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79).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012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7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7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7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郁达夫。2、 体味作者选取平常之景表现故都秋景的写法。3、 感受作者融入景物中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把握作者对北平的深情。4、 品味本文细腻深沉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体味作者写景状物声色结合的语言之美。2、 通过讨论,点拨,理解作者诚挚而热烈的思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郁达夫对北平的深情,对祖国的深情。教学重难点1、 把握作者选取平常之景表现故都秋景的写法。2、 体味作者把故都秋景与生命体验融合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所学的关于秋的诗句,古人的悲秋情结,引入故都的秋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知1、 提问:“故都的秋”主

2、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2、 在作者眼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什么?(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半开半醉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3、作者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时哪些?分别写了哪些景物?(311)芦花 柳影 虫唱 夜月 钟声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枣树三、具体赏读描写北国之秋的部分。1、 齐读第三段,体味语言之美。参考答案:虽是日常之景,却毫不堆砌,别有韵味,可见作者对生活的细致入微,对有浓厚 秋味的北国的热爱。在色彩上偏爱冷色调,可以看出作者恬静与悠闲的生活情致。没有这份 静,也不会觉察到碧绿的天色,叶子缝隙里的日光。2、 齐

3、读四五两段。(1) 作者是怎样写槐树的落蕊?参考答案: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槐树的落蕊,引发了我们心底最微细的触觉,这种触觉缘自于秋,也源自于北国。作者魂牵 梦萦的地方。(2) 作者为什么说蝉声是“衰弱的残声”?参考答案:这是能体现秋味的蝉声,经历了炎夏,终于沉静下来的蝉声,变得暗哑,变得苍 凉,浸润了秋的情思。3、 请两位同学读第八段和第九段,感受京味语言。提问:秋雨有什么独特之处?参考答案:奇、有味、更像样如果没有离开北国,又怎会感受到秋雨的别致。秋雨中体现出一种闲适而略带苍凉的生活情调。4、

4、 枣树是很平常的树,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成了奇景?参考答案:枣树是秋之果,是在北方尘沙灰土世界里鲜亮的颜色。枣树的成长见证了整个秋 季,见证了秋的全盛,见证了秋的离去。四、简介作者郁达夫,讨论归纳1、 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情思。参考:故都的秋景已融进了郁达夫的生命。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 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 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人情风物的赞美与喜爱,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 的忧思和落寞之情。2、 对比作者在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对南国秋的描述,概括北国之秋的特点。参考:快 干 厚重色彩浓回味永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六、板书设计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北国之景 芦花 柳影 虫唱 夜月 钟声碧绿的天色驯鸽槐树叶底“ 漏下来的日光” 牵牛花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枣树北国之情眷念神往深沉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