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380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京津鲁琼版讲义:专题五 1 针对提升一 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针对提升一文言断句客观题,相异之处要看清忽视“不同点”,断句易出错作答文言文断句题,注意六个字: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作为选择题更应注意各个选项的不同点,考生往往忽视这一点,造成断句错误。 明方法迷途指津聚焦差异处,“贯通”为依据误判原因:选项相异之处分辨不清。精准指导:对选项不一样的断句之处,需要“两步走”:第一步,聚焦差异处。文言断句题采用选

2、择题的设题方式,“四选一”,排除三项,选出一项。选项中有些停顿是一样的,对这些不必关注;重点关注不一样的地方。第二步,“贯通”为依据。就是对选项断句之处不一样的地方,寻找断句的理由。选项停顿一致的地方大部分采用的依据是“虚词标志法”“对话标志法”“固定句式法”等,差异之处就需要把“语意贯通”作为依据。“语意贯通”法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分析法: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这时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划分主、谓、宾,而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其和前后词语的关系,再把

3、相异之处翻译后进行推断,看选项是否是在主语前或宾语后停顿。注意两点:1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2要有上下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联系上下文翻译,根据上下文来贯通文意。 学解题触类旁通 (2019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

4、不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喜欢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

5、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如果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命令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反馈练有效提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敝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骫法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

6、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年,最少者亦且十余年。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B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C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D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

7、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解析:选D。从语法结构来看,“上下相循”是主谓结构,相对完整,应断开,排除A、B两项;“当其势之偏重也”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能断开,排除C项。参考译文: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是自上而下的。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胥吏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胥吏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

8、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这个人不一定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年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年。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

9、高彦俦/自焚/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解析:选A。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比如“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军队到了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两项;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项。参考译文: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

10、,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

11、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比如“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

12、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是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作“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参考译文: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内心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

13、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廷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六年,出为龙州刺史。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复知学事。时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卒官。谥曰肃。(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四十,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14、是()A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B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C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D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复上封事/指陈得失/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解析:选D。从语法

15、的角度来看,“高祖下其议”主谓宾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妥复上封事”中“上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参考译文:六年,何妥出京城任龙州刺史。当时,常常有一些背着书箱四处求学的人,何妥都亲自给他们讲述解说,教导他们。他写了刺史箴,雕刻在州门外。任刺史三年后,因病请求还京,隋文帝同意。后又主管学事。当时苏夔担任太常的官职,参与商定钟律的事情,提出了一些建议,朝中官员大都赞同,只有何妥不赞同,常常揭苏夔的短处。隋文帝下达何妥的意见,朝臣大都反对何妥。何妥又上密奏给隋文帝,指陈得失,大致说的是时政得失,并指责当时的朋党。于是,苏威和吏部尚书卢恺等都因此获罪。后被任命为伊州刺史,何妥

16、没去上任。不久,又被授为国子祭酒。死于任上。谥号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勠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

17、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 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解析:选B。可采用结构分析法,“正言者谓之诽谤”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遏过者谓之妖言”与上一句句式整齐,其后也应断开,排除A项。参考译文:我听说秦朝有十条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的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非常服从先王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的声音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