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174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8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 专题3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空坐标专题主旨(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制度遭到践踏;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祖国统一大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3)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和国家主权。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与曲折历程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

2、京国民政府被推翻。政治: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基本政策和总任务。(2)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在北平。中心议题:筹建新中国。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4)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标志:19

3、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初步确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

4、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施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易误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

5、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中共八大的探索(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

6、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领导者的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2)结果:民主与法制遭践踏。易误辨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及教训“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2)内容思想上:重新确

7、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8、3)加快步伐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4)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易误警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区别: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现代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及特征史料一新中国的建立,

9、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二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史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实现了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代议制史料二: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指出了当时政治

10、协商会议的职权“未能实行普选”因为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未彻底完成“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指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史料三: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条件学会用史(1)史料一说明_是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建立的前提。史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_可以代行_的职权。史料三体现了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提示】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什

11、么?【提示】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做主)。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

12、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这次“会议”()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A材料关键信息“北平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可知是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故A项正确;1956年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故D项

13、错误。2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C拥护邓小平只体现了第一件大事,故A项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B项错误;“文革”动乱刚结束,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人心,使社会迅速安定,胡耀邦所说的三件大事都是围绕拨乱反正、安定人心,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故D项错误。3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

14、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一改革()A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C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A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贫困人口问题,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NO. 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5、1形成过程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轻巧识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二、香港、澳门回归条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香港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

16、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正式回归意义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易误警示有关“一国两制”的两点特别说明(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2)“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打破坚冰(1

17、)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坚冰逐步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2重大进展(1)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2)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3)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统一展望(1)条件: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2)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

18、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3)原则: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概念阐释“九二共识”1992年底,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NO. 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史料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

19、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史料二(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有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等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1981年9月)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了邓小平有关“一国两制”的论述史料中表明邓小平是从维护祖国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史料二:说明了国家实现统一后对台湾的方针政策注意史料出处,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台湾在统一后享有的地位和特权学会用史(1)史

20、料一反映了“一国两制”的提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符合_;它适用于解决香港问题,也是符合香港_的正确方针。【提示】中国国情历史现实(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什么理论?其成功的实践是什么?【提示】思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理论:“一国两制”。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史论归纳 全面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1)理论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

21、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3)现实意义: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NO. 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C由“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可知,邓小平强调香港地区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中央统一管理,也即强调“一个中国”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

22、前提,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其他人的态度,故也谈不上“一国两制”理论遭质疑,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5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C材料体现了香港的生活方式仍然依旧,没有体现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香港回归后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

23、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体现出了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了香港回归后香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依旧,但人们在政治上又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故C项正确;香港回归前后香港的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是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62015年11月7日,66年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建议两岸人民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习近平也指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这不能说明(

24、)A“九二共识”能根本上遏制台独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共同追求C理学注重匡时济世的历史使命D两岸重视祖先、重视传统的民族精神A根据题意,“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但并非能从根本上能遏制“台独”,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前面分析,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宋大儒张载属于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话语体现了理学重视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分析,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主题一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主题立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25、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三大制度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做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是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 知识交汇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

26、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2.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成,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

27、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4)发展完善(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题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主题立意“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我国的国情。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既明确了港、澳、台地区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及其制度的特殊性,又顾及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

28、,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知识交汇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

29、异同台湾问题港澳问题不同点本质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港澳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权利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同点措施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权利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全国卷一直未命题演练仿真模拟明确高考趋向1“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

30、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B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建立事宜,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制定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等国家相关民主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讨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主要确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故D项错误。2有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这体现出()A婚姻受阶级斗争的

31、影响B国家政治决定婚姻C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D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D材料无法体现婚姻受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治决定婚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制约人们的生活,故C项错误;据材料“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可知个人崇拜已影响人们的生活,故D项正确。3“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

32、革”时期受到冲击,但并未“中断”,故A、B两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文革”时期中断,新时期得以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C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颁布法律法规,不能体现出人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了法律法规增多,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体现不出修订宪法,出台刑法民法行政法

33、的特点,故B项错误;从国家修订宪法,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可知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备,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故D项错误。5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D香港回归并不是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的标志,故A项错误;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

34、的余地,必须收回说明中国政府态度,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收复香港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香港回归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故D项正确。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学研究史学方法理论阐释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运用点拨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

35、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围绕这一问题,可供收集的资料主要有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法律文献,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通过史料整理认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4(对接高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社会热点问题,理论性较强,高考涉及的较少

36、,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针对训练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其他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1954年宪法尚未制定,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参阅的文件看

37、,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宪法尚在制定阶段,所以不能断定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C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但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2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B项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相符,故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