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再别康桥)项目内容课题2、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 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教学重、 难点重点:通过寻找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难点: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讲解。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 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感
2、情基调。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3、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准确的理解诗歌美之所在。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 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 腻。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 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徐志摩这个人。二作者简介及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 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 16 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 年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
3、,并于 1922 年 3 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 8 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经常发表诗作,1923 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 年 10 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 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 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 年 11 月 19 日,从南
4、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 岁。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 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 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
5、活后,8 月中旬回国。1923 年 3 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 年 7 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 年1 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 8 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 月 16 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三朗诵:1. 视频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正字音。青荇(xng)长篙(go)漫溯(s)笙(shng)箫2. 学生反复诵读,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诗文解析: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 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
6、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 1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 2 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 5 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
7、,“向星辉斑斓里”放声 高歌。第 6 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 7 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 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 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 “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第四节: 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
8、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 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 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 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
9、在康河里的情景, 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 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 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 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 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 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 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 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 之处。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四、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五、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
10、回环呼应建筑美。六、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 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 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 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 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 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 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七、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八、 明确: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字(间有八字句),于 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 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
11、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 诗歌轻盈的节奏。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 步地铺展。九、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十、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 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
12、的心头荡漾”, 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节,诗人 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 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十一、作业设计1. 背诵并能默写本诗,2. 了解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板书设计再别康桥金柳新娘(比喻)青荇招摇(拟人)绘画美清泉虹(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