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772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训练: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0合肥一模)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子武庚于殷,修葺被纣杀害的比干之墓;打开监牢释放被囚的百姓,并散发府库中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这些举措说明()A商朝的势力被彻底消灭B推行分封制势在必行C以殷治殷方略成效显著D周武王具有仁德之心D修葺比干之墓,释放囚徒,开仓赈济等一系列举措说明在武力灭商之后,武王以仁德之举收拢人心,故选D项;“彻底消灭”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灭商之后武王的仁善之举和治国举措,与分封制无关,也没有涉及

2、这些举措的效果,排除B、C两项。2(2020衡阳一模)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除军事与经济联系外,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从而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出西周()A王室强化对封君的垂直管理B推行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C礼乐制度是西周政制的核心D宗法关系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D根据材料“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宗法关系成为周天子与诸侯亲戚之间的纽带,为政治关系增添了“道德的意义”,故选D项;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材料

3、涉及的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儒家德治思想得以推行,材料涉及的是西周时期,此时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亲戚之间的关系”即血缘关系,这是宗法关系的体现而非礼乐制度,排除C项。3(2020龙岩二模)距今约5 000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B材料中“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

4、良渚文化”等地在相近的时间里都有文化遗迹,说明中华文明发源地不只是在一处,而是具有多源性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不同文化遗址情况,未提及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礼乐制度是在周朝时期出现,新石器时代并没有礼乐制度,排除C项;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夏距今约4 000年,材料中所述及的时期尚未产生国家,因而“家国一体”说法错误,排除D项。4(2020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不满四弟周公旦摄政而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归政成王。据此可知()A皇位世袭制得到巩固B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实现C天下一家理念被强化D分封制成

5、为周王朝制度B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归政成王,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实现,故选B项;秦王嬴政首称皇帝,此后才有皇位世袭制,排除A项;“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而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现,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分封制,排除D项。5(2021湘冀新高考联考)商人宣扬其始祖是天神下降,主宰地上的一切人事。周灭商之后提出为政者惟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由是师保辅政、大臣谏议制度比夏、商有所发展。这一变化()A推动了原始民主制度的发展B强化了西周贵族政治统治C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D使王权摆脱了神权的束缚B 周人强调为政者的德行和纳谏是为了巩固周王统治,是西周

6、贵族政治统治强化的反映,故B项正确;师保辅政和大臣谏议制度是强化王权的官僚制度,不是对王权的分化,不能体现原始民主制度的发展,故A项错误;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派,百家争鸣是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合一,故D项错误。6(2021郴州一模)史记记载“黄帝居中,四夷宾服”。后来,不论是虞夏商周的华夏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族,都视黄帝为“高祖”,自称为“黄炎之后”“炎黄后裔”。这体现了()A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B国家统一的必然趋势C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D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D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四夷臣服,后来不论华夏族还是四夷,都将黄帝视为始祖,由此说明华夏族和

7、周边少数民族逐渐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将黄帝视为始祖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国家统一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家国同构主要指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下形成的国家政权结构,题干涉及的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7(2021湛江调研)有学者撰文指出,周文王父亲季历是太王幼子,太王将王位传季历,其兄泰伯出走;武王继承文王的王位,而他并非嫡长子;武王去世后,武王之弟周公实际上已经称王。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时期()A王位继承方式创新B分封制度得以顺利推行C宗法制度尚不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和平共处C根据材料可知,太王、王季、文王在王位传承方面无立嫡立长的观念。而宗法制度的核心是传子立嫡立长,这说

8、明西周建立前后宗法制度尚不完善,C项正确;A项“方式创新”与材料内容不符;分封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王位的传承曾引发三监之乱,D项错误。8(2021仙桃检测)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D依据材料“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

9、之际,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D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9(2020惠州一模)西周以来,国家一切重要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C太庙是统治者祭奠祖先的家庙,是宗法制度的体现,而材料“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说明鲁国宗法制度逐渐解体,故选C项;封建

10、治理体制即分封制确立于西周初期,春秋时期已受到破坏逐渐瓦解,排除A项;太庙只是祭祀制度的一种体现,并不完全等同于祭祀,因此太庙的破败不能说明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排除B项;根据材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可知,其破坏并非因为战争,排除D项。10(2021广州质检)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A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C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D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D依据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

11、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可知,夏商周三代具有本质的共同性;材料“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体现了夏商周三代对前代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D项;方邦联盟是华夏政治共同体形成的一个阶段,是分封制的雏形,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非中原文化的形成,排除B项;西周的封邦建国是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而非创举,排除C项。11(2020凉山二模)下图是1973年西安发现的形似虎的战国时期秦国兵符。虎符上有铭文共40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

12、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这件虎符反映出当时秦国()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B战争频繁战乱不止C君主权力高度集中D国力强盛军事发达C根据材料“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可知当时秦国军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即君主权力高度集中,故选C项;材料主旨为虎符的使用,与“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无关,排除A项;“战争频繁、战乱不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将秦国与其他诸侯国比较,不能得出“国力强盛、军事发达”,排除D项。12(2020太原一模)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

13、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D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C根据材料中“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行善”可知郡守告示体现了法律要防止恶行出现,促使百姓行善,民众行善事则社会稳定,可见秦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时法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秦并未秉承儒家民本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并未实行儒法结合而是尊崇法家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劝导民众行善的方式仍是“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是要做“霸主”而非做“仁王”,排除D项。13.(2021南通一诊) 秦统一六国前,当官为吏,一

14、般须先有爵位,爵位往往靠军功获得。而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台刻石所列名单中王绾、李斯等只有官名而未见爵称。刻石所列名单把列侯、伦侯置于丞相之前。据此推断()A琅琊台刻石并不是可信史料B秦统一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C秦始皇调整了治国为政策略D秦统一后重视爵位得到扭转C根据秦统一前当官为吏须先靠军功获得爵位,统一后(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台刻石上只见官名未见爵称可以推断出秦始皇调整了治国为政策略,C项正确;琅琊台刻石是一手史料,属于可信史,A项错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与秦统一前实行军功爵制不符,B项错误;仅凭琅琊台刻石所列名单不能说明秦统一后重视爵位得到“扭转”,D项错误。14(2021重庆模拟)商至秦汉

15、,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A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项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项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

16、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未涉及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D项错误。15(2021株洲检测)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A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B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C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D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D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将熟悉东方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士人纳入参议辅政集团,适应了当时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实际需要,故选D项;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只是对战国时期的

17、“博士”有一定沿袭,并未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博士官虽然可以参议朝政,但并不能说明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博士议政制度只是有利于强化对六国地区的控制,但仅凭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其最终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的结论,故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18、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该论述题比较简单,可回答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积极影响,按其演变发展的历史顺序逐级论述即可。答案示例:观点: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论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

19、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7(2020日照模拟)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摘编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材料二明建国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明朝廷

20、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概括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得出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一“数次东巡海疆”得出皇帝巡视。第二小问

21、,可从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等分析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建立军事防御机构”“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得出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得出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根据材料二“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得出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答案(1)举措:设置行政机构;皇帝巡视。影响: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促进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2)变化: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和平交流

22、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18(2020泰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

23、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

24、“独揽事权”的方式。(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等信息逐条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从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等角度归纳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

25、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等信息从程序和权力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以及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的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演变: 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变化: 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 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

26、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