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885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论“孝”的核心内涵.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论“孝”的核心内涵任延东 赵志勇 白宝彦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字意蕴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核心要义。文字是人类文化初成、发展、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标识。象形文字彰显着中国文化、文明雄踞东方、岿然屹立世界之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智慧精华、民族思维意识和民族集体行为习惯。对“孝”字解形释义训诂疏理是深化、丰富“孝”文化研究内容、实现“孝”文化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关键词:解形;释义;训诂;“孝”文化一、“孝”的研究要守正创新乘势而上文以化成,天下文明。文化滋养文明,文明保育文化。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德国哲学家尼采一句“上帝死了”的断言重构了近代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化史

2、、文明史。当代英国科学家霍金四字“哲学已死”的猜想为各种文化、文明开设出何去何从的选题。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似乎预构出人类文化发展的走向、人类文明前行的动向。当今时代,世界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各国文化、文明交融汇错,各领风骚。中国传统“孝”文化研究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获得发展新生机,展现新活力。(一)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孝”的文化复兴历史证明,文化在人类不断实践与总结反思中成熟,在比较中发展,在发展中凸显价值。人文主义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价值与目标,是人类社会生存、延续、发展的基本法则。梁溯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断言:“历史上与中国若先若后之古代文

3、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立中国文化在其之绵长寿命中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1)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东方世界的实践,获得了成熟,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理智、文化意识和文明成果,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共享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继续深入研究、丰富“孝”文化研究成果,以此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

4、并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引大道、扩生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二)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孝”的研究振兴对“孝”的研究是中国传统“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成果丰硕。学至当代,已经在“孝”的文化起源与演变、“孝”的文化综合意义、“孝”道与“孝”行、“孝”的文化形態与价值比较、“孝”的历史反思、“孝”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等方面形成日趋完备的学术研究体系,日益引起世界普遍关注。“孝”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文中就指出:“讲到孝字,我们中国人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究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

5、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1)本立而道生。守正创新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精神与治学方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日烈,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儒学大师共同发声倡导从“小学”起步,从汉字造字、字形、字义、用字等方面研究入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新的路径,开创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局面。梁启超先生在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中,尤其强调坚持科学地研究传统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含有许多学问,要用新眼光去研究,做成一部新说文解字,可以当作民族思想变迁史或社会心理进化史,亦即中国传统文化史。(2)这依然是“孝”文化研究不断实现新突破要始终贯彻的为学之要、治

6、学之道。守正创新推进“孝”文化研究,就是要遵循“温故知新”的学术精神,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运用“说文解字”的学术方法为文字析形疏理申义,特别要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成果,尝试探索“孝”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与途径,拓展“孝”文化研究视野,丰富“孝”文化研究的内涵,增强传统“孝”文化的时代感,揭示和提升传统“孝”文化的科学性。二、“孝”研究的新视角(一)说文解字“孝”是生生不息训诂学是解字、通经、明理、正义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唐代孔颖达解释训诂时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辞,辩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3)近代学者黄

7、侃赋予训诂学创新活力。他指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是“顺”引申的意思。(4)黄侃先生提倡在解字释义的时候,要推求字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本意,根据字义的发展探寻它不同的引申义,以字法引发、引申经义,探寻传统文化萌发的初心,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实现经世致用。格物是即物穷理、正义良知。必须承认,汉字作为形、音、义的全息立体文化呈现,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汉字从造字之初时至今日被广泛运用,汉字凝聚着“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人文主义精神。汉字一字一乾坤,字字道生机。汉字在进化演变的历史中,有的汉字字形、字音、字

8、音相应发生变易,但汉字生生不息至简至易的文化初心大道一以贯之,始终不易,始终清晰明确。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书者,如也。”(5)说文解字序定义了六书造字、解字、用字的根本方法。其中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例如上下。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例如日月。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伪,例如武信。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化”字韵会中正义为:“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则为化。”(6)左传中有:“引伸触类,文字之形始立。六义

9、相生无穷。”的记载。说文解字对“字”解形释义:“字,乳也。从子在宀(房屋、家)下。”说文解字注依据训诂考据进一步解析:“字,乳也。人及鸟生子曰乳。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从子在宀下。会意。”广雅和唐代学者颜师古均训诂“字”的含义为生。汉字说“文”解“字”可以说就是挖掘、整理汉字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大义。说文解字解析孝字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7)许慎认为“孝”字由“老”字和“子”上下相连组成的一个会意字。现代学者更为生动形象描摹“孝”字如“子”用头承奉老者行走。这是古往今来关于“孝”字对成形立义影响最大的注解,也是现代社会普遍的共识。“孝”字字形是逐步发展成形成象定型的。

10、说文解字解析“孝”依据的是秦篆字形。辨析字形可以清楚发现,“孝”字中“老”字和“子”字形态上下两体分离,亲亲同向;状态上“老”和“子”上下联动。下面的“子”在从老善事的同时,上面的“老”同样恭行为人父母生养、哺养、教养后代的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孝道孝义孝行。西周姬鼎和颂壶上“孝”字形中“老”与“子”上下同体,如“子”从母体中诞生,仍有脐带相连相牵。西周姬鼎和颂壶上“孝”字早于秦篆字体成形,不仅只是刻录着母系社会生殖文化崇拜,更为重要的是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生命,繁育后代,道德教化,生生不息的人文主义伦理初心和终极至上的人文精神情怀。说文解字中“子承老也”中的“承”字解释为“奉”和“受”。

11、清代说文解字注解析“受”字字义是相付,具有托付的含义。在诗经小雅中引申出继的含义。诗经小雅“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句中“承”字被生动疏解出“新故相承,无彫落也”。这是人类生命“老”和“子”相承相续,世代相亲相孝,延绵久长的形象的写照。(二)大象无形“我”在“孝”中说文解字里“孝”字的结构布局一目了然,似乎没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出的“孝”字形、象、义、理的高度完整统一。“子”与“老”两字分离,“老”与“子”确实没有相连相续,两字中间代表龙德正中之位无形无象只有空白,完全是一个“无”字的形象义态,如中国传统绘画留白写意技法使得用字之人困惑费解,也更神思遐想。老子曰:大象无形,大道无名;明道

12、若昧;进道若退;有无相生,无中生有。(1)孔子修史创制的春秋笔法以微言行大义,(2)笔则笔,削则削。(3)微言大义,微是隐微的意思。索引探微也许可以从说文解字“老”与“子”上下中间的“无”形“无”象中有所发现与领悟,落笔写形绘象填充坐实,挖掘出“孝”的多层次的文化内涵。董仲舒春秋繁露说父子之位取自阴阳之道,父为阳,子为阴。父子关系也可以解说成父为天,子为地;父为上,子为下;父为春,子为秋。(4)易经否卦认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说文解字中,尽管“老”字与“子字上下失离,从形象上就违背生人成人。”天道、地道和父子相生相承相续的人道孝道,但这绝不会是“孝”字成形成象的本意

13、与真相。“中”是传统文化不懈追求的文化状态和人文社会形态。说文解字解析“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和也。”(5)孔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6)尚书警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7)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8)孟子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遗余力地宣扬将“孝”文化由发自血缘宗族亲亲伦理关系发展为社会、国家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行孝代表性人文主张。同时,从语法上来看,这句话显然也是一句省略主语孟子“吾

14、”即“我”的句子。孟子位居老者与幼儿中间躬行仁义,向上敬养老者,向下教养幼儿,形象地诠释了孝子处于老和子中间位置,老、中、子相承相续合成为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说文解字里的“孝”中位是“有”不是“无”,上、中、下,天道、地道、人道,上下交通,东西南北四方融通。孝子不忘初心始终居中,行孝永远在路上。“中”者,忠也。无形无象无名无私的“中”者是传承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中梁砥柱,是最忠诚的圣贤君子、孝子贤孙、优秀儿女。说文解字中“孝”里有我,老子居中,由此实现了有我与无我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孝”文化在解析人字上赋予“孝”人文情怀、仁义精神,对人字的也解析甚为具体

15、详备,往往人字与仁字互训解释义。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1)易乾卦中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2)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3)孟子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认为“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中国传统孝文化始终体现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责任担当意识和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庄子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孔子特别强调:“子绝四:无意、无必、无固、无我。

16、”中国传统“孝”文化荟萃着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的人文情怀。正如孔子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三、尊重科学复兴“孝”文化世界各类文化都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等哲学问题进行深入冷静持续思考并各自作出回答。人类发展不断打破迷信神话、打碎精神枷锁,开启智慧,实现人文主义精神回归或再出发。中国传统“孝”文化历史悠久,沉淀丰厚,对各类文化选择与重构、人类文明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国传统文化贵生养生,被认为是心智成熟、早熟的文化。中国传统“孝

17、”文化贯通历史,直面现实,引领未来。传统“孝”文化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向生而生。向生而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根本区别。向生而生充分揭示生命的本质与价值,是人类共用的初心良知。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天使,也是魔鬼。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生命科学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对人类文化、文明提出挑战,甚至带来隐患危机。宇宙天地人为本,人生为真。中国传统“孝”文化是生人爱人的仁学,依循自然规律,遵从人性道德,真正具有普世普惠的人文价值。深入研究传承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义在中国,利在世界。中国传统“孝”文化不是宗教,而是科学,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的自信。文化需要历史检验,更需要科学的实证。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进步,某些文化都要有被疑问、责问或者被证伪去真。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是中国传统“孝”文化复兴的助手、推手。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科学的理念与手段,挖掘中国“孝”文化科学机理和科学价值,提升科学性促进实用性普及性。比如对中国“孝”文化中生命延续永生的认识的研究,可有效结合生命科学、基因遗传科学等成果,从生命形成、生长全部过程验证人类遗传基因 DNA 在生命延续过程衍生,生命物质永在,推证生命永生。这应该成为中国传统“孝”文化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将是中国传统“孝”文化对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做出又一新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国传统“孝”文化走向世界,更好造福人类的紧迫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