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名陈建辉电话学科历史年级高一邮件单位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教学设计教学主题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讲西汉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汉武帝化解封国、强干弱枝和强化皇权的史实及其影响。第二目“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讲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治形势;第三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讲宋太祖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问题,以及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及其作用和影响。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串联本课教材知识的主要线索,它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史的重要部分
2、。二、学生分析西汉前期的分封与削藩、唐朝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中涉及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2)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陈桥兵变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激烈
3、,表现形式都是什么,有哪些措施,应该会说。(2)、根据教材的总结,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把本节的内容与整个大专题联系起来。3、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难点:论从史出地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五、信息技术
4、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1.FLASH课件:运用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可以对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积累课外知识。2.云盘:运用360云盘,提供课外拓展的助读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课前导读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布置课前预习提示。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 Powerpoint导入新课(2分钟)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
5、制国家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一直延续不断。历朝历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皇权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在第4课,我们将在第3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这些古代中国的政治命题。优秀学案王月华、徐同瑶、于蓉蓉、张杉、王晗、王蕾、吴晓晗、姚晓芳、陈景瑞、庞悦、王永祥、王玉静、高敏、崔娜、江晋、孙金、贾文娟、翟梦飞、王聪、陈悦、高宗旭温故知新,问题热身。讲授新课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一)汉代的集权措施1.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2.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3.汉景帝和汉武帝分别怎样解决王
6、国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点拨:1、郡国并行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承袭了这种制度。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2、中外朝制度(目的、内容、作用)(中央)汉武帝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级官吏,作为自己的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3、刺史制度(地方)4、推恩令(郡国)汉武帝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最后总结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唐“藩镇割据”与“
7、安史之乱”2、五代十国教师引导: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2、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2)措施。收精兵削实权: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制钱谷: 思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的特点从掌握兵权入手、分化事权、互相牵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课堂设问】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
8、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加重了人民负担。(四)元朝行省制:行省制作用:1、是中国省制得开端。2、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小结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西周: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尚未形成)秦朝:郡县制(中央集权制正式确立)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元朝:行省制
9、体现的矛盾与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二、明清时期皇权的加强(一)明朝废丞相与设内阁1、废丞相背景:(复习提示:元朝的中央行政体制一省制:相权过大产生了负面影响,皇权被削弱,所以元朝的一省制不利于加强皇权。)总结背景:(1)吸取元朝权臣专权的教训(2)胡惟庸之案 过程:裁撤中书省,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意义:在中国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2、设内阁(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之后,全国政务都由皇帝一人处理,分身乏术(2)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 思考:内阁首辅等同于宰相吗?(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议政王大臣会议拥
10、有很大的权力,不利于加强皇权 (2)直接目的: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3)根本目的:加强皇权2、设立者:雍正帝3、职责: 4、影响: 【小结二: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课标突破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1、最大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2、呈现两大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3、呈现出两大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发展到顶峰。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人治高于法治5、对官吏的
11、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让学阅读第一子目并思考问题:阅读教材,划出相关知识点。阅读教材,自己得出结论,并划出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得出认识。互相交流,自由发言。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得出结论。阅读教材,形成认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口诀记忆措施】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任知州,财赋运京师。【思维延伸】学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利弊 ,能给你什么启示吗?1、既要加强中央的权力,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自主性。2、改革要不断创新、改革要精兵简政【合作探究】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本课的重难点要求:(5分钟)1、组长组
12、织成员有序地、有重点地讨论。 审题头、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审设问及材料出处。 联系相关知识、明确思路、组织答案。 探讨如何规范做题思路和规律方法的总结。2、组长分好工,选好代表准备展示,记录好本组内仍存在的疑问,准备质疑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得出认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结(3分钟)在讲完本课内容后,带领学生理清思路,重申掌握重难点部分,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一个小结(见课件表格整理)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形成性练习(3分钟)多媒体显示教材“合作探究”的材料及问题。思考并作答。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
13、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七国治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也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本节课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及当堂的评测练习,可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