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087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pdf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适时巧妙介入 适度隐性推动打开文本图片集笔者在认真研读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2011 年第 6 期印滢斐老师的音乐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介入一文后,深有感触,尝试对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一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这里与同行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一、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意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的解释,所谓“介入”,是指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本文提及的“介入”,从行为方式来看,是指教师适时、适度、适当地用语言或动作干预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各种活动;从行为目的来看,是为了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及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新课标”中指出:“演唱歌

2、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能否以适时、适度、适当的行为介入歌唱教学这种尤其注重师生双向情感交流、音乐体验与技能实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在实际歌唱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介入过早、过迟或过度的现象,由此形成的“无意介入”“无效介入”“负效介入”等情况均属于教师行为介入不当。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角色定位偏离;对重、难点突破缺乏深度探究和讲解;低估学生学习能力;缺乏善捕“意外”、灵活调控的能力等。这实际是教师“教”的另一种缺位,与歌唱教学的理想状态相距甚远。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

3、有效介入的实践与研究”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二、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策略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有效介入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图。1.多维观察判断有效介入的需求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介入应建立在教师多维度观察的基础上,所以细致全面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的奠基和依据。案例 1需要介入(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教学片段)。歌曲四季童趣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旋律优美,深受学生喜爱。但同时歌曲旋律起伏较大,知识点较多,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初学时,教师请学生聆听音乐,很多学生被歌曲吸引,都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很快教师发现第一句“童趣在春天”和第五

4、句“童趣在夏天”歌词相似,但旋律不同,学生很容易唱错。这时教师立即采取介入,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跟琴模唱等形式,解决了这一难点,学生又动情地演唱了起来,歌声更优美了。案例 2无需介入(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学片段)。学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后,全班学生都随着教师轻柔的钢琴伴奏边轻声唱歌边做摇摇篮的动作,教室内一片宁静。此时,有一个男生声音过响,动作幅度太大,教师刚想点名加以介入,但转念一想:让同伴们的歌声去感染他也未尝不可!果然,再次齐唱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声音的突兀,经过调整,他的声音也变得和其他同学一样轻柔、优美,动作徐缓而有节奏。2.准确及时把握有效介入的时机时机可能是预设的,

5、但更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该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尽量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在课堂主题松散时介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发扬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张扬其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忽视课堂纪律。恰恰相反,良好的课堂秩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是有效学习音乐的保障。案例 3三年级上册,学唱歌曲樱花教学片段。樱花是一首欣赏歌曲,旋律优美,描绘的是春天里日本人结伴赏樱花的情景,歌曲具有鲜明的日本音乐风格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求学生熟悉并学唱主旋律,学生初听歌曲后教师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当大家说

6、出“日本”后,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的说:“日本人最坏了!”有的说:“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大家义正词严地议论纷纷,而且已完全脱离了音乐本身,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时教师马上采取积极引导,将学生拉回到音乐欣赏与学唱的道路上。(2)在歌唱教学生成时介入歌唱教学中,当“意外”不期而至,是视而不见,或者制止学生“越轨”的言行,还是视之如宝,加以有效利用?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抓住“意外”资源,在“意外”发生时有效介入,视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动态生成课堂。案例 4六年级上册,学唱歌曲Do Re Mi教学片段。学唱歌曲Do Re Mi时,教师原本设计了观看电影音乐之声视频,导入DoRe Mi的

7、歌唱教学,但多媒体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播放,教师灵机一动,马上自弹自唱,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好几首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Do Re Mi等。通过近距离地聆听教师范唱,在清晰的钢琴伴奏烘托下,教师柔美又富表现力的歌声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的欲望。(3)在歌唱教学重、难点展开时介入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课堂的关键处,也是教师行为介入不容错过的最佳契机。因此,教师必须在重、难点展开时介入,在教学关键处介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案例 5二年级下册,学唱歌曲猫虎歌教学片段。歌曲猫虎歌最后一句: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乐句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么难的节奏,二年级的学生能唱下

8、来吗?”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用动作在难点处展开介入,根据节奏设计了一组手势来解决难点。根据小猫神气的样子着手设计,在“森”字处伸出一个手指表示小猫指着老虎,待唱到“王”字时点三下手指,同时配合三下点头,学生起劲地表现出小猫得意的样子。其实点三下手指正是划出了这个长音的时值。唱到“你”字时将手收回,在第一个“服”字处双手叉腰并跺脚,“不”字起身,第二个“服”字时重重地甩头。这串手势看起来复杂,其实学生一学就会,也非常符合低学段儿童的游戏心理。通过教师手势介入,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乐句。(4)在歌唱教学内容深化处介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歌唱教学亦是如此。

9、作为教师而言,要在歌唱教学内容深化处恰如其分地介入,因为这时学生的思维大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行为介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案例 6三年级下册,学唱歌曲顽皮的杜鹃教学片段。第 1 次介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节奏:拍出节奏的同时让学生在最后两拍处模仿杜鹃“咕咕”的叫声。教师伸出一个手指,学生拍一遍;教师伸出两个手指,学生拍两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已完全掌握。此时再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让学生聆听这组节奏在歌曲中共出现几次?学生用手指随音乐点出出现的次数,到音乐结束时学生的手指都示意“六”次。第 2 次介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旋律:教师提问:“大家都听出是六

10、次,为什么黑板上只有三句旋律?”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有几句是重复的。”第 3 次介入教师在钢琴上慢速弹奏歌曲并请学生思考旋律是如何重复的。学生边看着黑板上的三句旋律,边用手指表示听辨的顺序。待我弹完,学生便说出了旋律重复的顺序“aabcbc”,还有位学生补充说最后的“咕咕”声有两次。综合学生的回答,一首完整的曲谱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对各个乐句均已熟悉,填词后便能较好地演唱。第 4 次介入此时教师提出疑问:“同学们,为什么作曲家要用aabcbc的顺序?采用aabbcc的顺序不是更容易演唱吗?”有的学生回答“不好听”,有的说“没有变化”,这时有位学生说:“两句用一样的旋律,似

11、乎是我已经找到了杜鹃,就不再是顽皮的杜鹃了。”他的回答着实让我折服。(5)在歌唱教学错误呈现时介入学生在歌唱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所谓“眼高”就是学生对某知识技能的掌握初具表象;“手低”体现在具体演唱、表现时的准确度和把握上的欠缺。当学生出现这种“眼高手低”的矛盾时,正是音乐认知由平衡转为不平衡的时候,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现和暴露这类错误的机会后,进行介入指导。案例 7六年级下册,学唱歌曲土拨鼠教学片段。在学唱歌曲土拨鼠这首歌时,许多学生唱到第三、四两个乐句时,喜欢低八度演唱,认为听起来还是这首歌,这样演唱既省力又方便。我当即表示这个想法“很好”,我也要试着用一用。

12、于是,我让大家当观众,认认真真地按学生们的做法唱了一遍义勇军进行曲。当演唱到最激荡人心的乐句时,突然转入低八度演唱。许多学生认为不妥,不仅听起来别扭、不好听,还破坏了歌曲的内涵。于是,我紧抓这一问题,展开关于歌曲内涵的讨论。通过这一实例,学生们很快在土拨鼠这首歌上达成了一致看法,认为作者在最后两句就是要表达流浪者对土拨鼠强烈的怜爱之情,所以这两句才会比前两句高亢。学生也最终认识到:演唱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歌曲的音区和节奏,否则就会使演唱变得不合理。3.灵活运用选择有效介入的方法上述学生“状态”在歌唱教学的课堂中时有出现。面对这些“状态”,若教师没能敏锐捕捉或捕捉后没能使之形成有利条件并介入,那么

13、最终教学将只有“状态”,没有“成效”。若能灵活捕捉“状态”并由此生成若干优势“状态”形成有利之“势”,教师再趁“势”介入,教学便可“势如破竹”,取得卓越成效。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找准介入的时机,而且要掌握介入的方法,讲究介入的艺术,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提高歌唱教学的效率。(1)歌唱教学“情感性鼓励式”介入歌唱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较难掌握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经常鼓励学生,唤起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并逐步提高歌唱的水平。通常可采取以下介入方式:煽动性介入“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歌声最美!”鼓励性介入“这部分同学的表现真棒,老师还期待你们有更

14、棒的表现!”教师这种具有明显意图的介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这里特别强调一种介入方式,那就是当学生思潮涌动时,耐心等待也是一种有效的介入。如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有偏离时,教师只要耐心等待一会儿,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或静静地听完学生的叙述,“精彩”就会悄然降落在我们的身边。遗憾的是,我们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过早地介入,错失了这一良机,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等待”也是一种引导性介入。(2)歌唱教学“技艺性帮助式”介入歌唱教学是一门技艺性的教学,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艺性帮助是不可或缺的。歌唱教学“技艺性帮助式”介入主要包括歌唱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声音演

15、示、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学生歌唱教学的具体支持,使学生破解歌唱难点,掌握歌曲方法,实现歌唱学习的愿望。由于歌唱教学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学生多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所以这种介入方式在歌唱教学中运用较多,对学生帮助也较大,但这需要教师具备更加扎实的音乐基本功。4.适时退出跟进有效介入的后续歌唱教学中教师的介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影响学生歌唱的活动。“退出”是指教师不用语言、行为等引导学生的行为,但仍旧关注学生歌唱的活动。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是一个从“介入退出介入退出”循环往复的过程。有的时候介入不止一次,而是根据学生歌唱学习情况不断介入、不断退出,直至学生完全能正

16、常、有效地学习为止,同时这一切都应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案例 8二年级下册,学唱歌曲快乐的音乐会教学片段。听完歌曲后,教师提问:“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学生兴奋地边模仿动作边回答:“有胡琴、喇叭、铜鼓。”教师请学生随音乐边模仿动作边唱歌,当看到有的学生模仿得不是很像时,教师请学生安静下来,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乐器的图片,播放了三种乐器的音色,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似懂非懂。随后,教师以近乎专业的形式一一指导学生三种乐器的演奏姿势,再次让学生随着音乐边模仿动作边学唱歌曲,但学生的兴趣已经明显减弱了。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行为的有效介入,不仅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一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适时巧妙介入”,就能起到“适度隐性推动”的作用。华 洁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寺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