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
2、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
3、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与现实漂泊处境抗衡的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
4、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
5、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与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解析:C项,“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答案
6、: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解析:B项,“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表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而非对故乡情感的淡薄。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
7、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会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D.异乡的故乡化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贬低”,是加引号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贬低。答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第46题。玩家聂鑫森吴昌开着崭新的宝马车,行驶在铺满晨光的乡村公路上。此行去青山桥杨家村,那里新建了一个钓鱼基地。昨晚睡前,他习惯地翻翻报纸,副刊上有一篇散文写到它,那些美丽的文字把吴昌的心挠得痒痒的。在古城私企老板中,40岁出头的吴昌还算不得头面人物,尽管他拥有一家两千人的服装制造厂。但在玩家圈子里他名声很响,因为他是个正经的玩家。吴昌玩得很雅,其一是玩瓷,也就是专项收藏古瓷器。唐盆宋碗、明壶清瓶,竟收了上百件,或从拍卖场拍得,或从古玩店淘来。他当然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慢慢摸出门路,眼力自然练出来了。谈起四大名窑、釉上彩、釉下彩、斗彩,他口若悬河,当行本色。他曾请城中古玩店好古斋的当家人袁
9、清来家鉴赏,袁清的目光冷冷地扫视一遍,说:“不错啊都是真货。”能得到袁清这句赞语,不容易!玩瓷之外,吴昌还喜欢钓鱼。古城郊外大小钓鱼基地他都光顾过。什么鱼用什么竿,下什么饵,他如数家珍,而且手感极好,浮子稍一颤动,他的手就会闪电般扬起,刚吞钩的鱼也就成了俘虏。他钓鱼,心里还有个小九九:顺带在附近的农家转一转,说不定哪天会发现一件“老器”。这就叫“捡漏儿”。一个小时后,汽车停在杨家村的一口大水塘边。水塘的左侧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是水塘主人的家。一个60来岁的老人飞快地来到汽车前,对刚下车的吴昌说:“先生,欢迎你来钓鱼。请先到堂屋里歇口气,喝杯茶。”吴昌说:“好。好。”堂屋很宽敞,正面墙上挂着一个
10、神龛,里面立着一尊白瓷观音像,造型极其优美;神龛下面摆着一张古旧的八仙桌,一边搁着一把上了年岁的太师椅。吴昌想:这户人家应该是有些来头的,一般农家不会有这样的家具。老人送来一壶茶和一个小茶杯。茶壶和茶杯都是瓷的,似乎还很“老器”。吴昌的心突突跳。他提起茶壶给小茶杯斟上茶,迅速地把壶扫视一番。壶是平常式样,上面有明人唐伯虎的一幅仕女图,笔墨很见功夫,题款是两句诗:“屈指三春是嫁期,几多欢喜更猜疑。”他记起这两句诗是清人黄遵宪的。明人唐伯虎的画怎么会题上清代人的诗?他笑了,这壶顶多是个民国时的仿品。吴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呀,这竟是一只斗彩杯!造型轻灵俊秀,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
11、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和蝴蝶。这样一只杯子,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已逾20万,想不到,竟让他遇着了!吴昌说:“这把壶不错,有些年岁。”老人笑了:“当然。是祖传的,传了多少代就弄不明白了。这只杯子,是挖菜窖时,从土里偶然发现的,看着入眼,权用它盛茶。”吴昌放下茶杯,随意说:“老人家,给我找根钓竿,我钓鱼去。”老人说:“好。”吴昌在塘边勉强坐了两小时,一条鱼也没钓着,他脑子里想着那只斗彩杯。近午时他回到堂屋里,对老人说:“你给我用网打20斤鱼吧,空手而返,老婆会笑话。”老人忙安排人去打鱼。“先生,你喝茶。”“谢谢。老人家,我很喜欢这把壶,你愿意出让吗?”“祖传之物,舍不得。”“我愿意出高价购买,你开个价
12、!”老人似乎心动,犹豫了好一阵才说:“不能少于12万!”吴昌差点要喊起来:“土老帽儿,这壶是民国的仿品呀,顶多值两千元!”但他没喊出来,装出痛苦的神情,说:“太高了,太高了,8万!”“你真心要,10万,再不能少了。”吴昌咬咬牙,说:“10万就10万,不过,你得搭上这个小杯子,让我早晚配着对儿喝茶。”老人说:“这个杯子反正是白捡的,你喜欢就拿走。”吴昌从内衣口袋里飞快地掏出一张支票,签好名,交给老人。吴昌开着车喜洋洋地回到城里。今天捡漏儿,应该是他玩瓷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声东击西,暗度陈仓,妙不可言。他不想告诉城里任何人包括袁清。过了半月,他去省城博物馆,托朋友找瓷器专家“掌眼”。他没想到,“成化
13、斗彩杯”是当今的仿品,只值几十块钱!吴昌傻眼了,谁给他下的饵呢?他后来打听清楚,报纸上那篇介绍青山桥杨家村钓鱼基地的散文,是袁清化名写的。那一刻,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去钓鱼,其实自己也成了一条被钓的鱼。(选自杨晓敏名家名篇笔记体小小说欣赏,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吴昌开着宝马行驶在乡村公路上,来到杨家村水塘边的青砖大瓦屋,走进厅堂看到古色古香的陈设,这些环境描写为吴昌与主人公老人的活动提供了真实背景。B.吴昌在古城私企老板中是出名的玩家,专门收藏古瓷器且很有眼力,他爱钓鱼的动机之一就是到乡下农家捡漏儿,这些介绍为下文描写吴昌受骗上当做铺垫
14、。C.小说情节设置悬念首现,引人入胜,叙述描写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意味,尤其末尾处发现成化斗彩杯是仿品的描写虽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有凸显小说主题的作用。D.小说语言通俗自然,虽没有华丽的辞藻点缀,但写人叙事却很形象生动,如吴昌和老人做交易一段就综合运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收惟妙惟肖之效。解析:A项,错在“主人公老人”,小说主人公应是吴昌,老人只是次要人物;C项,错在“悬念首现,引人入胜”,小说开头是起因描写,没有设置悬念;D项,错在“肖像”,做交易一段没有肖像描写。答案:B5.小说结尾吴昌最终被“好古斋”当家人袁清算计,文中有哪些伏笔暗示?(4分)解析:所谓伏笔,一般是指文学作品前面对后
15、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做的提示或暗示。理解了这一概念,然后筛选出有关内容即可。参考答案:吴昌并非真正的收藏家,只是业余玩家;袁清来吴昌家鉴赏瓷器时眼光冷冷扫视;大水塘边只有一栋青砖大瓦屋且堂内陈设古色古香;老人将破绽明显的茶壶与不易鉴别的茶杯一同献上;老人做交易时很爽快地奉送小茶杯。6.探究小说的主题,并至少从两个角度阐明你的理由。(6分)解析: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小说的主题: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参考答案:做人不要自以为是(或:刚愎自用、盲目自信、自作聪明等)。从情节设计看,先写吴昌精明地鉴别茶壶是赝品、茶杯是成化斗彩杯,后
16、写他受骗上当,这情节逆转明显是讽刺自以为是的人;从人物形象描写看,小说重点描写了吴昌富有心机,特别是和老人做交易时更是精明与心机毕现,结果仍然落入圈套,可见小说是通过对吴昌形象的描写讽刺自以为是的人;从表现手法看,小说中老人外愚内精的个性与吴昌小智大愚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主题是讽刺自以为是的人。(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徐志摩的另一面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
17、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
18、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
19、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串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
20、,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
21、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相关链接】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
22、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解析:D项,“就文学
23、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答案:D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D.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E.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
24、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全面评价。解析:A项,“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D项,“二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错。答案:AD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解析:本题实际是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可以先对文章内容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概括筛选。参考答案: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
25、不同的视野与眼光。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
26、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
27、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主持。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解析:D项,“恤”,“忧虑”的意思。答案:D11.给文中画
28、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C.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D.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解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之”“乎”等词断句。答案: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29、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解析:A项中的“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的信息,因而可确定A项错误。答案: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5分)(2)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
30、常,而无一旦之忧乎?(5分)解析:第(1)小题中的“携”“示”“延誉”是关键词;第(2)小题中的“其乎”是特殊句式,“而”是关键词。参考答案:(1)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2)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过目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
31、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便利水陆交通;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安于退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
32、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原因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
33、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以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
34、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5题。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宋范成大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B.颔联
35、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解析: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春末夏初;B项,错在“陨落的荷花”,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项,错在“四联皆对仗工
36、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清新自然。答案:CD15.此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解析: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应从诗歌中找出能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分析所写意象,如“官闲”“城门近”等词句。参考答案: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
37、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2)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是:,。解析:根据语境的提示,确定所写内容,注意不得出现错别字。答案:(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金石可镂(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长城抗战后,华北已成为多事之秋,野心日益膨胀的日本欲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华北的情势越来越危急。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字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
38、相维系;张旭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与他的性情旷达相对应。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昨天夜里,凡此种种场景,皆如电光火石一般,在难以入眠时掠过我的脑海,让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在初中时,唐爽做过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班里开家长会,他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自己的妈妈“轰了出去”,自己参加了家长会。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和战争的血火考验,铸就了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反观我们,和平与安逸好像消解了我们的精神“钙质”。A.B.C.D.解析:“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第句中“华北”是地域,搭配不当
39、。“缘悭一面”,无缘相见。句句意与之矛盾。“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第句中应改为“不可思议”。答案:C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我省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已基本完善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B.今年6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在发射10年后实现探测器的采样返回。C.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D.近年来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许多有眼光的国际
40、大商人纷纷购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希望以这种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解析:A项,不合逻辑,“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与“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大小概念不能并列,将“和”改为“等”。B项,语序不当,“将在2020年计划”应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C项,句式杂糅,去掉“所致”。答案:D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不具有“文化”的含义。,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
41、的“桃花文化”。A/因为所以但是便并且B虽然然而甚至/因此进而C固然/于是虽然于是就D本来但是并且于是也/解析:首先要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句间关系,确定合适的关联词语。第二句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因此排除A、C两项;第处承接前文,因此选D项。答案:D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事实上,一个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感,总是按照家庭伦理,由近及远扩散开去。很难想象,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相信,一个对自己家人缺少担当的人,。,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解析
42、:通读文段,明确其大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确定所写内容。第处承接“欲治其国”,应补写出“治其家”的意思;第空,应与其前面内容相照应;第处是对语段的总结。参考答案:必先治其家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首先爱家人和家庭21.下面是“某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构思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解析: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框架图的结构和具体的内容。这个框架图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标题;第二层,分为三个方面,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应该是“建立制度”“推动工作”“最终结果”。第三层,“建立制度”分为三个方面,回答问题时,因为字数的限制,要注意“制
43、度”一词;“推动工作”也分为三个方面,要注意表述的句子应该是“推动工作”;“最终结果”方面,要注意表述的完整性,即“最终取得结果”等。参考答案:某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首先建立联席会议、日常联络、单一窗口等制度,然后推动电子证照应用、无纸报关报检、网络协同查验等工作,最终取得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协助等结果。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曲线是美,直线也是美;整齐是美,参差也是美;简约是美,繁复也是美明明是两两相对的事物,却彼此共栖般存在着,共同构筑着美好的世界。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4、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作提示分析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美好的世界是由两两相对的事物组成的,每种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辩证地看待,不能厚此薄彼。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不同的立意:(1)对立但不对抗,才能和谐发展。(2)美好的事物各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不能仅从一个方面来判断其优劣、美丑、好坏等。(3)要持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例文环肥,燕瘦,都是美?环肥,燕瘦,都是美?杨柳依依,稀疏的倩影随风摇曳;青松挺拔,繁密的枝条在风雪中傲立。“接天莲叶无穷碧”展示了生命的葱茏,“留得枯荷听雨声”则张扬了生命的坚韧。它们或婉约,或豪放,或生机勃勃,或
45、萧瑟冷清,繁复是美,简约也是美,它们相反相成,彼此依存,共同构筑着一个美好的世界。峰峦叠嶂,云蒸霞蔚,让人心生敬畏之感;峡谷深邃,空谷幽兰,让人心静如水。大自然气象万千,春有春的活泼,夏有夏的热烈,秋有秋的萧瑟,冬有冬的冷峻;有黑白交替的昼夜之美,有四季轮回的季节之美。没有峡谷的幽深,怎能衬托出高山的巍峨?没有清澈见底的小溪,怎能感受到寒潭的深邃?世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有黑就有白,有明就有暗,有直就有弯。倘若你只喜欢美丽的朝阳,你也就错过了如画的黄昏;倘若你只喜欢年少的轻狂,你也就无法感悟中年的成熟、晚年的厚重。月圆月缺,云卷云舒,绘成了千姿万态、神奇诡谲的大千世界;悲欢离合、荣辱得失则演绎了
46、生命的精彩。幸福美满是每个人的美好憧憬,我们不能因为命途艰险而拒绝生命的美好。孔子一生四处奔波,周游列国,他没有因四处碰壁而沮丧,反而在磨难中看到了光明。史铁生身患重病,他接纳了人生的不幸,在黑暗中慢慢升华自我,将痛苦与不幸化为对生命的赞歌,他醉心于文字,砥砺自己,鼓舞他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悲剧让人更加珍惜爱情的甜蜜。人生的颠簸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平坦的人生旅途。朱自清在朦胧的月色中寻觅到一方心灵的荷塘,郁达夫在千里之外的北平品味到深秋的悲凉。有人喜欢春日阳光明媚,东风和暖,五颜六色的风筝在晴空里飘飞;有人喜欢冬日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大朵大朵的雪花在风中飘落。不同的人各有他们的诗意,各色
47、风景自有其不同的美丽。美无处不在,它不需要一把尺子来度量长短,而需要一颗纯洁无瑕的心灵去发现,去感知。正如那句经典的名言: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固守特定的标准,你至少会失去一半的美好世界。世间万物,林林总总,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绽放着。直线是美的,曲线也是美的;修长是美的,丰腴也是美的。它们犹如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长短多寡厚薄浓淡只需你发现它,包容它,欣赏它。环肥,燕瘦,都是美!点评文章题目新颖,形象生动,化大为小,将抽象的哲学命题论证得明白具体。结构上,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结构严谨。作者先从自然万物写起,展示了自然界的瑰丽奇谲,自然转入对生命盛衰、人生顺达与多舛的感悟,深化了文章主旨。特别是首句的问号变为尾句的感叹句,构思巧妙,富有深意。另外,语言上也可圈可点。文章文采斐然,句式整饬,又富有思辨性,是一篇优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