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高二历史 共 6 页)大连市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2.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末年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与“序”的追求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
2、基本特点2佛教自其传入后便在中国不断发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下列艺术成就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 A春秋莲鹤方壶 B多宝塔碑拓片 C甘肃嘉峪关墓砖画 D龙门石窟 第 2 页(高二历史 共 6 页)3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前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 甲午战争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 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 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3、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4“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西亚楔形文字最早是书写在泥板上 文化特色形成受特定自然条件影响 两河流域的书写形式早于其他地区 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 A B C D 5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
4、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6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鼓励人的多元发展 C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D形成全民教育体系 7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汉族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影响 C人民生活普遍安定富足 D各民族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
5、 第 3 页(高二历史 共 6 页)81934 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派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9下面是 18601970 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
6、)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格局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0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朝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推动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11公元 4 至 7 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 世纪,中国茶传入英
7、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这说明 A地域差异影响文化的交流 B东亚文明比欧洲文明开放 C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交通在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12陈乐民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 A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 B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 C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精神 D罗马法原则适用于西方各国 第 4 页(高二历史 共 6 页)13“在谈到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制度的影响中,有一点是必须要谈的,
8、这就是拿破仑法典明确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充分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法典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了一切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由此可知该法典 A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 B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C催生了西欧各国的民主制度 D有利于被占领地区民族统一 14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1
9、5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161909 年,清政府拟定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章程重点说明:“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何县、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据此说明清政府 A修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B建立古物保护专门机构 C重视古物的调查与保护 D重视保护各地自然遗产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10、)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其中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4 分,第 20题 14 分,共 52 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7.(12 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 5 页(高二历史 共 6 页)材料二: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主脉和中心,它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少数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华民族,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异文化传入而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故中华民族能不断吸收少数民族,而中华文化亦能不断吸收异文化17-18 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
11、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和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信息。(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影响。(6 分)18.(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 希腊 雅典卫城 意大利 罗马历史中心、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西班牙 塞维利亚的大教堂、城堡和西印度群岛档案馆 英国 威斯敏斯
12、特宫(国会大厦)、利物浦海上商城 法国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德国 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路德纪念馆建筑群 俄罗斯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美国 独立大厅、自由女神像、梅萨维德印第安遣址 埃及 金字塔 波兰 奥斯维辛集中营 日本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请选取上表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一次研学旅行。自拟研学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要求: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第 6 页(高二历史 共 6 页)19.(14 分)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随着经济
13、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 90 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 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 35.5 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 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 1978 年至 2004 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81.49 万人,留学国别 108 个.截至2018 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到 585.71 万人,其中 365.14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
14、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摘编自移民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8 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 分)20.(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 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 年落成的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1855 年该馆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 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 年对外开放。-摘编自西方博物馆发展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鲁士创建及扩建博物馆的原因。(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