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786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2021-2022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检测:第3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与西方小说标目在文体功能上是相同的(虽然二者有更深刻的不同):回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句,概括叙述一段情节;一般而论,回目的设置又均位于每回正文之首,在本回情节尚未展开的时候,读者已经读到对其概括的回目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也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之一,即预叙。回目都是以一个单句或一联偶句来简要概括本回即将发生的故事内容:翻开嘉靖本三国志演义,读者们会依次看到“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等回目,在

2、尚未进入小说正文的叙事世界之前,读者已粗略了解到相应回次的故事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因已有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每回回目的预叙功能就更为突出,如第六则之末董卓欲行废立之事,袁绍反对,二人相峙,就在剑拔弩张的关头,此则结束,读者们自然急切地想知道结果,袁绍性命如何?董卓究竟能否得逞?翻过一页,不必看正文便已知道,董卓已经得逞了,因为第七则回目云“废汉君董卓弄权”;然这一则又以曹操出计诛董卓为结束,不知所出何计,但下则回目“曹孟德谋杀董卓”一出,读者也即明白如此连环往复,直至全书结束。重要的是,不仅每回的回目置于本回之首从而对本回故事进行预叙,而且,全书的回目还会集中为目录置于书前,有的作品除此之外,

3、在每卷前还有本卷的目录,打开目录,即可提前知道它的情节发展应该说,在这种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反复皴染,因而,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不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体制的预叙功能是一把艺术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向潜在的读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叙事世界的信息,从而使读者的选择可更明确,也使其对此叙事世界的进入更为顺利;另一方面却也养成了叙事艺术欣赏的保守。如果把对一部小说的阅读看作一次艺术世界的探险乃至于冒险的话,那么,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也许会缺乏一些勇气与耐心,其成因极复杂,但是,回目的预叙体制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这种体制养成了对叙事艺术欣赏的保守:听众或读者需要在一

4、个艺术事实发生之前便得到一定的提示信息,如果没有,面对无法把握的艺术世界,他们可能会难以接受。进一步看,还可以发现,此种倾向无论是因读者的口味引导了作者的创作,还是作者的追求培养了相应的读者,总之,它与其他因素一起形成了中国叙事文学的特点:因循过多,缺少艺术世界中的远征与新拓。西方大部分小说文本给予读者的仅仅是一个信息量极少的书名,简单的书名后隐藏的东西在阅读之前无法预知,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便是与这一叙事世界中的人物、情节、沉思猝然相遇的过程,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险式阅读其实关联着相应的创作机制,因此,作者的创作也尽量避免程式成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拥有了生机勃勃的新陈代谢。(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

5、典小说回目的叙事功能)材料二:一般而言,长篇小说的标目应当概括本段落的故事情节,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表面上看似乎也不例外,但若细究,则发现并不尽然,因为,后者标目与情节错位的现象颇为常见,且也被作者们认可。以水浒传为例,即可知其普遍存在。第一回下句云“洪太尉误走妖魔”,正文回末恰讲到一道黑气冲天而去,完整的解释却在下回的开端;第二回下句云“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所谓的“大闹”,主要指的是史进与少华山一起反抗官军并火烧庄院一事,然官军刚刚包围史家村时,第二回便结束了,与官军之战却置于下回;第八回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更是如此,此回从头至尾未见鲁智深的名字,事实上后半段情节只是为“大闹野猪林”做了铺垫,

6、真正的故事却在下一回。很多研究者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张天翼所论“品字形”特征即指此。这与章回小说的说书基因有关,说书艺术必须保证有“扣子”,“品字形”错位也就成为常用的手法。不过,这种早期的技术性考虑在章回小说的艺术发展中逐渐被小说家们接受,并成为一种艺术手法。回目在叙事流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与节律:古典小说中,节制是一种常态,但叙述流也需要有冲破节制的时候,这种时而处于回目控制之下、时而又突过限阈的关系其实也给叙事艺术带来了生机,使作者可更自由地运用回目与正文的搭配,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在后来的小说家手中,技术性的错位发展成了一种有意味的错位,比如在文人化的章回作品儒林外史与红楼

7、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手法的自觉应用。但由于章回小说的发展逐步脱离了说书母体,很多人对这一手法已不甚了然,他们仅从案头阅读来看,以为这种错位是作者的疏忽。(摘编自李小龙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过程中,因为已有叙事进程提供的悬念,读者会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每回回目的预叙功能显得更为突出。B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标目体制中,全书故事被不同层级的回目重复预叙、反复皴染,导致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直接,没有秘密。C习惯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听众或读者需要对艺术事实具有十足的把握才敢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否则会难以接受。D中国古典小说标目与情节错位的

8、“品字形”特征颇为常见,但随着章回体小说逐步脱离说书母体,这一手法也逐渐不被认可。【答案】A【解析】B.“导致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直接,没有秘密”错误,与原文“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表意不同。C.“具有十足的把握”语意过重,原文是“得到一定的提示信息”。D.“这一手法也逐渐不被认可”错误,从原文看,是“很多人对这一手法已不甚了然”,而非不认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小说就像探险,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缺乏勇气与耐心,是因为预叙体制的存在。B西方很多小说仅提供信息量极少的书名,读者无法预知叙事世界,因此对其中的人物情节等常感猝然。C由水浒传中的例子

9、可知,水浒传的回目是由两个句子构成,下句话的情节有时在本回目不会出现。D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有自己的节奏,对这种节奏时而加以节制、时而大胆突破,可以带来生机。【答案】A【解析】“预叙体制”只是原因之一,且原文说“中国古典小说所培养起来的读者们也许会缺乏一些勇气与耐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回目与小说内容关系的一项是(3分)()A本章回目简要概括本章内容B本章回目提示下面几个章回内容C本章回目交代上一章回事件结果D全书回目预告全书故事内容梗概【答案】B【解析】“提示下面几个章回内容”错误,从语境中的例子来看,只是对“下一个”章回内容进行提示,而非“下面几个”。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回目

10、”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答案】回目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一个单句或一联偶句的形式出现在每回正文之首,用来对本回故事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的完整的叙述句。(句式不合要求不给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答案】材料第一、二、三段先对回目的内涵、功能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接着论述了回目预叙功能是一把双刃剑,重点阐述了回目预叙功能的消极作用。最后第六段指出其对中国叙事文学的影响。(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撒手锏范子平在实验小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撒手锏。比如说数学老师杨芳的撒手锏是解应用题,她能把好几道应用题一气儿写在黑板上,然

11、后一边比较它们的特点,一边同时计算。而语文老师姚摇因为参加工作时间短,撒手锏就没有众多资深老师明显,但是肯定也有的,要不然,怎么会才教两三年工夫,就调到毕业班教课还兼任班主任呢?姚摇讲课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说学生不好好听讲,就是哪个学生上课精力投入不到位,没有充分动脑筋思考,她都能分辨出来,并且要当堂纠正,一般不会拖到下一节课。这学期姚摇接了一个新班,偏教育局又安排全学区的语文教师来听她的观摩课。姚摇虽说已经久经沙场,但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她的准备不是研究写教案,因为那些她早已成竹在胸;也不是布置学生怎么发言,因为她觉得那样太假。她主要是设想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她讲的是课文春天的故事,学生

12、反应热烈,充分参与,一个个发言踊跃。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都已达到,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下边的听课老师都露出钦佩的目光。但是就在这时,她发现调皮鬼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按说,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不应该节外生枝,如果在这个时候出什么应付不了的问题,前边的示范教学就功亏一篑了。但是,姚摇说到底还是不服气,她不相信自己会控制不了局面。她与生俱来有一种挑战心理。她点名了:“王小路,你站起来。你对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吗?”一般的老师不会这样问,因为好像在暗示让学生来找老师的毛病。学生若真说出对你的课不满意,你又能怎么着呢?但是姚摇就是姚摇,她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她的打算是要王小路说出自己的具

13、体意见,然后自己循循善诱,给出解答,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她说过,只有在动态中教课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了头不说话。姚摇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她说:“没关系,你大胆说出来。我们自由对话,只要讲真心话,其他一切都无所谓。”王小路说:“我很满意,您上课我向来都满意的我只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本子。姚摇说:“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王小路说:“我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只是,只是昨天我妈有病,上数学课我请假耽搁了。”姚摇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听课

14、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刚才还为姚摇担心的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知道姚摇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专心致志是搞好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他们相信姚摇会说出一番娓娓动听的道理。但是,谁也没想到,王小路两只手同时动作,一只手画出规范的方形,一只手画出规范的圆形,而且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们,有的好奇,有的着急。是呀,接下来姚摇该怎么办呢?姚摇却灿烂地笑着,透出心底的喜悦。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一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王小路站起来,把这节课的重点,包括时代背景、重点词语、语法练习乃至意境欣赏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姚摇忘形地走下讲台到王小路的课桌前,

15、拉着他的手高兴地摇,说:“好,好!”姚摇回到讲台上兴奋地说:“你们知道高斯吗?他上小学的时候,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19岁的时候,他就解决了2 000年来无数数学家渴望征服的一道数学难题。后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像王小路同学,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以后我们一定专门研究,他完全可以学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姚摇又说:“但是,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学习道路,如果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只是成功的途径不同。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千万不要放弃努力。”课堂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选自意林(少年版)20

16、15年18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摇不愿在观摩课前布置学生发言,这一方面写出她真诚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某些观摩课“假”的问题。B姚摇上课时反应机敏,对于那些不好好听讲、上课精力投入不到位、没有充分动脑筋思考的同学,她都要当堂纠正,绝不会拖到下一节课。C春天的故事一课在“王小路事件”之前已经可以说非常成功,这从同学的表现和老师的反应可以看出来。D王小路面对老师的询问,先看四周,然后低头不语,说明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惭愧,也怕对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答案】B【解析】“绝不会拖到下一节课”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一般”,而非“绝不”。7下列对本文

17、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介绍了实验学校毕业班老师的撒手锏并举例说明,是为了衬托年轻老师姚摇的教学水平之高。B姚摇之所以要节外生枝纠正王小路,是因为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挑战心理,更因为她对好课要求的标准。C姚摇对王小路的第一次提问是有风险的,本校校长、教导主任及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定的担心,生怕她无法应对。D本文的整体以叙述为主,间有对话,其中穿插的介绍、评论的内容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答案】C【解析】选项无中生有。“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定的担心”于文无据。8本文中王小路成功地同时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及姚摇的巧妙处理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答案】情节发生突转,制造悬念,使故事更加曲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人物的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特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9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制所要解决的难点,但小说中的教师姚摇却基本做到了。她成功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案】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及教案成竹在胸。认真教学生。课前设想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全面把握学生,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溜号。坚持动态课堂。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个性化处理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郑畋,字台文,荥阳人也。年十八,登进士第,释褐汴宋节度推官。二十二,吏部调选,又以

19、书判拔萃,授渭南尉、直史馆事。大中朝,白敏中、令狐绹相继秉政十余年,素与德裕相恶,凡德裕亲旧多废斥之,畋久不偕于士伍。咸通中,令狐绹出镇,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入朝为虞部员外郎。右丞郑薰,令狐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畋复出为从事。咸通九年,刘瞻作相,荐为翰林学士,转户部郎中。后迁中书舍人。十年,王师讨徐方,禁庭书诏旁午。畋洒翰泉涌,动无滞思,言皆破的,同僚阁笔推之。僖宗乾符五年,黄巢起曹、郓。六年,陷安南府据之。广明元年冬,贼陷京师,僖宗出幸。畋搜乘补卒,缮修戎仗,浚饰城垒。尽出家财以散士卒,昼夜如临大敌。中和元年二月,贼将尚让、王璠率众五万,欲攻凤翔。畋预知贼至,令大将李昌言等伏于要

20、害。贼以畋儒者,步骑长驱,部伍不整。畋以锐卒数千,陈于高冈,虚立旗帜,延袤数里。距贼十余里,伐鼓而阵。贼不之测众寡,始欲列卒而阵,后军未至,而昌言等发伏击之,其众大挠。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馘万计。时畿内诸镇禁军尚数万,贼巢污京师后,众无所归。畋承制招谕,诸镇将校皆萃岐阳。畋分财以结其心,与之盟誓,期匡王室。又传檄天下。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其年冬,畋暴病,二年冬,薨于郡舍,时年五十九。(选自旧唐书郑畋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

21、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B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C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D时驾在坤维/音驿阻绝/以为朝廷无能复振/及畋传檄/诸藩耸动/各治勤王之师/巢贼闻之大惧/自是贼骑不过京西/【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指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科举时代称进士及第授官为释褐。B书判,是唐朝吏部选官时考核的标准。“书”指

22、写字是否端庄有力、美观大方,“判”指文理是否优长。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户籍、赋税、俸饷等的机关。D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又称京畿,也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答案】C【解析】水利是由工部负责的,工部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畋入仕较早,长期不受重用。他十八岁就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但是仕途不顺,很长时间都得不到重用,直到刘瞻当上宰相之后,才任户部郎中。B郑畋能书善写,才能令人信服。朝廷的军队讨伐徐州时,需要大量拟写诏书,郑畋构思迅速,挥笔书写,所言俱切中要旨,同僚纷纷上奏朝廷举荐他。C

23、郑畋虽为儒生,但也擅长军事。面对敌人的进攻,他预先命令大将埋伏于要害之地,然后虚张声势,摆开阵势,趁敌人立足未稳之际,伏兵出击,令敌人陷入混乱。D局势混乱之际,郑畋稳定人心。黄巢占领京城,一时群龙无首。郑畋先是将各将领召集到岐阳,与他们结盟起誓,匡扶王室,然后又传令天下,令诸藩勤王。【答案】B【解析】“同僚纷纷上奏朝廷举荐他”错,原文“同僚阁笔推之”的意思是同僚都放下笔推举郑畋,让他拟写诏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右丞郑薰,令狐之党也,摭畋旧事覆奏,不放入省。(2)日既晡矣,岐军四合,追击于龙尾陂,贼委兵仗自溃,斩馘万计。【答案】(1)右丞郑薰是令狐绹的同党,收集

24、郑畋的旧事审查上奏,不让郑畋进入尚书省。(2)天色渐晚,岐军四面围拢上来,在龙尾陂追赶并攻击敌人,敌人扔下兵器自行溃逃,被斩杀的数以万计。14郑畋为什么“久不偕于士伍”?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白敏中、令狐绹相继执政十多年,向来与李德裕互相憎恨,郑畋属于李德裕一党,长期受到排挤。【参考译文】郑畋,字台文,是荥阳人。十八岁考中进士,出仕任汴宋节度推官。二十二岁时,吏部选官调职,(郑畋)又因考中书判拔萃科而被授任渭南尉、直史馆事。大中朝时,白敏中、令狐绹相继执政十多年,向来与李德裕互相憎恨,凡是李德裕的亲近故旧大多遭到废黜屏斥,郑畋很长时间不能担任官职。咸通年间,令狐绹出朝任地方长官,刘瞻镇守

25、北方边塞,征召(郑畋)担任从事。(郑畋)进入朝中做了虞部员外郎。右丞郑薰是令狐绹的同党,收集郑畋的旧事审查上奏,不让郑畋进入尚书省。郑畋又出朝担任从事。咸通九年(868年),刘瞻担任宰相,推荐(郑畋)为翰林学士,转任户部郎中。后来(郑畋)升任中书舍人。咸通十年(869年),朝廷的军队讨伐徐州,朝廷拟写的诏书交错纷杂,郑畋挥笔书写,文思泉涌,一动笔就不需要停下来思考,所言都能切中要旨,同僚都放下笔推举他(写诏书)。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从曹州、郓州起兵。乾符六年(879年),攻陷安南府并占据了它。广明元年(880年)冬天,敌人攻陷京城,僖宗离京出行。郑畋搜罗兵车增补士兵,整治兵器,修建城

26、池营垒。拿出全部的家财分给士兵,白天晚上都好像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中和元年(881年)二月,贼人将领尚让、王璠率领五万士兵,想要攻打凤翔。郑畋预先知道敌人到来,命令大将李昌言等人埋伏在地势险要的地方。敌人认为郑畋是儒生,步兵骑兵长驱直入,军队涣散不整。郑畋带领几千精锐的士兵,在高冈上列阵,虚立了很多旗帜,绵延几里。(在)距离敌人十多里(的地方),击鼓摆开阵式。敌人不知道朝廷军队有多少,才开始想整兵列阵,后面的军队还没有到,而李昌言等指挥伏兵袭击敌人,敌人大乱。天色渐晚,岐军四面围拢上来,在龙尾陂追赶并攻击敌人,敌人扔下兵器自行溃逃,被斩杀的数以万计。当时京城周围各镇的禁军还有数万,叛贼黄巢攻占京

27、城后,禁军无处归附。郑畋秉承皇帝旨意进行招抚,各镇将校都聚集到岐阳。郑畋分发财物来凝聚人心,与他们结盟起誓,约定救助王室。又向天下传布檄文。当时皇帝在西南,书信传递被阻断,大家都以为朝廷不能再次振兴。等到郑畋发布檄文,各藩镇受到震动,各自整治救援朝廷的军队,黄巢听说后大为恐惧。从此贼人的骑兵再也没有越过京西。这年冬天,郑畋突然得病,第二年冬天,郑畋在郡舍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夜坐池上宋朱槔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注】朱

28、槔: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张巡每次誓师,嚼齿穿龈。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B颔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答案】C【解析】曲解文意,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原句“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

29、”说明枝条稀疏了,并不繁密;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16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不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30、归园田居(其一)中“_,_”描写了乡村中常见的声音。(2)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3)苏轼赤壁赋中“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3)横槊赋诗哀吾生之须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们的孩子缺乏想象力,这个判断大体上是客观和真实的。看一看每年的中考、高考作文,就不难发现那些_的文章,是多么应景地呼应了这个判断。很多人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认为想象力的匮乏不仅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

31、而且将抹杀国人的创造力。但是,将科技落后和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直接归结于想象力的匮乏,我觉得还是_,没有说到点子上。“苹果落地”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几百年来被人们_的典故,似乎成了想象力孕育科学的绝好证据。可是不要忘了,这只是个传说。退一步讲,即便那只苹果真的有幸砸中了牛顿的头,我们也不能将万有引力的发现归功于这只苹果“砸”出的想象力。我相信,千百年来,一定有无数的中国人也被苹果砸中过,但遗憾的是,只有牛顿的那个被砸的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恐怕想象力的欠缺并不是最关键的。如果牛顿没有寻求真理的热情,如果牛顿缺乏良好的科学素养,如果牛顿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再多的苹果砸在他头上,也还是无济于事

32、。过分强调想象力这个因素,会给人这样一个错觉:似乎有了想象力,牛顿就_了。这样的误导反而会妨害我们去做一些更为基础性也更有价值的工作。在我看来,培养以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为核心的理性精神,远比想象力的培养迫切。没有想象力的民族可能是沉闷的,但没有理性精神的民族,则可能陷入疯狂与虚妄。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千篇一律含糊其辞乐此不疲脱颖而出B一成不变隔靴搔痒乐此不疲横空出世C千篇一律隔靴搔痒津津乐道横空出世D一成不变含糊其辞津津乐道脱颖而出【答案】C【解析】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一成不变:一经形成,永不改变。形容“中考、高考作文

33、”,选用“千篇一律”,排除B、D。含糊其辞:故意把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根据后面的“没有说到点子上”,选用“隔靴搔痒”,排除A。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很多人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认为想象力的匮乏不仅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且将制约国人的创造力B很多人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认为想象力的匮乏不仅抹杀国人的

34、创造力,而且将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C很多人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认为想象力的匮乏既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又将抹杀国人的创造力D很多人将想象力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认为想象力的匮乏不仅制约国人的创造力,而且将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答案】D【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抹杀创造力”搭配不当,应把“抹杀”改为“制约”;二是“不仅而且”递进分句语序不当,应把两个关联词语后面的内容调换顺序。综合修改,D项最恰当。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5分)【答案】反向假设,强调了科学家应该有热情与理性精神。排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论述的力量。(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二)语

35、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_。然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_,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_。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36、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是汉字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繁荣发展并代代相传的根基是汉字C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D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繁荣发展并代代相传的根基【答案】C【解析】承接前文的“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所填句子应以“汉字”为主语,排除A、B;文化的发展应是“代代相传并且不断繁荣发展”的,排除D。故选C。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_【答案】应当重视汉字的教育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应遵循

37、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资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张女士无偿给邻居杜某接送孩子两年半,但因为一次意外,杜某的孩子掉下电动车受伤。杜某以张某载行两个孩子,违反交通管理规则,致自己孩子受伤为由,将张某告上法庭,索要六千元赔偿。最新民法典判定张某虽存在违规行为,但不存在故意和重大过失,不承担任何责任。材料二:人情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系社会。大家知礼敬,懂感恩,互相照顾彼此的利益、情感。但有人说,现在早已不是人情社会,遇事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有人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理不外乎人情。某班计划组织以“法理与人情”为主题的讨论会。请结合上述

38、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写作指导】第一则材料需要正确地判断是非。从法律角度来看,虽然张女士有违反交通管理规定的行为,但未曾收取任何报酬,不存在伤害孩子的主观意愿和实际行为。而杜某在明知道张女士骑行载两名未成年人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依旧把孩子交给张女士,在发生意外后不应该迁怒于张女士,张女士不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人情角度看,张某是助人为乐的行为,法院的判决是符合人性的。张某两年多无偿帮助杜某,杜某应心存感激,索赔行为不符合民法典“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的精神,不应该被支持。第二则材料需要判断“人情社会”精神与民法典并不矛盾。中国传统人情文化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和顽强的生命力。参考立意:明是非,知感恩。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人情是交往的原则。中国传统人情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社会规范也需要法律补充完善,与时俱进。法理不外乎人情。良好有序的社会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更需要人情、诚信的约束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