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单元测试试题中国古代史(第五章)第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请将答案填入题后表格内)1、中国古代大规模民族迁移的流向有二: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种大迁移的相同后果是: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加剧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D、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庆历新政契丹建国北宋建立澶渊之盟A、B、C、D、3、以下事件性质相似的一组是:葵丘会盟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唐蕃会盟宋夏和议A、B、C、D、4、中国封建社会四次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其特点不包括:A、都是由北方政权完成 B、都是在
2、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的C、都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实现的 D、都是在最终灭掉南方政权后完成的5、岳飞抗金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A、岳家军纪律严明B、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C、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D、岳飞忠君爱国6、“时方阙守师,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A、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B、防止分裂割据C、防止“陈桥兵变”重演D、加强中央集权7、蒙古族能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建立元朝并维持统治近百年的根本原因是A、蒙古族人善于射骑,军事力量强大B、推行民族平等政策C、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D、重用“汉人”和“汉法”,适应和接
3、受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8、元杂剧的形式从本质上反映出:A、艺术形式多样B、艺术表现手法高超C、民族融合加强D、反映了人民的疾苦9、与宋词的繁荣、元杂剧的兴起和两宋风俗画的出现有密切联系的最重要因素是宋、金、元时期:A、城市经济的繁荣B、农业生产的恢复C、民族融合的加强D、社会生活的动荡10、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B、汉族与蒙古民族的矛盾C、蒙古贵族与汉族农民的矛盾D、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北宋开始用陶活字印刷书籍C、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D、元朝欧洲出现火药武器12、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
4、(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A、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中原先进制度的吸引13、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宋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鼓励瘏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14、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遍地区扩展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棉纺织业成为新的手工业部门A、B、C、D、1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5、逐步南移并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D、南方对外贸易发达16、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较,在社会经济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A、 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17、“焚书坑儒”、“七国之乱”、“杯酒释兵权”发生的共同原因是:A、由内部矛盾引起的B、由思想争论引起的C、由藩镇割据引起的D、由中央集权引起的18、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免除了中央的
6、财政危机C、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D、使中央有足够的“岁币”议和19、两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然而统治却出现危机,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B、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C、王安石变法失败D、经济重心的南移20、澶渊之盟与宋金议和都是:A、宋政权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B、宋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C、阻止了金军南下,维持了和平局面D、宋政权奉行妥协政策的结果21、五代至元朝时期,契丹、党项、女真族的不同之处:A、与汉族政权进行斗争B、经济上接受汉族先进技术的影响C、创立了本民族的文字D、元朝被称为“汉人”22、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认为法治的对象是:A、劳动人民B、被
7、统治者C、广大臣民D、所有成员23、导致两宋时期文化的繁荣不同于以前各朝代的新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广泛的对外交流C、民族融合不断加强D、社会秩序相对安定24、关于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B、北宋和元朝先后实现了大一统局面C、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25、与隋唐文化相比,宋元文化更为突出的特点是:A、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C、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衰落D、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高三历史单元测试试题中国古代史(第五章) 第卷(非选择题,共75分)姓名: 班级: 得分: 一、
8、选择题:(共25 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材料解析题:(共2 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26、宋代军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宋代把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募兵四部。禁军是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规军;厢军是诸州镇兵;乡兵是按户抽丁组成的,负责维护本地治安;募兵是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所剩多系老弱,战斗力远逊于禁军。禁军的配置是一半驻京师,一半驻各要冲地方。这样以“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
9、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实行这种“强干弱技”、“内外相维”的政策,有效地防止了武将割据之弊。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所私有,根除武将专横叛乱的根源,宋朝将屯驻在京城的的禁军轮番派到各地戍守,而带兵将官则不随军更戍,名义上使士兵们“习山川劳苦,远妻拏怀土之恋”,实际上是借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不识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使得将士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牢固的统属关系和滋生反叛央的行为,借以避免对皇权造成的威胁。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基于这种考虑,宋政府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每年招募大
10、量士兵,特别是每逢灾年招募饥民当兵更成为一项定制,其后的嗣君们谨守不变。中国通史教程回答: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军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此其何故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引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书材料2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指尧舜和夏禹商汤文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故
11、臣曰:当法其意而已。同上材料3虽然,以方今之势揆(揣测)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同上材料4(司马光说)夏遵禹训,商奉汤典,周守文武之法,汉循高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孙享有天禄,威数百年。国家受天明命,太祖、太宗拨乱反正,混一区夏、规模宏远,子孙承之,百有余年,四海治安,风法无警,自生民以来,罕有其比,其法可谓善矣。先帝以睿智之性,切于求治,而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引自长编回答:(1)材料一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试以史实简要说明之。(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王安石主张变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法其意”的含义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王安石提出的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实际上王安石是怎么做的?(4)对照材料一、二、四,你认为司马光对变法前北宋社会形势的估计与王安石有何不同?他们在有关变法问题上存在着什么原则分歧?三、问答题:(共两大题,共39分)28、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概括并用史实说明这种特点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9、元朝政府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历史发展的积极措施?阐明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