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部论语,给后人留下了太多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
2、启发性的人生格言。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三、课文赏析 1、学习第一节。 翻译重点:诲:教导。 女:通“汝”(r)你。 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 是:指示代词,“这”。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已的无知。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2、学习第二节。翻译重点:如之何:
3、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无;拿他没有办法;也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3、学习第三节。翻译重点:过:名词作动词用,犯错误。 过:名词,错误。 正视错
4、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4、学习第四节。重点翻译:食:通“蚀”; 更:改正(变)。 启示: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 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5、学习第五节。 重点翻译: 小人:人格卑下的人。 之:主谓间,取独。 过:犯错误。 文:掩饰。 启示: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
5、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 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 到纠正; 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6、学习第六节。 重点翻译:弘:扩大、光大, 使显扬。 启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三国时期的一代大儒王肃如此解释这句话:“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王肃的解释比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扩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四、深入理解论语中的这些话给了你什么启示?选择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感悟小短文。五、作业 1、将所学课文熟读成诵。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