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语文试题第五单元双休提升练习 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288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语文试题第五单元双休提升练习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语文试题第五单元双休提升练习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上语文试题第五单元双休提升练习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双休提升练习(五)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深邃(susu)停滞(dizh)给予(gij) 衣襟(jnjng)蒙骗(mngmng)好客(hoho)2.在括号内给加点词填写反义词。(1)曾经的北大荒一片苍凉,如今正逐步走向()。(2)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抗争,决不能()。(3)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是既()又神奇的大树。3.先补充词语,再按要求分类。一()千里欣喜若()寸草()()翠色()流花红柳()()歌()舞(1)写景:(2)写人:4.照例子,展开联想。例:由“五光十色”联想到阳光下多色的葡萄。由“漫天飞扬”联想到。由“一碧千里”联想到。1.照例子,写句子。(用上画线的词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

2、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2.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改为反问句)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中的“蒙”指,“汉”指。“何忍别”的意思是,全句的意思是。1.“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里的柳树分别指的柳树和的柳树。这两个地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在哪里呢?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说明(2)句中把“”比作彩虹,说明(3)作者写这一段话的目的是什么?你有幸成为市博物馆的小解说员,负责向参观的小朋友讲解博物馆

3、里的藏族展厅。藏族展厅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藏刀,有一位小朋友想了解一下这种刀的历史和用途。你会怎样回答小朋友的问话呢?小朋友:您好!您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刀吗?这种刀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小朋友:那您能告诉我这种刀有哪些用途吗?我:【链接】藏刀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生产历史,其正式名字叫“折刀”。传说是为了纪念英雄折勒干布命名的,它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4种用途。双休提升练习(五)字词训练营1.suzhjjnmngho2.(1)繁荣(2)退缩(3)平常3.碧狂不生欲绿载载(1)一碧千里、寸草不生、翠色欲流、花红柳绿(2)欣喜若狂、载歌载舞4.示例 腊月的飞雪无边无际的草原句子闯关岛1.示例 母亲

4、的微笑那么温柔,话语那么贴心。2.这株柳树不是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吗?3.蒙古族的人们汉族人,“我们一行”“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

5、”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重点突破吧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

6、,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青海高原上家乡灞河边青海高原上的柳树要面对很多难以想象的磨难,要用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生存,而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却在水草丰美的土地上轻松地生存。2.(1)蒙古族朋友来得特别快(2)穿着各色衣裳的男女老少蒙古族同胞的民族服装特别鲜艳好看(3)主要想告诉我们,蒙古族人民对我们是多么热情。素养提升屋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7、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