦;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原则:支持变法,“有才力者”。评价:唯“才力”用人,能够保证变法之初新法的顺利实施;忽视品德,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2017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后

14、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设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1)根据材料“几种货币并行于市”“将各种铜钱取销而专令上林三官铸”可直接得出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等。(2)由材料“币制至此,始获安定”可得出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然后根据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15、如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作为社会标准等论述即可。答案:(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言之成理即可)(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物价稳定;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3(2017保定、唐山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武则天至唐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16、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此外敛收者,以枉法论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德宗推行两税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

17、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推行两税法的积极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武则天至唐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等信息概括背景。(2)根据材料中两税法的内容推断其积极作用。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执行;严重的财政危机。(2)积极作用:简化了税目和手续;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4(2017芜湖高三质

18、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进一步改变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赋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在张居正眼里,财政问题只是表象,改革还面临着更多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被他总结为宗室骄恣、庶官瘰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等“五大积弊”后世谈论张居正改革往往说“一条鞭法”的重要性,但清查土地、追缴欠款这种需要极大工作力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完成的事,如果没有一支相对过硬的官员队伍去执行,恐怕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或者像北宋熙宁

19、变法的“青苗法”那样被底下一念就走样,再好的政策也出不了朝堂。摘编自陈忠海等张居正改革与吏治重整(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和特点。解析:(1)根据材料“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归纳为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在张居正眼里吏治因循”归纳为政治上进行变革,整顿吏治。(2)第一小问成效,根据材料“清查土地、追缴欠款”归纳为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材料“需要极大工作力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完成的事恐怕也只是一纸空文”归纳为整顿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一支相对过硬的官员队伍去执行再好的政策也出不了朝堂”归纳为抓住要害(整顿吏治),根据材料“财政问题只是表象,改革还面临着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归纳为循序渐进。答案:(1)内容: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政治上进行变革,整顿吏治。(2)成效: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整顿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特点:抓住要害(整顿吏治);循序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