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039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3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年(文)历史寒假作业3 2016.1.1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靠教育而靠惩罚,即使刑罚繁多也不能战胜邪恶;仅仅依靠教育而不施以处罚,坏人就得不到惩罚。“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2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3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

2、,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4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5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B董仲

3、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6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 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 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7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

4、提8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 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9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A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10南宋宋慈是公认的“法医鉴定学”鼻祖。他所著的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

5、各种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作为朱熹的同乡,宋慈受过理学的系统教育和长期熏陶,如果从宋慈取得的业绩来看()A他具有浓厚的理学唯心主义 B他洞察“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C他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D他忠实践行“格物致知” 11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12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

6、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 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13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尚治篇中这样描述君主应有的作为:“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存心如赤子,处身如农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贫士,海内如室家。”这表明他()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执政为民C主张君民共治 D主张人民主权14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

7、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15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16晚清驻英公使薛福成称英国贫孩院“绰有三代以前遗风”,“不甚背乎圣人之道。”郑观应也认为西方的福利慈善事业“意美法良,实有中国古人之遗意。”这表明他们()

8、A希望复古“三代” B主张中体西用C认为“中西同源” D主张效法西方17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18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

9、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1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 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 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D中国开始才引入了科学的概念20孙中山在1921年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10、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A调和劳资关系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C没收外国资本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21这一时期的商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人,他们已有更进步的业务手段,如复式簿记、汇票、商业信函和保险。“这一时期”是指()A中世纪的早期 B文艺复兴时期C工业革命时期 D十九世纪晚期22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段话主要体现() 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 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 C宗教改革王权至上的思想 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23伏尔泰认为“当君主是一个

11、哲学家时,对人们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卢梭认为“专制君主永远都是暴君”;狄德罗指出“公正、温和、开明然而专制的统治者连续几朝的统治,对人民来说也许是最大的不幸”。由此可见他们()A对君主专制态度迥异 B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都主张人民权力至上 D都宣传天赋人权学说24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康德在此()A推崇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B强调了自由就是天赋人权C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D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25、1901年,梁启超在其中国

12、史叙论中,把中国史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反映出梁启超 A以中国中心史观反对欧洲中心史观 B从中外关系的角度建构中国通史框架C是以全球史观研究中国史的第一人 D不赞同把中国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26、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寻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

13、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1)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的异同(10分)(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5分)27、材料一 张之洞认为:要通过教育培养忠诚的国民,

14、以实现清王朝的自强和求富。张之洞笃守纲常之礼节,认为“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行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关于学校教育系统以外的其它教育方式,张之洞认为除游学的对象仍限于在学校教育系统内的人外,只有阅报等教育方式可惠及社会上其它的人。摘编自谢放张之洞传材料二 梁启超提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由于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提倡女子教育,他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梁启超认为教育对象是国民,教育途径应多样化:利用办报,向导国民;以演说为事,鼓铸民德民智;以著书立言,宣传新思想;组织学会,举荐贤才,将社会教育融于国民教育之中。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思想的差异。(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梁启超教育想差异的原因。(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