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镇原县华文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310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镇原县华文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甘肃省镇原县华文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甘肃省镇原县华文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甘肃省镇原县华文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三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就有关改革的问题。请回答1-3题。1、春秋时期,齐、鲁等国改革产生的最深刻影响是( )A奴隶社会土地公有制逐步瓦解 B. 国君收入增加C私田增加 D.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形成2、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3、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 .秦朝 D.汉朝 秦汉时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4-7题。4、秦始皇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

2、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通用文字 B.全国有统一的度量衡C.皇权至高无上的原则 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辖5、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下列论述中,最接近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是( )A. 四维不张,故万民离叛 B.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 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国之后也 D. 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6、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 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C. 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D. 是导致秦朝迅速灭

3、亡的主要原因7、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D.郡县完全有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景象。请回答89题。8、据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这一记载( )反映了唐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的安定过分的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完全不符合唐朝初年的实际情况A. B. C. D. 9、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都共同关注过

4、的问题( )A. 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 减轻刑罚 D.善于纳谏为了挽救北宋的社会危机,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请回答10-12题。 10、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性,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B.地主占有土地手段繁多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D.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1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相似之处有( )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 1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以整

5、顿吏治为中心遭受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30分) 材料一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城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传播到欧亚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摘自中外关系史论丛材料二 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要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式,对域外的其它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6、。 摘自中外关系史论丛材料三 文化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先进的文化国,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包含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的周边国家传播文化,又包括落后的周边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军事的、政治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上的明显差距。唐王朝的强大和文化上的繁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的差距,不遗余力地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 摘自中外关系史论丛 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分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2) 材料二与材料三对唐文化圈的形成问题看法有何不同?

7、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正确?(3) 唐文化得益最大的是哪一个国家?它是怎样缩短与唐王朝的差距的?举例说明它对唐文化是怎样“有选择地加以消化和吸收”的?14、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侵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卷32,营卫志中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为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

8、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落、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也。 辽史卷45,百官志一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须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 臣尝痛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科役不烦故也。 佘襄公奏议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因俗而说”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4) 材料四分析燕蓟之地陷于辽境后,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