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魅力 言论的魅力在于思想的交流,思想的魅力在于真理的发掘,真理的魅力在于社会的进步。-引言论自由的魅力正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正因交流,思想才得以升华、完善。而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却一如限制的管道,严格地规定了说话的方向。若超出了范围,就会被遏住咽喉、磨去棱角。第一次“盛大”的控制正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宴会上,两位书生之争导致始皇帝得意的郡县制被批评,可能宴会的喜气还未消散,始皇柔软如丝绸,书生锐利的锋芒并没有刺到他。可是,郡县制由李斯提出的,李斯心生怒火,虽然发言之时他隐去了个人情绪,只说儒生们的批判不利于大秦的统治。但是,几日之后,一场文化浩劫没有预料地开始了。一批批狐假虎威的士兵走
2、上了街头,逼迫着书生们交出他们的一生所藏。大部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无可奈何地交出。成车的竹简、丝帛被拉走,化为一团灰烬。虽然听闻风声的部分勇敢者在墙缝间藏了几卷书册,但更多更多的,被投入熊熊烈火。火舌贪婪地舔食着长久以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火,染红了天,百家争鸣之盛世就此毁去。言论的自由被强权吞噬了,思想的光辉也被掩盖了。但言论的魅力正在于他不会消逝,思想的魅力正在于他一如野草,生生不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替,礼乐崩坏,较为松散的环境让言论的自由几乎最大化。于是,因为交流,人的思想互相打磨;因为交流,人的灵魂一起舞蹈;因为交流,人一同探寻着真理。因为言论,因为思想,竹林七贤等大批文人贤士不断涌
3、现。若说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是思想的黄金时期,魏晋南北朝定是思想的白银朝代。但封建中央集权的社会注定与言论自由相悖,假若人民愚昧麻木,统治者必定可以为所欲为。但若果真思想停滞不前,社会也难以发展。因为,无人敢于也能于创新。清朝将文字狱发展壮大,达到鼎盛。有时,一句诗中“明”、“清”这类“敏感字”被人发现,就全然不顾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思想,肆意扭曲,思想变得苍白无力,言论变得小心翼翼。文人不敢随意发声。有些胆小点的,放弃气节而麻木顺从;有些胆大点的,偏居一隅做研究不吭一声。如果一个文化人后悔自己有文化,该有多么可悲?但在清朝,比比皆是。正因此,清朝有了闭关锁国之举。同一时期,英国第一次规定“言论是天
4、赋人权”。时代在进步,言论、思想的魅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可清朝因无人敢发声,只敢把八股文等呆板之物一遍又一遍地传诵。真理被锁在铁门之外,社会进步的脚步被强行打断。最终,清朝末年,开启了中华民族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引人遐思“:一生中最关键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什么和怎么记住的。”同样,言论的魅力不会因悠久的历史而展现,它只会因我们以什么心态去看待、怎样姿态去思索而展现。因为历史,中国人总在屈辱中以善良、坚韧的姿态活着。历代以来被强权不断恐吓、捶打的经历让我们害怕发声。但无论如何,无论有多少像秦始皇一样的人出现,也总有像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去捍卫思想、捍卫言论、捍卫真
5、理的人站出来!正是言论与思想无与伦比的魅力,让荒原上有了这样一批星星之火。星星之火,何尝不能燎原?作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发展中的中国的人们,更要追求言论的魅力,更要追求思想的魅力,更要追求真理的魅力。因为言论的自由,我们可以交流各自的想法,想法便会逐步完善。于是,思想升华了,灵魂也更臻于纯净。思想如阶梯,让我们得以踏上真理的殿堂,得以创新,得以进阶,最终,何愁社会不发展?让我们抛开胆怯,以虔诚的心态去思考,追求真理的魅力吧!作文点评开头运用三个“在于”,气势磅礴,同时与标题“魅力”相互呼应,点名中心。运用引言,显示了小作者颇具匠心,出手不凡。文章中心突出,选材经典,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社会需要思想的交流,思想的交流会带来真理的发掘,而真理的发掘又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在言论自由方面,小作者从反面选取了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在思想自由方面,从正面选取了魏晋南北朝;在真理发掘方面,从反面选取了清朝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从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学识积累。同时,文末小作者向社会发出号召,“让我们抛开胆怯,以虔诚的心态去思考,追求真理的魅力吧!”振聋发聩,惹人深思。小作者语言功底深厚,句子通顺、准确,善于利用排比句式,是文章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