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2018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3)题。(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3)关于甲、乙两地之间的说法,正确的是()A.良好的储油构造B.良好的储水构造C.适宜工程隧道建设D.有色金属矿丰富【解析】(1)选A,(2)选A,(3
2、)选B。第(1)题,从图中甲、乙之间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的数值可知,甲、乙之间为山地;从材料中P、C岩层的新老顺序,可知甲、乙之间岩层分布状况是老-新-老,呈现为向斜的分布特征,为向斜山;符合上述要求的向斜山为A项。第(2)题,丙处垂直向下钻探取芯,可能获取到比丙处D岩层更老的岩层S1和S2,即志留系岩层。第(3)题,甲、乙两地之间是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背斜处适宜工程隧道建设;有色金属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而图中没有信息显示该处岩浆活动强烈。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1A.背斜岩层新老关系B.
3、向斜岩层新老关系C.未受外力侵蚀地貌D.受外力侵蚀地貌(2)突破1A.岩层形态的变化B.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C.岩层新老关系的垂直变化D.岩层新老关系的水平变化(3)突破2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C.背斜适宜工程隧道建设D.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答案:(1)BD(2)C(3)B【备用真题】(2016北京高考)右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是地下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山顶变平,随着岩石圈的下降,山顶部没入水下,进一步受海水的侵
4、蚀变得更为平坦。突破1地质构造的比较分析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下表所示:突破2地质构造研究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煤矿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
5、储油、储气构造(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比较稳固,且地下水向两侧渗流(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
6、【解析】1选D,2选C。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变形,因此不属于褶皱。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2019厦门模拟)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35题。3.甲、乙、丙三
7、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断层B.断层、向斜、背斜C.背斜、向斜、断层D.背斜、断层、向斜4.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B.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C.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D.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5.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解析】3选C,4选A,5选B。第3题,读图,根据岩层的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断层。
8、第4题,沉积岩层形成,只能先在低洼处沉积,所以先是地壳下降,然后才有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沉积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构造。断层两侧岩层形态相似,位置有明显错动,说明断层形成晚。图中侵入岩没有错动和位移,说明是在断层之后形成。第5题,读图,丁处山岭是向斜构造,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能力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014全国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2)后来,我国专家
9、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解析】(1)选D,(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1 000米等高线修筑,沿线地形相对平坦。第(2)题,交通线的建设应多穿过城市及居民点,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而该铁路的修建位置距离图中城市较远,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A.地形影响交通运输布局B.河流影响交通运输布局C.地质灾害影响交通运输布局D.耕地影响交通运输布局(2)突破A.聚落影响交通运输布局B.水文灾害影响交通运输布局C.建
10、设成本影响交通运输布局D.施工难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答案:(1)A (2)A突破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影响很大,尤其是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山区道路的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区优先发展公路山区修建交通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少单位距离内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
11、限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避开断层,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安全线网密度山地、丘陵地区线网密度较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平原地区线网密度较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方便于驻港、建仓库、连接其他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12、(2020唐山模拟)下图为黑龙江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示意图,L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A.甲、乙两地坡度不同B.甲、乙两地土壤质地不同C.甲、乙两地坡向不同D.甲、乙两地纬度不同2.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碎石层的主要作用是()A.加固立柱B.减轻雨水冲刷地面C.减少洪水侵蚀D.隔热保温【解析】1选C,2选D。第1题,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冻土广布,为保证桥梁稳定,甲、乙两地的立柱应该插到永久冻土层,甲地位于河谷的阳坡,热量
13、条件比乙地好,永久冻土层埋藏更深,故立柱埋藏深度深,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乙两地坡向不同;结合图示信息,小区域范围内,甲、乙两地坡度、土壤质地和纬度差异不大,不影响立柱的埋藏深度。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桥梁立柱的稳定性主要受冻土的影响,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碎石层可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减少冻土的冻融;碎石堆积加固作用不明显;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作用对立柱稳定性影响较小;结合图中洪水水位可知,甲、乙两地不受洪水冲刷的影响。(2019哈尔滨模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
14、道路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据此完成3、4题。3.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4.在甲地修路时,古人采取的对策是()A.沿河成路B.陡峻盘旋C.岭横越垭D.险绝而栈【解析】3选A,4选C。第3题,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利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是因岩石内外受热不均,导致岩石崩碎。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与受热不均无关。第4题,甲地为褒斜古道的一部分,没有河流经过,不可能沿河成路。图中甲地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甲地附近应该是分水岭处。陡峻盘旋指的是沿着陡峭的山地迂回盘旋,修“之”字形道路。分水岭不一定是单独的山峰,图中显示是直接通过,没有盘旋修路。甲处为古道线路,并无栈道遗址,不是险绝而栈。从分水岭处横贯通过,最可能的是修隧道或在地势较低处直接穿过,即岭横越垭。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