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63.34KB ,
资源ID:111105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105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轼的儒释道之境.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轼的儒释道之境.pdf

1、苏轼的儒释道之境张莹摘要:苏轼一向是我国文人的精神标杆,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其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创作观点和文学品格,他的人格与作品高度统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朴素文学观,其作品渗透了我国儒释道的丰富思想内涵。关键词:苏轼;儒释道;天人合一梁实秋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体现着儒释道的精神。儒释道精神是中国人骨血中最重要的人格品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给予中国的士大夫文人以精神养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宋代处于儒释道精神圆融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儒释道精神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地尤为突出。一、从苏轼的文艺观来看,苏轼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2、,主张文字要有所依托“有意于济世之用”,反对“贵华而贱实”的浮华文风。他对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的态度。他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里,如写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比我东来时,无复疮痍存。”他的这种观点与儒家文化不无关系,苏轼从小出生在文学世家,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文化浸染。他崇尚杜甫的文风,深切认同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认同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又認同欧阳修的“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苏轼的文道观对文与道的地位没有偏颇,既重视文字作为其个体的

3、价值,对诗词赋、骈文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又重视文字作为载体所蕴含的道,从这一点出发,苏轼的文道观与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的观点有相通之处。文道并重背后蕴含的亦是儒家积极用世,注重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并且苏轼所倡导的文道观,道不仅是作者的情感、对社会的批判,个人志向情感的抒发,更是道家文化中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已经不限于儒家的道,而是泛指事物的客观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这其中体现的是以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在文学风格上,苏轼崇尚不事雕琢,圆融通达的艺术审美。这一风格的形成,也是苏轼历尽世事沧桑,心灵通达后,艺术成就甄于成

4、熟的表现。苏轼擅长创新,他的作文不论诗词赋都不拘一格,但是也存在过于追求不同以达猎奇之感的弊病。例如苏轼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的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理义。但随着阅历加深,纵横家的习气减弱,言辞趋于沉着接近于贾谊的文风。苏轼的这种文学审美与他对道文化、佛文化的亲近不无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在人生达到一定境界时,繁华散尽之后留下的只有内心的平和,最伟大的作品往往以最简单直接的文本,传达最真挚动人的情感。佛家文化中把圆满轮回看做最高的境界,这一观点同样也能映射苏轼的艺术观点。二、从苏轼在文学体式上的突破来看,苏轼作为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的文化精神。他在诗词文三

5、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造诣,他不拘一格,善于创新。如宁先生所言,真正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因此文学史实质上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部敏感纤细的心史。苏轼的诗刚柔并济、古文自然又雄放、议论文兼收并蓄,他的文字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这些特点很好地映照了道家辩证法的观点:进退有度,在矛盾中体现大道,体现了道家的智慧和苏轼的人格精神。同时苏轼的诗词题材丰富,他的诗乐观旷达,有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豪放粗犷,苏轼处世乐观,面对逆境反而愈加有韧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儒、佛、道三教的人生哲学实现着一种互补,使苏轼自由地转换心境,从而得到充足的精神支持,保持一种最佳的生存心态。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

6、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难以实现,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其所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宋代的士大夫们才不至于为一些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患得患失。他们都能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心态坦然以处。三、从苏轼的人格来看,儒释道的精神对苏轼人格及其境界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总体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的基本人生观。苏轼人格的高峰便是在他贬谪黄州期间。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的长期贬谪生活中,咀嚼尽孤独、窘困、凄苦等种种况味。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概括自己一生成就说:“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两次遭

7、贬,元丰年间“乌台诗案但他不以穷通得失为念、超然对待人生。苏轼之所以面对如此困境能够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融摄儒、佛、道三家思想而形成的人生哲学和文化人格,只不过三家思想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所偏重而已,大致说来,“任职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佛老思想为主老庄思想也是东坡排解忧忠、调整心态的精神食粮。庄子“齐物”、“道通为一”、“万物皆一的相对主义哲学,破除了事物之间的绝对差异,启发人们从相对的、变换的角度看问题,故而不偏执一端,自陷其中。东坡赤壁赋云:盖将自其变者观之,虽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在垂老之年谪居海南时,更是不断

8、反躬自省,从超越的哲学高度俯视社会人生,调适自己的观照视点和思维方式,其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更带有老庄哲学的意味。苏轼的前半生在顺遂中积极践行着儒家积极用世的观念,而在谪居岁月里他一面仔细地思索着丰厚的儒家文化,一面深刻地探求道、释两家的文化要义,并真正将三者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既积极又淡泊,既执著又通达,既乐生又超脱”很宽厚、很富于适应性的处世态度、人生哲学,他的文学与其创作风格与精神又高度契合,体现我国古人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的世界观,成为我国文学的一座精神高峰和文学宝库。参考文献:1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2申明秀 儒道释的结晶与升华论苏轼旷达的人格境界.200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