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下语文评课-月光曲10人教版像月光曲这样经典的老课文,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内涵丰富,教师可以多元解读,自然就有不同的教学亮点。所以众口难调,评起课来就成了“挑错大会”。但也有好处,能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学目标是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的。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标准之一,是要把握好课文的主旨。月光曲通过乐曲的创作过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所以,感受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是教学目标之一。为此,教者在导入时出示了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个导入非常好!但后来的教学就把重点
2、放到了两个方面音乐家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和月光曲的旋律特点上。再也没有提及人物的品质,因而无法突出体现“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感情。”再如,学习第九段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时,教师首先配乐范读。此时范读的意义何在呢?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大概是想让学生感觉月光曲很美,但学生此时还没有理解和体会文本,所以很难感受到那种美感。如果在指导学生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再范读,效果就不同了。二、语文要体现学科特点,上出语文味儿。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会音乐的美。但它毕竟不是音乐课。这种艺术的魅力应该是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的。教者
3、为了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了月光曲体现的三幅画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旋律的变化特点,再指导朗读。最后欣赏月光曲。有教师评论说,直观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想象。而旋律快慢强弱的分析太多,这毕竟不是艺术欣赏课。说得很有道理!如果调换一下顺序,在了解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之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听听这首乐曲呢?听完之后,再问学生的感受,引出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找出联想部分品读,想象乐曲描述的画面,抓住“微波粼粼”“一缕一缕”“刮起大风、卷起巨浪”等词语谈对乐曲内容、意境的体会,感受月光下的大海宽阔自由、光明美好的景象。在学生领悟到一定程度后再出示图指导朗读,并体会联想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但符合学
4、生认知特点,还突出了语文味儿,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二、品词析句要有重点。语言有温度,词句知冷暖。通过对词句分析、比较、品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确实很有必要。但是,要从整体入手品析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句分析。抓的点太多,容易把课文讲碎。此外,对文章挖掘要深。比如,贝多芬遇到知音激动之时,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有了创作的动机和激情,灵感来自何处呢?课文第8段有一段描写,非常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前面的“情”加上此时的“景”,才使贝多芬即兴创作出这首著名的月光曲。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诚然,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反思,不断学习,相信我们的教学艺术会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