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5负荆请罪苏教版一、准确定位,直指文体意识培养“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它为写作者提供编码程序,也为阅读者为提供暗示解码方式。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文体鲜明的诗歌、小说、剧本等,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来,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负荆请罪作为一个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文体特征极其明显。深入挖掘,里面不仅涉及到剧本的特点,还有戏剧的情节发展,剧本负荆请罪与历史“
2、负荆请罪”的关系,人物形象与人物台词的联系等诸多问题。参阅收集而来的资料,发现许多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时,都按照“梳理剧本的特点”,“品味人物台词”,“感悟人物形象”的步骤进行。这是否就是最佳路径?首先看剧本的特点。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对于剧本的特点的梳理都停留在“台词、舞台提示”这些显性特征上,对于剧本的隐性特征如“戏剧冲突”等少有提及。其实,学生在四年级时就学过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对这些知识应当有所了解,而唯有“分幕”这一显性特征是这一课与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区别,所以有没有必要再将“台词、舞台提示”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其次看对台词的推敲。话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它的台词虽然是经过反复锤炼,但是撰
3、写的原则是越生动越好,越口语越好,越容易理解越好,否则怎么能够面向大众?如果课堂上再停留在对台词字面的意义进行反复推敲,这不是仅仅重复学生已有的理解吗?再看剧本的情节发展的琢磨。剧本要求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但是就故事本身而言,有一句格言“simple is the best!”就是“愈简单的故事就愈好”。如果课堂上陷于“开始怎样接着呢然后呢”这样的情节分析不能自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剧本负荆请罪与历史“负荆请罪”的关系。许多老师都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引入了历史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来揭示故事的起因,还有的是加入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历史材料。诚然,作为话剧演出,观众有这
4、样的历史知识对于更深刻的理解戏剧固然是有帮助的,但是编剧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迈进剧院观赏吧?怎样就这个剧本本身,使得学生理解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呢?由于剧本主体内容人物的台词,具有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阅读之后,对于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认知,只是不够细腻。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在自己的心中建构人物鲜活的形象,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最后看课时划分。剧本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因此,这个剧本的教学,至少应当有两课时,第一课时
5、阅读剧本的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第二课时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剧本“演”出来,实现剧本的最终呈现。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将这一课的教学定位于“怎样阅读剧本”。这样一来,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二、行之有法,培养文体意识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剧本在书写格式上固然有许多的特征,但是内容的实质,最主要的还是“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抓住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抓住了剧本的关键。剧本的创作过程也
6、是人物塑造的过程,所以,有无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是一个剧本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剧本文体的特征,决定了剧本类文本的阅读方法不可能同于诗歌、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目标最终定位“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阅读剧本的方法”这一核心,设计了“揭晓剧本的阅读方法”、“在第一幕的阅读中实践方法”、“在第二幕的阅读中实践方法”这三个主要环节。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具体可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加深了对方法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
7、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剧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三、紧扣文本,滋养文体意识虽然文体意识的增强,可以使得读者先于阅读文本获得“解码方式”,并根据这种解码方式,“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以及其中包含的美学信息、潜在信息等。但是在学生文本意识尚不强烈的时候,文本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现时文本的感悟。在本课的教学中,针对剧本类文体的阅读,课堂上全力实施的是“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方法。在第一幕的实践中,通过对“韩
8、勃和蔺相如在讨论什么问题”的梳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幕的主要戏剧冲突。而后勾连第一幕中人物相关台词,并通过揣摩“蔺相如说和为贵”,“蔺相如两次笑”中的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学生心中建构了“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物形象。第二幕的教学中,廉颇大将军的身份同他肉袒负荆请罪的举动构成强烈的反差,抓住这一主要戏剧冲突,揣摩廉颇说:“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时的潜台词,学生联系廉颇的动作以及之后的台词,剖析了廉颇的内心世界,这样才建构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形象。而通过对“蔺相如受了那么大的侮辱,为什么还会真心原谅廉颇?”这一人物间的戏剧冲突的剖析,学生对蔺相如“宽容大度、申明大度”的形象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的文体意识就是通过对现时文本的赏析、感悟,才得以生长,并在其它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