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2、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
2、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3、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D.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4、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开放天津为商埠;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A.B.C.D.5、“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3、,“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7、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整旨”。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认为“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
4、,从此已矣”故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由此可知,李鸿章()A.认识到清政府盲目自大B.对列强侵略持无所谓态度C.严重缺乏近代外交意识D.已经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B.C.D.9、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 )A.南京条约的签订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C.马关条约的签
5、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南京条约和国民革命B.甲午战争和五四运动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1、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B.丰富国
6、民史学知识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12、 近代中国内优外患,历届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所属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戊)依照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A.B.C.D.13、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
7、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清史稿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竟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
8、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或条约。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1842年南京条约“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衣性转变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1928年“改订新约”运动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的关税收入; 但又很不彻底19
9、43年中英、中美签订新约取消英美通过辛丑条约攫取的特权;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利应予终止等 材料二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苏
10、联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 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新中国:不要“平等权利”遗留问题慢慢解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在签订外交条约方面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签订国家的主要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排除A;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
11、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D;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排除C;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B正确。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
12、;D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协商关税”、“五口通商”等特权,这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商品输出的要求;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由此可知,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B项正确;A项反映在南京条约中,故错误;C项反映在马关条约中,故错误;材料和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几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时间: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1858年签订;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 1901年签订;属于北京条约
13、的内容,1860年签订,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1895年签订,故B项答案正确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这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抗击中展露无遗,所以联军统帅瓦德西才说出了“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认为仍然要以华制华。故本题选择C。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4、故B正确;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输出的要求,A不符合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排除;通商口岸开放应该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是甲午战争后的列强侵略特点,不是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排除D。 7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得出李鸿章不认同清政府的宣战主张,体现了他对本国实力的清醒认识,认为清政府盲目自大,故A项正确。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正确;马关条约规
15、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出现过被一国独霸的局面,故与题干不符。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符合“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符合“
16、奋起救亡,勇于变革”。故答案为D项。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是在1842年,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维新变法是在1898年,都与“二十世纪”不符,排除ABC项。 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由题干信息可知,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亡国史所占比重较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日益严峻,为了激发国人民族意识,加速国人的觉醒,解救民族危亡才有了众多的亡国史,故A项正确。题干中“旨在”是问其目的,而非影响与作用,故排除B、C、D三项。 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指的是1
17、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指的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指的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戊)依照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指的是1945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由此可知,正确顺序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问题: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迫上海等五口开埠;附件中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2.正确。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
18、败。进一步的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4.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解析:1.本题以中国的海防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问揭示的问题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后果联系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来回答。2.联系洋务运动的内容加以概括。3.从制度的差异来回答原因,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说明海疆主权的破坏。4.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趋势: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
19、主流;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完全实现。2.主要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口益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便利了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后期收冋权利或修改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摆脱不平等条约莫定了基础。3.主要特点:分别审查,根据条约内容(平等、不平等)确定灵活的政策:对于不同国家,采取不同对策。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的条约列表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从1919年开始,条约的签署由中国被动变为中国主动,据此作答。2.可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作答,即不平等条约共同的影响,包括主权沦丧、民族危机加深、阻碍社会发展、促使民族觉醒等。3.材料二主要叙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美国和苏联的不乎等条约的不同态度,在当时,美国是帝国主义敌人,苏联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区别对待美苏,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