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高 二 生 物2013.4(测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 B血液 C生理盐水 D体内的全部液体 2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部位是A垂体 B甲状腺 C性腺 D下丘脑 3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4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
2、其及时复苏可注射适量的A甲状腺激素 B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生长激素 5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C人体抵御流感病毒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D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需要被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6属于体液免疫的是A皮肤、黏膜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 D效应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 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不同生物群落之间 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8.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
3、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9促进番茄果实成熟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10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1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刺激 B. 反射弧 C.反射 D. 条件反射1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 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可导致
4、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13在寒冷环境中,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A皮肤血管收缩 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代谢活动增强14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1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6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17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
5、,错误的是A人体抵御流感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C效应T细胞识别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并将其裂解DB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均能产生抗体1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19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A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 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C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 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20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呼吸作用 B臭氧层被破坏C化石燃料和木材的燃烧 D火山爆发 21下图是人体神
6、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中的物质释放到中的方式是胞吐 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2次偏转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 接触形成突触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22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2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有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的种群密度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
7、做到随机取样24在放有0.5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5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 反复实验,得出如右图所示的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大草履虫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大草履虫放入瓶内第一天起进入快速增长期 C在第四天至第六天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大草履虫种群的K值为40025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有二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26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有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体液中
8、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27.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 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光照的影响 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28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B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杀死大豆田中单子叶杂草C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D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29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口渴而饮用了部分海水,则此人体内
9、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30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减少 C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3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下丘脑可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B人体通过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来调节血糖浓度C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细胞间的传导是单向的D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更广,作用时间
10、更长32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立即出现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该实验不能说明: 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 B胰岛素的产生与胰腺有关 C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D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33右图表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蹭加动作电位逐渐增强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
11、在S5S8时期,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34右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传递迅速 B体温调节可能涉及三种传递方式 C方式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D方式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35右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 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传出神经,是传入神经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MS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或 MS 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 的能量 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传导速度较在突触处快 A. B. C. D. 36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
12、下图所示处理: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 在尖端纵向插入锡箔;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切去胚芽鞘尖端。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 B给予右侧光照时,向右侧光源生长的是 C给予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D置匀速转盘上并单侧光照,将向光生长37.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8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种 群
13、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2.5013.309.800.28220.00图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A B C D3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乙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若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40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 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
14、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每小题5分,共50分)41(5分)下图是某人饭后4小时血糖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之所以血糖达到A点,原因是 ,此时分泌较多的激素是 。形成B点的原因是 ,起作用的激素有 、 等; 42(5分)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模式简图(虚线表示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结构或激素的名称: b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在高达40环境中工作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3)从图中可得: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由
15、共同调节。 43.(5分)下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至表示五个过程。 据图回答:(1)当过程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加强 (填序号),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_ _ 。(2)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 造成 分泌不足,导致过程 (填序号)加强所致。(3)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激素,促进人体 正常的生长发育。 44右图为南极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 (1)此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 (2)属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 (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 (4)磷虾和小鱼之间是 关系。(5)如浮
16、游植物的数量增加,海豹的数量将 。45. (5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 单位为kcal/(m2a)。请回答问题:(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 kcal/(m2a),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特点是 。(3)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是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_作用实现的。(4)上图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大于 、等于、 小于)能量输出。46(5分)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通过上左图过程,碳由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 。(2)若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调
17、节能力就越 。设上左图中过程代表的生物之间 有上右图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kJ; 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是 kJ。(3)表示 作用。(4)由上左图可得:碳循环的特点是 。47.(5分)下图乙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请据图回答:(1)A代表反射弧的,刺激图中的X或Y 位点,均可产生缩手反应,该过程中,Z处传递的信 号的形式为。(2)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Y点各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18、的次数分别为次和次。(3)已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发现电流表发生偏转,而效应器无反应。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药物是通过阻断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起作用的。另一同学对此实验作了相应的补充,使之更严密。你认为他的补充意见应该是 。48(5分)在l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某种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 l号瓶内放入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号、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 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 A 图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 体数目变化如B图所示。5号瓶内同
19、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C图。以上实验 是在25、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1)请将 A 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2)由A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1天至第3天迅速繁殖,是由于 充分,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而在第3天至第6天,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 pH 的变化等,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3)由B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 。(4)根据C图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是:细菌利用环境中 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 ,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49(5分)某科研所为
20、了开发痢疾疫苗,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表:组别第一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抗体合成程度甲未接种+乙+ + + + +丙未接种+丁+戊+ + + + 说明:正常鼷鼠 :幼年时摘除胸腺的鼷鼠+ :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程度请根据上表中的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与甲组相比,乙组体内抗体合成程度明显高于甲组的原因是:鼷鼠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一定量的,当第二次接种时,其就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进而产生更快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2)丁组与戊组对照,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细胞的帮助。与乙组相比, 丁组抗体合成程度较低的原因是。(3
21、)若将题中的病原体痢疾杆菌换为病毒,接种病毒后正常鼷鼠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途径来阻止病毒通 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途径来彻底消灭。50.(5分)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除 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 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1)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植物生长;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体现了生长 素的作用具有的特点。(2
22、)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X处应放置 ,则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 。(3)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若 ,则假设成立;若 ,则假设不成立。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第一部分 选择题 (130题每小题1分,3140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ABACDC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BCDADBB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ACBABADAD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BCACCDAADC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每小题5分,共50分)41.(1)人体从肠
23、道中吸收了葡萄糖;胰岛素; (2)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42(1)下丘脑;促甲状腺素激素 (2) 皮肤;汗液蒸发散热 (3)神经和体液(激素)43.(1) ;反馈调节(2)甲状腺激素 ; (3)生长44(1)5 (2)虎鲸、海豹、企鹅 (3)虎鲸、海豹 (4)竞争 (5)增多45(1)太阳能 (2)20810;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呼吸 (4)大于46(1)有机物(糖类)(2)高;3107(3)微生物分解 (4)循环且全球性 47.(1)效应器;化学信号 (2)0;2 (3)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 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48(1)曲线见图:(横、纵坐标及曲线趋势) (2)食物和空间(3)捕食 (4)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49(1)记忆细胞;浆细胞(2)T;缺乏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3)细胞免疫50(1)两重性 (2)空白琼脂块;有无生长素 (3)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