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916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说明: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请你把答案答在答题卡上。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19年11月29日至30日傍晚日落时,土星、月球、金星、木星齐聚天宇,在西南方低空排成一条直线,呈现出“四星连珠”的天文奇观。下图为某网友拍摄的“四星连珠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 本次“四星连珠”的天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 土

2、星B. 月球C. 金星D. 木星2. 本次“四星连珠”的天体中,质量和体积与地球最接近的是( )A. 土星B. 月球C. 金星D. 木星3. 下列太阳系行星运动特征中,与图中金星、土星、木星三颗行星连珠现象最密切相关的是( )A. 共面性B. 近圆性C. 同向性D. 公转周期相近【答案】1. B 2. C 3. A【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天体、太阳系八大行星。【1题详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最近,B正确。故选B。【2题详解】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为类地行星,质量和体积与地球接近,C正确。土星和木星为巨行星,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大,月球为地球的卫星,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故选C。【3题详解】共面

3、性与图中金星、土星、木星三颗行星连珠现象最密切相关,A正确。近圆性、同向性与三星连珠现象关系不密切。金星、土星、木星三颗行星公转周期不同。故选A。【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为远日行星。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因其1995年发现了第一颗围绕类日恒星运行的行星“飞马座51b”(距离地球50光年)。飞马座51b:公转周期为4个地球日,轨道与母恒星的距离比水星与太阳的距离近得多,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50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4

4、. 飞马座51b位于( )A. 太阳系B. 银河系C. 河外星系D. 地月系5. 研究认为,飞马座51b不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 )A. 公转速度太快B. 温度太高C. 质量大D. 没有大气层【答案】4. B 5. B【解析】【分析】【4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飞马座51b为围绕类日恒星运行的行星,可推知该天体系统并不属于太阳系而是与太阳系同级的天体系统,更不可能位于地月系,排除A、D;银河系的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材料信息显示,飞马座51b距离地球50光年,据此推断该天气系统属于银河系,B符合题意;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系离地球约254万光年,而飞马座51b距离地球仅50

5、光年,因此该天体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排除C。故选B。【5题详解】在太阳系中,由于水星距离太阳近、气温高、难以孕育生命,材料信息表明,飞马座51b行星轨道与母恒星的距离比水星与太阳的距离近得多,由于距离母恒星太近导致温度太高,该行星生命存在可能性低,B符合题意;公转速度快慢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公转速度太快不是该行星不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排除A;该行星质量大,吸引力就大,有利于该行星形成较厚的大气层,应该有利于生命存在,因此不是不存在生命的原因,排除C;材料信息表明,该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50倍,因此吸引力大,有可能形成很厚的大气层,排除D。故选B。【点睛】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的条件主要

6、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上有液态水。安全稳定的行星际空间,八大行星各行其道,其运行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特征。太阳能屋顶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太阳辐射能量转化为电能。下图为“家庭屋顶太阳能发电站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6.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 )A. 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唯一能量来源B. 为大气、水体运动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 地震、火山活动的动力来源D.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7. 我国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

7、主要原因有( )A. 太阳能丰富,利用难度小B. 科技含量低,安装方便C. 太阳能稳定,成本低D. 太阳能清洁,可再生8. 我国拉萨市被称为“日光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 纬度B. 海拔C. 植被D. 坡向【答案】6. B 7. D 8. B【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6题详解】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量来源,但不是唯一的能量来源,例如人们利用的核能,能量就不来自太阳辐射,A错。太阳辐射为大气、水体运动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正确。地震、火山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不是太阳辐射,C错。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主要人原因是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8、与太阳辐射无关,D错。故选B。【7题详解】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太阳能因清洁可再生,成为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D正确。东南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并不是我国太阳最丰富的地区,A错。太阳能为新能源,科技含量较高,B错。太阳能受天气影响大,不稳定,C错。故选D。【8题详解】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被称为日光城,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B正确。故选B。【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

9、弱。(2)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3)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地球上部分地点的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下图为“日全食照片”。读图回答下面小题。9. 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主要遮挡住了太阳大气的( )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D. 对流层10. 该层太阳活动的标志为( )A. 黑子B. 耀斑C. 太阳风D. 极光11. 在日全食发生时,可观测到日全食的地区( )A. 气温下降,云层

10、增厚B. 无线电短波中断C. 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极光D. 太阳辐射急剧减弱【答案】9. A 10. A 11. D【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9题详解】人类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主要遮挡住了太阳大气的光球层,A正确。故选A。【10题详解】日全食发生时,月球主要遮挡住了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光球层太阳活动的标志为黑子,A正确。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极光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故选A。【11题详解】在日全食发生时,可观测到日全食的地区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太阳辐射急剧减弱,D正确。日全食不会影响云层厚度、

11、不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也不会形成极光。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 ,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2018年2月5日至2月11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一个活动区发生过一次C级耀斑。据此完成下列

12、问题。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耀斑爆发可能中断有线电视信号传输B. 耀斑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C. 耀斑发生的周期大约十几秒D. 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13. 当太阳风到达地球时,以下地区较易观看到绚丽极光的是A. 加尔各答B. 巴西利亚C. 阿拉斯加D. 乌鲁木齐14. 据你的经验判断,下列可以不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的部门是A. 通信部门B. 航天部门C. 冶金工业D. 气象部门【答案】12. B 13. C 14. C【解析】【12题详解】耀斑发出的射电会中断无线电视信号传输;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A项错误。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B项正确。耀斑的寿命多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13、,多少活动周期为11年,故C项错误。太阳活动加强会对气候造成影响,但不一定会使地球形成特大暴雨,D项错误。故选B正确。【13题详解】当太阳风到达地球时,两极或高纬地区较易观看到绚丽极光,据此北极圈附近地区阿拉斯加纬度高,可以看到极光,C项正确。但加尔各答、巴西利亚、乌鲁木齐地区纬度低,不会有极光现象。ABD项错误。【14题详解】耀斑发出的射电会中断无线电视信号传输;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通信部门、航天部门、气象部门都需要无线电通讯进行信息传递,对其通讯联系影响较大,故ABD项错误。冶金工业对无线电联系的需求较小,对其影响小,故C项正确。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地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15. 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形成于( )A. 早古生代B. 晚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16.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的时代( )A. 早古生代B. 晚古生代C. 中生代D. 新生代【答案】15. D 16. 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历史。【15题详解】新生代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最新的一个时代,包括现代在内整个新生代大约为6700万年,喜马拉雅山形成于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故选D。【16题详解】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为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以后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海陆分布。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故选C。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7. 图

15、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A. B. C. D. 18. 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 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 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 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19. 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代地层中B. 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C. 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D. 元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答案】17. A 18. B 19. C【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球演化过程【17题详解】结合图例可看出,岩层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为古生代生物,岩层含鱼类化石,

16、鱼类为古生代生物,含被子植物化石,被子植物为新生代生物,岩层中含恐龙化石,恐龙为中生代生物。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正确。【18题详解】结合图例可看出,图中化石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经历了海洋无脊支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演化过程,B正确。【19题详解】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早古代地层中,A错。只有沉积岩石组成的地层中会有化石,B错。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C正确。中古代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D错。故选C。【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

17、: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0. 关于图中甲、乙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波为横波B. 乙波无法通过软流层C. 甲波在地幔的

18、传播速度低于地壳D. 乙波无法通过外核21. 图中的X处为( )A. 莫霍界面B. 古登堡界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的界面D. 内核与外核的界面22.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地壳中不含生物圈B. 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联系C. 水圈与岩石圈有明确的分界面D. 地幔物质不会影响大气圈【答案】20. D 21. B 22. B【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20题详解】图中甲波速快,为纵波,A错。从图中看,乙波通过了软流层,B错。从图中看,甲波在地幔的传播速度高于乙波,C错。从图中看,乙波在通过外核时波速为0,说明乙波无法通过外核,D正确。故选D。

19、【21题详解】图中X处甲波波速减慢,乙波消失,甲处为古登堡面,B正确。故选B。22题详解】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层圈的上部,A错。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联系,B正确。水圈和岩石圈没有明确的分界,C错。地幔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会影响大气圈,D错。故选B。【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0、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23.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岩浆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24. 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答案】23. B 24. D【解析】【分析】

21、【23题详解】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火山喷发物岩浆的发源地,说明这些熔岩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置,其主要分布在上地幔中,B正确。ACD错误。故选B。【24题详解】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题中“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因为软流层与地壳不相邻,中间不是一个界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A错误。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由于物质密度明显增加,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纵波与横波均能够穿过,B错误,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界面时,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地震波向下传播到古登堡

22、界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途中,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等极端罕见险情,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安全返航。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 3U8633航班从重庆正常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达9800米时突发事故,此时A. 飞机正飞行在平流层的顶部B. 驾驶舱内温度出现急剧下降C. 机外气压明显高于机内气压D. 飞机周围大气臭氧浓度很高26. 影片中3U8633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飞机剧烈颠簸,这是由于此时所

23、处大气层A. 太阳辐射过强B. 空气电离程度高C.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D. 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答案】25. B 26. D【解析】【25题详解】中纬度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飞行高度达9800m突发事故,此时飞机处于对流层顶部,A错;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会导致驾驶舱内温度急剧下降,B正确;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机外气压明显低于机内气压,C错;飞机还处于对流层,臭氧浓度较低,D错。故选B。【26题详解】雷暴云导致飞机剧烈颠簸,且雷暴云天气发生在对流层,表明此时大气层空气垂直运动显著,D正确,C错误(平流层空气才以水平运动为主);出现雷暴云天气

24、,太阳辐射弱,A错;飞机在对流层,高层大气的空气电离程度才高,B错。故选D。【点睛】对流层主要有以下个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不同);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域、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有所差别: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低层大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干洁空气、

25、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 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A. 干洁空气成份B. 水汽比重C. 固体杂质含量D. 有害气体成分28. 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成分中水汽多少相关的是( )A. 全球变暖B. 旱灾频发C. 臭氧层变薄D. 酸雨加重【答案】27. C 28. B【解析】【27题详解】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细颗粒物(PM2.5),属

26、于固体杂质,C正确,ABD错误。故选C。【28题详解】大气中水汽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形成旱灾,B正确。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臭氧层变薄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酸雨加重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A、C、D错误。故选B。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9. 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层D. 高层大气30. 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A.

27、 逐渐下降B. 逐渐上升C. 先上升后下降D. 先下降后上升【答案】29. A 30. B【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特点,熟练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即可得答案。【29题详解】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由此判断龙卷风多发生在对流运动旺盛的对流层,飞机与龙卷风相逢,说明相逢于对流层,故答案选A。30题详解】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应该逐渐上升,B正确。读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31. 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

28、层D. 外层32. 地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A. 对流作用增强B. 太阳辐射增多C. 气流水平运动减慢D. 污染气体扩散受限【答案】31. A 32. D【解析】【31题详解】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的顶部海拔约10千米,与对流层的海拔高度相当,属于对流层,A对。平流层海拔高度约12-50千米,B错。电离层位于外层,海拔在50千米以上,C、D错。【32题详解】地区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气温分布特征属于逆温现象,最可能导致污染气体扩散受限,D对。空气上热下冷,对流作用减弱,A错。不能使太阳辐射增加,B错。对流层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C错。【点睛】对流层的海拔高度约10千米,平流层海拔高度约12-

29、50千米,电离层位于外层,海拔在50千米以上。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气温分布特征属于逆温现象,对流运动减弱,最可能导致污染气体扩散受限。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3. “高处不胜寒”说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 a辐射B. b辐射C. c辐射D. d辐射34. “秋阴不散霜飞晚”,意思是: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 )A. a辐射B. b辐射C. c辐射D. d辐射【答案】33. C 34. D【解析】【分析】【33题详解】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图示a是太阳射向地面的表示太阳辐射

30、,它给地面增温;b是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表示大气辐射,是大气热量散失到宇宙;c是地面射向大气的表示地面辐射,它使得近地面大气增温;d是大气射向地面的表示大气逆辐射,它对地面有保温作用。选C正确。【34题详解】“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意思秋季阴雨天多,云层厚,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温度不会太低,霜出现的时间较晚;图示a是太阳辐射,b是大气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所以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选D正确。【点睛】太阳射向地面的表示太阳辐射,它给地面增温;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是大气辐射,是大气热量散失到宇宙;晴天大气降温快;地面射向

31、大气的表示地面辐射,它使得近地面大气增温;大气射向地面的表示大气逆辐射,它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5. 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A. 春季、秋季B. 秋季、春季C. 夏季、冬季D. 冬季、夏季36. 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A. 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B.

32、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C. 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D. 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答案】35. C 36. A【解析】【35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阳光房主要是为了夏季通风纳凉,冬季保暖,达到节能的目的。据图可知,玻璃墙通风孔直接与室外相连,打开通风孔可以加快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因此推测当玻璃墙通风孔打开时,应该是温度高的季节,即夏季;共用墙通风孔打开时,房间与阳光房空气流通,可以将阳光房较高的温度带到房间内,达到房间保暖的目的,因此推测当共用墙通风孔打开时,应该是温度低的季节,即冬季。故C正确,D错误;春秋两季温度较为适宜,阳光房的作用不明显,故AB错误。故选C【36题详

33、解】太阳光可以透过玻璃使阳光房温度上升,但阳光房内释放的长波辐射会被玻璃大量阻隔在室内,故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A正确;阳光房采用玻璃墙,可以透过太阳光而时室内增温。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是次要原因,B错误;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与室内花草多关系不大,C错误; 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主要原因是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与室外的空气流通无关,D错误。故选A每到冬季,北方的很多行道树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如下图)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3米的高度。完成下列小题。37. 绿化部门给城区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

34、的是A. 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 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 防治牲畜啃食D. 防止冬春火灾38. 树木涂白后A. 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B. 使树木萌芽、开花提前,躲过早春低温冻害C. 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D. 增加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概率【答案】37. B 38. C【解析】【37题详解】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也不是植物的养分,A错误。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主要起到杀菌、杀虫作用和防冻害的作用,B正确。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C错误。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

35、火灾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B。【38题详解】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气温,因此也不能防止地面热量流失,A错误。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B错误。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温度较低,夜间可以阻挡树干的热量散失,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减轻树皮开裂,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C正确。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对阳光的吸收率,D错误。故选C。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图甲),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图乙)。据此回答下列各题。39. “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

36、 )A. 为了室内空气流出B. 为了采光C. 为了室内热量散发D. 为了室外空气流入40. 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四周流向水池B. 从水池流向四周C. 中央为上升气流D. 四周为下沉气流【答案】39. D 40. B【解析】【39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周国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室外空气流入,D正确。【40题详解】由上题可知,室内水池使周围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流向四周,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

37、点晴】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知识应用。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黑夜时低至-183。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图a示意“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图b为地球表面大气热量交换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1. 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b中的( )A. B. C. D. 42.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超过300,主要原因是其表面( )A. 强,强B. 强,弱C. 强,强D. 强,弱【答案】41. D 42. D【解析】【分析

38、】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41题详解】图中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为大气逆辐射、为地面辐射、为太阳辐射,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b中的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42题详解】由材料“白昼时温度高达127”可知,到达月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强。由材料“黑夜时低至-183”可知,月球表面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D正确。故选D。【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

39、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其中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的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下面各题。43. 北京市

40、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A. 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B. 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C. 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D. 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44. 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A.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 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C. 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 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答案】43. D 44. C【解析】【43题详解】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冬季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多,D对。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气候寒冷,降水少, CO2稀释少;季风受地

41、形的阻挡,CO2扩散慢都不是主要原因,A、B、C错。所以选D。【44题详解】北京市大气中CO2 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是4月份的某日17时,应是下午时间。原因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A 正确。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B正确。交通工具、餐饮耗能不会减少,C不正确。北方是春季,不需要再取暖,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D正确。所以选C。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5. 太阳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选项中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A. 极光现象B. 磁暴现象C. 地热资源D. 水能资源46. 在电影中,即将与地球相撞的木星是A. 卫

42、星B. 恒星C. 行星D. 彗星47.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面无线电长波通讯的短暂中断 地球两极地区出现的极光现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变暖 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A. B. C. D. 【答案】45. C 46. C 47. C【解析】【45题详解】太阳活动剧烈时,释放的高能电子流形成太阳风,太阳风冲击高层大气,在极地地区形成极光现象,故A错误;太阳耀斑发生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引起磁暴现象,故B错误;地热资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和太阳活动无关,故C正确;太阳辐射是地球水体运动、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水体从高处流向低处,产生水能

43、,故水能和太阳辐射有关,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46题详解】木星为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中的一颗,故该题选C。【47题详解】太阳活动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错误;太阳活动剧烈时,释放的高能电子流形成太阳风,太阳风冲击高层大气,在极地地区形成极光现象,故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和化学燃料的使用以及森林的破坏有关,和太阳活动无关,故错误;太阳耀斑发生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引起磁暴现象,使小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故正确,所以该题选C。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8. 水平

44、地层A. 下新上老B. 下老上新C. 同时形成D. 陆地缺少49. 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A. 生成顺序B. 新老关系C. 发展阶段D. 时间长短50. 下列能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的是A. 化石种类和数量B. 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C. 岩石的绝对年龄D. 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答案】48. B 49. D 50. C【解析】【48题详解】水平地层越深,形成时间越早,呈现下老上新,B正确,A、C错误;常在海洋中缺失,D错误。故选B。【49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水平地层越深,其形成的时间越早,岩层也就越老,A、B不符合题意;根据水平地层的岩石组成的不同,可判断不同岩层的发展阶段,C不符合题意;地层能判断形成

45、的相对时间,不能精确判断,D符合题意。故选D。【50题详解】A.化石种类和数量不能判断地层的形成时间,A错误;B.不同的地层可能存在相同的组成物质和性质,B错误;C.通过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岩石绝对年龄可用于判断地层的形成时间,C正确;D.地层的深度不能反映地层的形成时间,故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不能确定地层的形成时间,D错误。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51.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材料二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约2.28亿千米。地表沙丘、砾石遍布。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表面平均温度零下55。2015年9月2

46、8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存在流动的液态水,这一发现无论对寻找外星生命,还是人类移民火星,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材料三 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大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15摄氏度且昼夜温差较小。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1)图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 。(2)图中代表火星的字母是 ,字母M表示 。(3)据材料二分析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的主要原因。(4)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根

47、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太阳,质量巨大。 D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远;大气稀薄(或大气保温作用非常弱)。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答大气层较厚给分);地球上海洋上面积广大。【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详解】(1)仔细读图可知,图示天体系统居于中心位置的天体,即中心天体是太阳,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总质量的99.86%,即质量巨大,成为该天体系统的中心。(2)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远及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图中代表火星的字母是D, 字母M 表示的是介于火星与木星

48、之间的小行星带。(3)由材料二结合图形可知,火星距离太阳约2.28 亿千米,相对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白天温度低;由于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约1%,因而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非常弱,夜间温度低,所以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4)仔细审题,注意题目要求是地球上有适于生物生存“温度”的原因,结合太阳系示意图可知日地距离适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为适宜;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 时56 分4 秒,自转周期不长,昼夜温度变化不是太大;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夜间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地球上海洋上面积广大,比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较小。52. 读

49、“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A层气温变化的规律是_,原因是_。(2)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_层,为什么该层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屏障”_。(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_(填文字),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_。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_,原因是_。(4)当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增多时,_(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_通信。【答案】 (1).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3). B层 (4).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人类使用大量制冷设备,使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加,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

50、少 (5). 对流层 (6). 上部冷下部热 (7). 航空飞行 (8). 该层大气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9). C (10). 无线电短波【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详解】(1)图中A层为对流层,从图中看,A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距地面越远,气温越低。(2)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为图中B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的天然屏障。(3)空气对流显著的是A对流层。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的气温下部热,上部冷,热空气上升易形成对流运动。图中B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平稳,水汽、

51、杂质含量极少,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4)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C高层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53. 下图为“地球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太阳辐射的是 (字母),图中甲表示的是 ,乙表示的是 ,丙表示的是_。(2)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主要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其原因为_。(3)深秋的夜晚,如果地面上有露珠,说明天气较_,请结合图示原理说明。【答案】(1)B 反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2)甲 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3)晴朗 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2、弱,气温下降快。【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详解】(1)图中B处有箭头指向地面,B表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乙处箭头从地面指出,乙表示地面辐射。丙处由大气辐射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2)夏季多云,云层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白天气温不高。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与甲过程有关。(3)深秋的夜晚,如果地面上有露珠,说明天气较晴朗,原因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54. 某同学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左图),在教室中模拟演示“热力环流”过程。读图,回答下

53、列问题。实验开始前(左图),学生观察到学具中间悬挂的锡纸条没有明显的水平摆动。实验开始后,学生点燃蜡烛,并在纸杯中放入冰块,逐渐观察到两张锡纸条有明显的摆动(右图)。多次重复实验,学生发现结果相同。(1)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2)依据左图、右图及实验过程,请在下图中连续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在环节3中标出近地面气压状况。(3)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建议。【答案】(1)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2) (3)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或缩小学具尺寸、增加学具的密封性等,合理即可)(至少两条)【解析】【详解】(1)“热力环流”是因温度高低不同引起的大气环流形式,锡纸条一侧为点燃的蜡烛,一侧为冰块,温度差异明显,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2)在点燃蜡烛与放入冰块前,锡纸条两侧温度相同,没有明显的大气运动;、锡纸条左侧蜡烛点燃,升温;右侧放入冰块,降温;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温低,气流下沉;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在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3)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说明风力更大,因此应考虑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减少外界的影响等方面。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可以选择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也可以在不改变蜡烛与冰块数量的前提下,缩小空间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