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制度 性质发展演变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体1954 年确立,“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完善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同类比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性质发展演变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949 年初步建立,1956 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和完善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1949 年确立,1982 年健全和发展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2、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续表)项目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不同点设立区域港澳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定区域指导原则“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的经济政策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项目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不同点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相同点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区域,不具有任
3、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续表)阶段时间表现原因认识良好起步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基本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 世纪 60年代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纵向梳理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阶段时间表现原因认识严重破坏“
4、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恶性发展,“文化大革命”发生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倾,更要防止“左”倾发展完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续表)项目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本质区别经济基础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横向对比四、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比较项目中国全国人民
5、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本质区别行使权力主体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续表)项目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本质区别权力机关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
6、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相似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续表)“影响、作用、意义类”题型解题策略【命题特点】影响、作用、意义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试题类型之一,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选准答题的角度,形成合理的答案框架。(1)影响、作用和意义:三个概念虽然属同一类问题,但其内涵有很大区别。“影响、作用”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意义”则主要从积极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历史影响,还包括历史事件的性质。(2)一般此类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答案,也有对内、对外的影响
7、,还表述为“结束了旧的,开创了新的,影响了世界”等。(3)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文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政治、文化的变化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解答技巧】1.注意从性质、阶级属性、任务、背景等出发进行阐述。2.注意从国内、国外角度出发进行阐述。3.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等角度出发进行阐述。4.注意从“点”“面”“链”的角度叙述。如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面”:民主、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的地位;“链”:给封建专制制度致命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8、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同时,民族区域自治是一种政治体制,通过这一政治体制,吸引少数民族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活动,在民主的基础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李安辉、王升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政治文明的追求根据材料,分析民族区域
9、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答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吸引少数民族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活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1.(2020 年河南新乡二模)1954 年 6 月至 9 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 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 90%,共收到 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解析:选 B。据材料“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 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 90%,共收到 118 万多条
10、意见、建议和问题”可知,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促进了人民群众参政意识的高涨,故选 B 项。2.(2020 年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在1953 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中,江苏一些农民表示选人“就像开汽车,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这一现象()A.推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B.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C.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反映大规模经济建设尚未开展解析:选 C。“就像开汽车,开的好到社会主义,开的不好下泥塘。普选搞好了,生产更有了保证”表明民主政治建设搞得好能够保证生产,促进经济建设,故选 C 项;1953 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的是人大代表,因此无法推
11、动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完善,排除 A 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证是三大改造,不是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排除 B 项;1953 年开始“一五”计划,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已经展开,排除 D 项。3.(2020 山东济南诊断)2019 年 1 月 2 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
12、期政治对立B.1979 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析:选 D。根据“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故选 D 项;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排除 A 项;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 年,排除 B 项;1992 年就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排除 C 项。4.(2020 年广东湛江模拟)据统计,从 1992 年到 1997 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 20 125 个,投资额约 110.3
1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 3354 个,年均投资额约 18.39 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C.两岸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两岸实现了“三通”解析:选B。据材料“从1992 年到1997 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 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推动了两岸经济合作,故选 B 项。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
14、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东渐”给了近代先进分子接触西方宪政思想的历史机遇。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考是近代先进分子能够超越传统政治思想、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近代先进分子以自己理解和体悟的西方宪政思想和体制为借鉴,并结合自己传统文化中有利于融合西方宪政思想的资源,为建立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从民族的存亡出发思考中国的出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宪政思想生成演变的基调。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老主题,也是一代代中国人永不放弃的价值追求。宪政运动虽然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实用性地接受了
15、西方的宪政体制,但却无法与中国文化传统融会贯通,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启了新民主主义宪政向社会主义宪政转换的过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真正开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的宪政之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十分曲折。论述:1898 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 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从目的看,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实现“皇位永固”;从内容看,以保障皇权为核心;从结果看,最终成立了“皇族内阁”,证明这是场骗局,立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1911 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在民众普遍缺乏民主精神的情况下,该宪法难以贯彻实施。总之,中国近代立宪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