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精心处理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新的教学模式略述显性知识;课堂安排侧重通过提问、讲解、分析、讨论四个环节完成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以使教学直接达到高考的要求。关键词:教师角色 教学行为 研究者 建设者 开发者我省自96年起在高中全部使用人教版现行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教学中,一线教师使用时普遍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据大纲要求需完成的每堂课教学内容容量均极大,几乎每节课满打满算、满堂灌还难于完成依大纲、教参要求应达到的各项教学目标,更谈不上把每位教
2、师根据自身经验想增加阐述的问题、补充的材料、联系对比的能力培养等也该完成的事做一做了。这一内容和时间的矛盾(据2000年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来看,仍存在这一矛盾),完全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解决的。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1目前,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高中历史科教学主要的目标仍是达到高考所应完成的各项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上述提到的一些教学目标,还要有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来完成这些任务。如何在教师转变角色的同时,每节课都能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这方面的探讨似乎不多。我在近几年的高中教学中,不断摸
3、索改进,特别是在花大量时间备课,把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对上课内容精挑细理,“删明就隐”,叙述侧重于运用历史知识和观点,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隐性知识。这种直接针对高考,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同时基本剔除显性知识(指导学生自主掌握而无需重复教材的讲叙)的“有效式”教学模式,使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操作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一:“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3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4、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4研究什么呢?首先研究的是教材、课程即我们要去完成什么目标。其次,研究学生的现状,学生的学识、能力、要求、满足、成功目标等都是教师要了然于心的。最后,也是最难的,是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即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和调动学生的学识、能力,满足学生的要求,实现学生的成功目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5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5、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6因此,教师教学前的工作是对教材进行研究处理。作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教材已清楚阐述的内容不能作为教学时的主要叙述部分。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重述这些内容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又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没有时间对教材知识进行挖掘、分析、纵横联系、比较。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先行基本掌握教材的显性知识内容。我把显性知识处理为课前预习提要布置给学生。预习提要既列出下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历史课文中的四要素,即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事件本身),又提出一些大多相对简单的设问。如探寻因果、归纳现象、总结特点、概述背景或影响等等
6、。因预习需要学生课前的配合,所以在罗列基本知识和设计题目时,需有一些花样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故而预习提要不是教参所列的教学要点,即一般所谓的板书,而应是在原板书基础上的更改、补充。“花样”指的是要精心设计一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自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使学生感受到经自我努力思考后获取成功的满足感。例如,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应予肯定和否定的地方是什么?再如,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应该否定,但其统治下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到台湾,又对国家、社会有何作用呢?一般高中生通过思考、互相补充,基本还是能寻得答案的。预习提要是下节课提问的主要内容。提问等于是对学生是否有做好
7、预习这一配合工作的监督检查,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情况的手段。同时,这是给学生提供“讲”的机会发挥学生主体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改变满堂灌形象;另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学会规范地遣词造句。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并达到预习要求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常强调如下问题:只有预习好,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才能听好、听懂课;只有预习掌握基本知识课堂揭示本质、挖掘隐性知识掌握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思想价值,才能符合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二:“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7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8、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8那么,新课程要求怎么做呢?“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9“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10“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应表现在这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安排和具体操作。教师对教材内容要作不同的编辑处理;不同的内容在教学时也必须谨慎安排,注意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首先
9、,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如上所述,教材简明部分(显性知识),如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本身、演变过程、政策措施、新成就新作品等包括举例、小字、注释、图表的内容已布置学生课前掌握,因此课堂上只简单讲述、一语带过甚至不讲,简述一般也均由学生来做(即回答教师提问)。所以,上述预习提要的设计还要能起到引导学生尽快学会阅读的作用,而题目设计又要有一定的思考分量,有益于学生思考后有所得这是教材开发者的第一项工作。如在讲授“辽沈战役”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攻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
10、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样,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对于教材隐性知识部分,如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背景、根源、内外部隐含矛盾、冲突焦点、问题实质、特点、进步与局限性、影响等,凡教材未有而考题常出现的内容才是教师讲解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分析材料、彰显隐性知识,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得到正确结论和规律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在加强预习,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如何运用历史知识观察、分析历史与现
11、实这是教材建设者和开发者的重点工作。其次,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课堂时间操作分为提问、讲解、分析与讨论四部分。提问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堂的前十到十五分钟专门提问,在对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检查后(要有个别与总体的评价),才对本节所需阐述解剖、归纳联系的知识进行逐项分析;另一种是边检查提问基本知识,边在需要点上进行联系和解剖。根据当前高考的要求,教师讲解部分要达到高中教学的一步到位并注意体系的完整性,要让学生能分清在哪一层次或角度上应对哪一具体事件或现象有哪一种观点和评价,而且这种认识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普遍性的观点、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待。如果学生应掌握的各种结论和观点(我们想得到的思想教育目
12、标和能力培养目标),能在学生预习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分析排比隐性知识的基础上自行得出(尽量用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归纳得到),那么教学层次、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一些。例如,在学习英、美、法、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训练学生:(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原因。(2)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特点和方式。(3)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论关系去证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量变引起质变。(4)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5)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去提示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进步性及局限性
13、。此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散,思维过程灵活,因而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另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做到活跃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比如在介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并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几种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大量史实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了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写作实践等方法充分调动他们
14、的思维的积极性,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我以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安排为例做具体说明。A 以下是预习提要(课前板书或先印发给学生):第二章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间资本主义格局和关系的演变引言:1一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什么?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依什么“原则”形成的?2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有何特点?330年代国际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在朝什么趋势发展?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基础知识要点:(一)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1会议时间、地点、操纵者、召开目的?2什么是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3五大国的意图和和约内容比较:4如何评
15、价“凡尔赛体系”:(有三大点6小点、含与国际联盟的关系)(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1背景、目的、发起者、时间、与会国?2签订了哪些协议?与中国有关的协议是怎么签订的?影响如何?3华盛顿会议(体系)的作用(评价):(四点)B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主要分析的内容(上课板书部分):二、分析与归纳:(一)五大国的意图是否都有达到?分别分析原因?(二)指出教材24页中4条材料哪些是表面文章?哪些是真实要求?为什么?三、思考与启示:(一)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总体评价。(二)回顾中国历史的有关史实,系统他讲述山东问题的由来和最后解决的情况。把上述内容(教材处理成预习部分和讲述部分)与教参中本节的教学要点比较
16、,可以发现,围绕教学过程和重心的变化,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与传统做法有相当大的不同,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都转变了。历史教育学把历史知识分为三类:现象或事件本身,即形;形的本质、概念和规律,即质;形和质在历史长河中的借鉴价值和思想价值。形与一部分的质已在教材的写实中再现,高中生完全有能力自我感知和基本掌握,无须花时费力在课堂重述。而传统教学方法也把它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这是不必要的,也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有益于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教师在课堂的重任是阐述教材没有的质和评价其借鉴与思想价值,这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胃口,也才能达到高考的标准。只有这样,教学行为才有存在的必要。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读性强
17、,又增加了不少图文并茂的新内容,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做阅读笔记,自己质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改变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师角色转换,优化课堂教学行为,从实质上突出课堂的时效性,让45分钟活跃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体性与主导性紧密相连,辩证统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1“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2注: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第五页2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一二八页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一二九页5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一三一页6教育部教基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四部分7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一二九页8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一三页9历史课程标准第三十六页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五部分11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一部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