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935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课标地区)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B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卷类型:B2014届高三月考试题三(配2014一轮)历史适用地区:课标地区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考查范围:(中外政治文明演进历程、中外经济文明演进历程、选修二) 建议使用时间:2013年10月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3山东卷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22013武汉模拟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

2、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了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3.2013福建卷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 BC D4.2013重庆卷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

3、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52013武汉模拟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6. 2013四川卷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

4、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72013徐州摸底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A男女平等 B人际和谐 C君权神授 D上下尊卑82013临沂期中模拟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从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上海已经开放为通商口岸 B中国生丝商品化程度提高 C苏杭地区传统纺

5、丝业破产 D纺丝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92013江苏卷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17213 482138247 969178342 211208461 81219281352290 79119302792415 44719323456577 25719353895675 173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10.2013太原模拟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

6、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112013江苏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

7、2.2013邯郸四校联考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国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派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132013汕尾模拟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

8、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14. 2013江苏卷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152013新课标全国卷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

9、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162013山东卷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172013大纲全国卷 19世纪60年代中期,普鲁士政府提出军事改革议案,要求扩充常备军、延长服役期、增加税收与军费,遭到议会强烈反对。这一斗争反映出()A国内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政治分歧B普鲁士内部存在统一方式之争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182013安徽卷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

10、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19.2013江苏如东县调研 “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们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条文反映了()A英国殖民帝国已经形成 B英国已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英国与荷兰的商业竞争激烈202013新课标全国卷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

11、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212013太原模拟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222013新课标全国卷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

12、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3. 2013四川卷 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A B C D242013黄山模拟 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

13、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跨地区39个40个6个8个1个7个A.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矛盾尖锐 B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25.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

14、50分。26. (13分) 2013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

15、”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16、“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27. (12分)2013扬州模拟 对于1787年宪法的民意基础与合法性问题,多有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17、回答问题。材料一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材料二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美海斯、穆恩、韦兰著世界史材料三“民意”是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合法性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现代政治学认为,民意不仅指民众对政治权力的认同,还有

18、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它注重“(政治)绩效”。摘编自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最高法院、参议员和总统的产生方式,并指出这些方式的共同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一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二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宪法制定者“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起来”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对“民意”内涵的界定,请你试论证1787年宪法制定的合法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28.(13分)2013邢台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朝)嘉靖年间,宁波港外的双屿岛上,人口3000,其中葡萄牙人1200。房屋千余间,有

19、医院两所,天主教教堂六七间。“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材料二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与原因材料三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

20、”(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和清朝在宁波地区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1800年至1870年和1948年至1973年两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地球经济村”发展的认识。 29.(12分)2013福建卷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摘自清议报(1901年)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

21、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2)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参考答案试卷类型:B2014届高三月考试题三(配2014一轮)1B解析 本题以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判

22、断,A项出现于战国时期,D项出现于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皆排除;C项中的“敬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王城的建筑风格非常规则、有序,在当时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宗法分封制所要求的“中正有序”。故选B项。2A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有无姓氏是西周时期区分贵族和平民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出现,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故战国时平民逐渐可以获得姓氏应是受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和标准变化的影响,答案为A。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的

23、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含的选项。“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的选项。4D解析 本题以白寿彝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均田制的理解。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着大量无主的荒地,其内容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私自买卖,受田者死后归还国家,由国家重新分配,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故本题选择D项。5C解析 据题干材料“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

24、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6D解析 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7D解

25、析 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的理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天父诗体现了男尊女卑和君尊臣卑,故D项正确。A、B 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是君主宣扬的观点。8D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随着上海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苏杭,带来社会生产的变化,使更多的人从事纺织业。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仍然是手工劳动,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9C解析 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C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全面抗战发生于1937年,与题干中

26、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A项;B项应发生于一战期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D项签订于1946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281935年”不符,故排除。10C解析 据题干材料分析,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影响,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根除,它的影响范围有限。11A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

27、,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12C解析 材料中1974年国民党海军对东海舰队驰援南海开绿灯,以及2008年国民党当局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说明了国共双方有共识,就是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并不能说明国民党当局拥护“一国两制”。13D解析 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14D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C项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干中1

28、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本题应选D项。15A解析 本题以学者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古代希腊的演说家是民主制的产物,那些政治上活跃、经常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的人,他们通过演讲获得民众的支持,而成为政治家。演说与社会矛盾缓和没有内在关系,故排除B项;频繁改革促进雅典民主制度的完善发展,包含在A项内,故排除C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排除。16A解析 本题以1788年美国某报纸的一篇通告为切入

29、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该通告以比喻的方式赞美了美国当时十三个州的联合。然后联系1787年前后美国政治体制的变化:先前的邦联制导致美国的分裂、动荡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17B解析 本题以普鲁士政府与议会矛盾切入考查德意志的统一。解题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世纪60年代,二是材料信息扩军议案是由普鲁士政府提出,且被普鲁士议会否决。这说明普鲁士内部对统一方式存在分歧,所以,根据题干可知德意志国内市场不统一和奥地利因素均与本题无关

30、,排除A、D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答案选B项。18B解析 本题以世界地图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公元1年”中可以看出人们最早认识的是欧洲,“1500年”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扩展到非洲、西亚及大西洋地区,然后扩展到亚欧大陆,最后扩展到整个世界,故本题应该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1800年”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几乎扩展到整个世界。公元1年时,基督教刚刚产生,还没有产生天主教,排除A项;476年罗马帝国灭亡,C项不符合题意;英国在18世纪末期形成“日不落帝国”,在1617世纪时,当时殖民地的范围较小,排除D项。19

31、D解析 据时间“1651年12月”和“英吉利共和国”,可以判断为17世纪中期,英国与商业比较发达的荷兰之间进行的殖民争夺,故D项符合要求。20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罗斯福所借鉴,可通过逆向思维方法来作答。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相矛盾;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违;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并非“自愿减少耕地”;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21A解析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材料反映了农产品价格大跌。据所学可知,罗斯福采用的措施是减耕减产和调整

32、产品结构。22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以苏联十九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52年。材料内容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显然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相违背,故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且工业化早已进行,所以B项错误。23B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答题时注意筛选法的运用,同时注意题意及史实的理解。“弃权”,即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利益,所以不支持,

33、故合理;20世纪60年代,非殖民化是必然趋势,所以不反对,故合理;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改变旧的殖民体系,并不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故排除;牵强附会,材料中的部分国家对反殖民主义宣言投弃权票,与“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无必然联系。故排除,答案选B。24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大洋洲区域集团化组织只有1个,而欧洲有39个、美洲有40个,通过比较可知,应该反映的是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故选C项。25.D【解析】本题考查对漫画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力,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解题关键在于漫画中垄断企业惧怕WTO,说明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对WTO存在担心

34、,害怕受到冲击,说明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加入WTO是为了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为了促进中国企业提高质量与水平,所以A、B两项错误;C项与史实相违背。故D项正确。26解析 本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海洋利用与近代海权思想的发展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全面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说明利用海洋早;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海洋开拓和利用出现;宋元时期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技术先进;僧人、海外贸易鼎盛和明朝的私人海外内容著

35、述,体现了私人活跃;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和平利用海洋;明清的海禁政策说明缺乏海权意识。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由鸦片战争后为外国人控制到中国人随着对海洋认识的发展,建立海洋管理机构和海军,商战、海外留学与移民等。启示要突出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如增强海权意识,利用海洋发展经济等。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

36、,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7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第(1)问考查的是学生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归纳能力。第(2)问关系是因果关系,源于宪法制定者对民众的不信任,出发点在于直接民主的弊端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第(3)问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产生方式:最高法院为非民选机构;参议员由各州议会指定;总统由各州选举人团选举产生。共同特点:都不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2)关系:宪法制定者对民众的不信任是材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因果关系)。出发点:防范直接民主所带来的弊端(或多数

37、人暴政)。 (3)略。评分标准:一等: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28解析 第(1)问,明朝嘉靖年间,外国人可以来华贸易、居住;乾隆年间下令停止厦门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原因包括“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害怕洋商操纵民众滋事,也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到来有关。第(2)问,阶段一原因,结合题目时间可知是工业革命后,先进交通通讯工具推动欧洲国家的商品输出;

38、阶段二原因,结合题目时间可知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等。第(3)问,喷气式飞机、通信卫星等先进工具推动“地球经济村”的发展进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重要保障。答案 (1)明朝嘉靖年间,一度开放宁波,允许洋人居住和传教。清朝乾隆帝时,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地通商。目的:防备西方殖民扩张;防止洋商操纵民众滋事。 (2)背景:18001870年,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加强了世界联系;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1948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重建了世界经济、贸

39、易体系,国际贸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对峙“冷战”,使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认识: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信息交流便利和交通工具进步是其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发展有利于世界贸易体系的公平化、制度化。 29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启蒙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材料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可知,“学理”是指欧洲启蒙思想;然后从材料出处、内容判断“看法”的内容,说明启蒙思想主要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第(2)问先提取材料出处的时间信息“1903年”(戊戌变法已失败、辛丑条约已签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掀起高潮),以及报刊信息新民丛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等人反对民主革命的报刊),再结合材料二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答案 (1)启蒙思想;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2)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