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轼的儒释道之境.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105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的儒释道之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轼的儒释道之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轼的儒释道之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轼的儒释道之境张莹摘要:苏轼一向是我国文人的精神标杆,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其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创作观点和文学品格,他的人格与作品高度统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朴素文学观,其作品渗透了我国儒释道的丰富思想内涵。关键词:苏轼;儒释道;天人合一梁实秋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体现着儒释道的精神。儒释道精神是中国人骨血中最重要的人格品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给予中国的士大夫文人以精神养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宋代处于儒释道精神圆融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儒释道精神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地尤为突出。一、从苏轼的文艺观来看,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2、,主张文字要有所依托“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贵华而贱实”的浮华文风。他对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他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里,如写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他的这种观点与儒家文化不无关系,苏轼从小出生在文学世家,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文化浸染。他崇尚杜甫的文风,深切认同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认同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又認同欧阳修的“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苏轼的文道观对文与道的地位没有偏颇,既重视文字作为其个体的

3、价值,对诗词赋、骈文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又重视文字作为载体所蕴含的道,从这一点出发,苏轼的文道观与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的观点有相通之处。文道并重背后蕴含的亦是儒家积极用世,注重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并且苏轼所倡导的文道观,道不仅是作者的情感、对社会的批判,个人志向情感的抒发,更是道家文化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已经不限于儒家的道,而是泛指事物的客观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这其中体现的是以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在文学风格上,苏轼崇尚不事雕琢,圆融通达的艺术审美。这一风格的形成,也是苏轼历尽世事沧桑,心灵通达后,艺术成就甄于成

4、熟的表现。苏轼擅长创新,他的作文不论诗词赋都不拘一格,但是也存在过于追求不同以达猎奇之感的弊病。例如苏轼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的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理义。但随着阅历加深,纵横家的习气减弱,言辞趋于沉着接近于贾谊的文风。苏轼的这种文学审美与他对道文化、佛文化的亲近不无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在人生达到一定境界时,繁华散尽之后留下的只有内心的平和,最伟大的作品往往以最简单直接的文本,传达最真挚动人的情感。佛家文化中把圆满轮回看做最高的境界,这一观点同样也能映射苏轼的艺术观点。二、从苏轼在文学体式上的突破来看,苏轼作为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的文化精神。他在诗词文三

5、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造诣,他不拘一格,善于创新。如宁先生所言,真正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因此文学史实质上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部敏感纤细的心史。苏轼的诗刚柔并济、古文自然又雄放、议论文兼收并蓄,他的文字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这些特点很好地映照了道家辩证法的观点:进退有度,在矛盾中体现大道,体现了道家的智慧和苏轼的人格精神。同时苏轼的诗词题材丰富,他的诗乐观旷达,有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豪放粗犷,苏轼处世乐观,面对逆境反而愈加有韧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儒、佛、道三教的人生哲学实现着一种互补,使苏轼自由地转换心境,从而得到充足的精神支持,保持一种最佳的生存心态。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

6、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难以实现,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其所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宋代的士大夫们才不至于为一些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患得患失。他们都能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心态坦然以处。三、从苏轼的人格来看,儒释道的精神对苏轼人格及其境界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总体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的基本人生观。苏轼人格的高峰便是在他贬谪黄州期间。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的长期贬谪生活中,咀嚼尽孤独、窘困、凄苦等种种况味。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概括自己一生成就说:“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两次遭

7、贬,元丰年间“乌台诗案但他不以穷通得失为念、超然对待人生。苏轼之所以面对如此困境能够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融摄儒、佛、道三家思想而形成的人生哲学和文化人格,只不过三家思想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偏重而已,大致说来,“任职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佛老思想为主老庄思想也是东坡排解忧忠、调整心态的精神食粮。庄子“齐物”、“道通为一”、“万物皆一的相对主义哲学,破除了事物之间的绝对差异,启发人们从相对的、变换的角度看问题,故而不偏执一端,自陷其中。东坡赤壁赋云:盖将自其变者观之,虽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在垂老之年谪居海南时,更是不断

8、反躬自省,从超越的哲学高度俯视社会人生,调适自己的观照视点和思维方式,其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更带有老庄哲学的意味。苏轼的前半生在顺遂中积极践行着儒家积极用世的观念,而在谪居岁月里他一面仔细地思索着丰厚的儒家文化,一面深刻地探求道、释两家的文化要义,并真正将三者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既积极又淡泊,既执著又通达,既乐生又超脱”很宽厚、很富于适应性的处世态度、人生哲学,他的文学与其创作风格与精神又高度契合,体现我国古人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的世界观,成为我国文学的一座精神高峰和文学宝库。参考文献:1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2申明秀 儒道释的结晶与升华论苏轼旷达的人格境界.200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