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965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季延中学2018年秋高三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客观题(48题,每题1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

2、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4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3、(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5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材料中的“其专在下”是指:( )A地方分权与制衡 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地方权势过大 6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这说明:( )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 B强大的

4、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 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7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认为:( )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 B C D8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理在尘土之中。”下列表述不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来源:Z&xx

5、&k.ComA雅典民主易造成多数人暴政 B雅典民主易导致权力的误用C雅典民主是奴隶主内部民主 D雅典民主易使政客裹挟民意9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 社会的大众”。其意在强调 ( )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 B法律就是社会契约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 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10“这力量一方面将整饬腐化堕落的希腊化世界,使它那散漫放荡的作风就范于一种铁的纪律和不可伸缩的法律;另一方面将消除希腊文化中刚刚出现的分裂和二元对立状况,以一种片面性的单纯来取代希腊的和谐之美”。材料中“这力量”来自( )A马其顿 B古罗马 C意大利 D德意志11历史学家

6、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12、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出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 )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 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13白之浩将英国政

7、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君主制和共和制C立宪制和共和制D立宪制和议会制14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 )来源:Z|xx|k.Com A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B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C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

8、一的重任D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15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D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16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17.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

9、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B.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18“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

10、“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19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20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

11、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其中“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用两个政权并存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C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D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义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C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22有学者认为:“

12、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23、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

13、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24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人口从12万猛增至35万,商号8年间增加2.82倍,资本扩大115.9倍。1941年7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贵阳由县升格为市。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贵阳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B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C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 D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和发展经济的态度25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

14、原因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 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26、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27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

15、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这反映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28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回顾历史,海峡两岸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开始于()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B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C海协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D美国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16、一部分”的立场29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经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A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C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30.二战结束的时候,在日本,盟军对其进行民主化改造过程中,最高司令部发布了一系列命令,以外科手术的方式清除战时教科书中的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宣传内容。1946年,盟军最高司令部要求日本政府审查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保证没有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的内容,盟军司令部则有最后审查权。这种对历史记忆的反思和修正说

17、明了( )A.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政治进程的一部分 B.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C.一个民族的历史是通过历史教育建构、记忆和传承的D.历史是一个客观的进程,但历史记忆却是人为的建构31在加入欧盟后 ,英国议会只是在一些小问题上 ,同意让渡部分权力 ,但是在事关国家主权的大问题上 ,寸步不让,甚至不惜以退出欧盟相威胁。正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后来所说: “ 有些事情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我们不能同意放弃在像安全、税收、条约更改和对第三国公民的边境控制等关键领域内的否决权。”这说明( )A欧洲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B 英国在欧洲一体化中坚持民族主义C欧洲一体化损害英国的利益 D英国致力于阻

18、止欧洲一体化3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 “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33.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4.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

19、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35.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36.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

20、阀统治时期37.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38.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

21、“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39.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 ”“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40.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1.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

22、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42.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4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

23、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44.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45.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

24、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46.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有:“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说明当时()A.粮食作物比重下降 B.出现了棉花的区域化经营C.农产品完全商品化 D.棉纺织业是税收主要来源 47.明清时期很多著名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大兴土木, 留下诸如乔家大院之类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A.缩小晋商文化内涵 B.助长铺张浪费不良习俗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

25、响农业经济商品化进程 48.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代,有人认为在元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对此,下列观点最确切的是()A.抓紧考古挖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支持明清说,因为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相吻合D.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二、主观题(共3题,49题25分;50题12分;51题15分,共52分)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民商法不发达,已成学界共识。春秋时魏国的法经,以刑法为主,仅有贼法、盗法属民商法范围。秦律中的民商法包

26、括秦律十八种中的均工律、关市律、金布律以及田律等。汉代九章律中, 属民商法范围的是后三章,包括仓库、户籍、畜产、赋税、兴造以及徭役等内容。隋文帝制开皇律,包含杂律和户婚律等内容。宋刑统的杂律和户婚律的规定比唐朝更加详细,还增加了维护私有权以及私有权转移的规定。大明律中的民法和刑法是独立的,其中民商法范围扩大到了工商、户口、税收、田产、财政以及钱债等众多方面。清朝早期的商事立法主要是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摘编自王瑞民商法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地位和发展材料二 1903年,商部成立,负责商事立法。1904年,在模仿“诸先进国”基础上颁行中国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07年开

27、始,商事立法改由修订法律馆负责。1908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家为顾问,编纂商律草案(亦称志田案),包括公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篇。该草案虽未颁行,但其票据法草案1930年被南京政府收入工商法规辑览。1911年,清政府审议改订商律草案,这是部比较成熟的商律草案,北京政府由该案修订颁布公司条例商人通例。-摘编自徐立志清末商事立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民商法不发达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据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事立法的进步之处,并对清政府的商事立法予以评析。(16分)5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

28、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29、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51(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

30、,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 分)来源:学.科.网Z.X.X.K季延中学2018年秋高三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5 ADCBD 6-10 DACCB 11-15 CCABD 16-20 BABDD21-25 CAABC 26-3

31、0 ACCBA 31-35 BDCAC 36-40 DBABD41- -45 AAACD 46-48 BCD49、(25分)(1)表现:从属于刑法;涉及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但民法与商法没有严格分开;以为封建统治服务为目的;逐渐走向封闭和保守。(4分)原因:封建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儒家思想的影响(如重义轻利思想导致轻视对商业行为的规范,伦理道德强化个人对父权的服从,导致对个人权利的忽视。)(其余1点1分,本题共5分)(2)进步之处:成立专门负责立法的机构;学习与借鉴外国先进的思想;制定独立的商法;全面规范商业行为。(4分)评析:清政府比较积极地制定专门的

32、商法;清政府的商事立法,受当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和西方法制思想传入的影响,也是自身改革推动的结果;商事立法规范了商业行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完善了法律体系,推动晚清法制的发展;对国民政府的商法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得到真正执行,实际影响有限。(12分)50、评分标准1(1012分)观点明确,表述完整且合符逻辑,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多角度分析,论证充分、层次清晰、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认识有升华。2(69分)观点较明确,表述相对完整,部分运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有一定层次,表述清楚。结论正确,首尾呼应,有一定的认识提升。3(05分)观点不明确,表述模糊,缺乏史实

33、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缺乏说服力,表述混乱,缺少认识提升。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2分)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4分,每方面2分)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

34、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分,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

35、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4分,任答四点即可得4分)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2分,言之有理即可)51(15分)(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人口增长,丁役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地主隐匿土地数量,国家赋税不稳定。(6分)(2)作用:简化了税收制度,提高了征税效率;以人丁为征收赋税依据的制度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削弱,适应并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征收赋税相对公平,政府税收大增,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