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2)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2)永安建制:1851年9月,永安封王,初步建立政权。(3)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政权。(4)全盛:经过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达到鼎盛。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材料反映了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在因素是什么?提示:材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在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2)评价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1859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3)评价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
3、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的区别(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2)评价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天京变乱的必然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
4、成为发展潮流的时代,太平天国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发生内乱是必然的。二、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性充分暴露。2条件(1)组织基础: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军事基础: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尤其是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3)群众条件:1911年5月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4)思想宣传: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努力发展革命力量。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4影响:各省纷纷响
5、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概况: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3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涉及国家主权、国民的自由与权利,以及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等内容。(2)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3)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
6、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结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2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1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
7、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3北洋政府参加一战为提高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
8、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1“天京变乱”的影响首先,它搞垮了太平天国前期的领导核心,削弱了起义队伍。第二,它使得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急剧逆转。第三,它使得太平天国的思想信仰发生了危机。许多人通过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分裂看穿了“拜上帝教”的西洋镜,从此悲观失望,人心趋于涣散。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激活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它使太平天国运动失去了领导核心,造成了思想信仰上的危机,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惨败。2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爆发的关系自清末“新政”开始,以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为
9、主干的封建统治机构,被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一套履行近代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新行政机构取代。在教育制度方面,科举制度被废除,建立了自蒙养院和小学开始直到中学、大学的近代学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也不断产生,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民反对旧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迈上新的阶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激活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预备立宪使立宪派与清政府离心,转而支持革命,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10、;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新式学堂等传播了新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探究一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史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史料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
11、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史料三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中国纪事(1)解读史料一应注意太平天国从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2)史料二从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的“社会革命”与存在的局限性两个角度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阶级局限性。(3)解读史料三应注意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否定性评价。(1)根据史料一,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从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有何重要变化。其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史料二,说明太平天国
12、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3)根据史料三,说明马克思为何会如此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提示(1)变化:太平天国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的“尊儒”。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反映了农民阶级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2)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3)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落后的农民战争,是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1促进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少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
13、因素。(2)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3)促进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碍作用(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探究二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史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
14、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史料一中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帝国”向“民国”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跨越”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两个方面。(2)史料二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认为辛亥革命后确立的共和制度没有社会根基,影响有限。(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2)史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3)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含义。提示(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经济上,颁布了鼓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2)不同:史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
16、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料二认为共和制度在中国缺乏根基,“民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原因: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性质角度: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1)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17、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4)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从文明演进角度: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
18、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定颁布的。从其内容上分析,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这在中国尚属首次。因此,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辛亥革
19、命的相互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天朝田亩制度1(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6)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
20、”这一革命纲领()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A根据“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可得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出农民要求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美好愿望,故A项正确,排除D项;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施,不能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好的效果,排除B、C两项。命题点:南京临时政府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2(2020.7浙江选考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
21、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A实业部B参议院C钱业公会D工业建设会A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南京临时政府”“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导发展实业的政府机构是实业部,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议院主要负责国家的大政方针,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两项不属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机构,排除。命题点:湖北军政府的统治3(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6)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发布公告,宣称“永久建立共和政体”。1911年11月9日,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有应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由此可知,鄂州约法()A反
22、映了中国近代民主制度的精神B得到了当地广大民众的拥护C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实现D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A根据材料“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有应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可知,该法律体现出人民的民主权利,具有民主制度的精神,故A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民众拥护,故B项排除;鄂州约法只是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临时法规,且其实行并不能得到保证,不能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实现,故C项排除;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的标志是1912年2月清帝退位,故D项排除。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创设学习情境,隐性考查孙中山民主共和主张(2020全国卷)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
23、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知情境:创设袁世凯和孙中山围绕“组织共和政府”所产生的分歧这一学习情境,认识分歧的实质。明立意:以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的政治较量为切入点,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仔细揣摩“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这两条信息。理思路:解答此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袁世凯与孙中山“分歧”的描述,并对其进行分析。仔细审读
24、题干后,相关的描述“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就会被找到,袁世凯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写的内容意在向世人强调我是被清朝皇帝委任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的;而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意在说明清朝皇帝无权委任某人组织共和政府。很明显,袁世凯和孙中山二人就由“谁”来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就是他们分歧的实质(B项)了。“革命”与“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现代化”始终围绕着两大任务不断推进:即救亡图存与寻求强国之路,救亡图存的过程是通过寻求强国之路来实现的,寻求强国之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范式的核心,是以是否有利于现代
25、化的工业和民主制度发展作为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标准,这是审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角度。【真题体验】命题点:辛亥革命(2019天津卷)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B由材料“湖北革命军”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只是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对“这场革命”的报道,无法反映这场革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26、排除C项;“反帝”与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不符,排除D项;材料反映出湖北革命军的目标是推翻清王朝,故B项正确。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A坚守闭关锁国政策B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D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D由材料“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可知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列强的特权,具有国家主权意识,故选D项;鸦片战争已经打破清政
27、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民主政治的表述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侵犯中国的态度而非外交观念,排除C项。2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A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B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A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历代农民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社会的理想,但这种绝对平均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调动
28、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即“乌托邦”,故选A项;空想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排除C项;农民的“乌托邦”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排除D项。3(2020潍坊模拟)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1905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A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B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C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D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主要指以汉族为首的中原
29、地区,而“中华”主要指中华民族,因此“恢复中华”强调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主革命,但未有种族革命的倾向,故选C项,排除A项;恢复中国体现了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民族观念,恢复中华没有体现这种观念,排除B项;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强调民族平等,排除D项。4(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武昌起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出处观点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城外起义总指挥李鹏升指挥罗金玉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时间是10月10日晚上6时零5分孙中山建国方略为自存计,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史学家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届时,罗金玉首发一枪,辎重队的革命者即将马草房
30、点燃,举火起义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B革命家的观点具有权威性C史学家的著作更为可信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D从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首义人士胡祖舜回忆与建国方略辛亥革命史中的论述都有出入,由此反映出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故D项正确;当事人的回忆不一定更接近史实,排除A项;革命家的观点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排除B项;史学家的著作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C项。5(2020宜春二模)民国时期,初等小学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
31、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D根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的课本强调人民在法律上平等,故选D项;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未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用词不当,排除C项。6(2020桂林一模)“辛亥革命就推翻清政府这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但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就不能不谓为失败。”由此可知,该言论认为辛亥革命()A尚未实现民族主义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取缔了不平等条约 D未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D题干论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没有完成全部革命的目的,即辛亥革命未能真正实现三民主义,故选D项;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主义”就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在这一点上,辛亥革命“算是成功”,即实现了民族主义,排除A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亥革命之后,诸多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没有被废除,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