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素材pdf.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789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素材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素材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素材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素材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素材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以宋明理学一课为例素材pdf.pdf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改革研究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高中历史必修 3宋明理学一课为例*郭井生(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历史教研室,北京100191)摘要:新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均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树立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精神。众所周知,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沦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近些年来,史学研究已经返璞归真,求真与求实成为学者普遍认同的治学态度。中学历史教学,或囿于传统史观的影响,或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产生对教材“贴标签”式的解读,对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过不利影响。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在多元史观视野下,以全球、文明、现代化等新史观去解读教材,

2、依托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中学历史教学,才能胜任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关键词:多元史观;传统史观;前沿学术研究成果;“陆王心学”解读中图分类号:G623 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 8332(2014)02 0111 06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3 第一单元第 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在讲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时,历史纵横中所引材料如下: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时,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

3、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1但王阳明的思想果真如教材中所叙述的吗?传习录中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时 明 白 起 来,便 知 此 花 不 在 你 的 心外。”2107 108这里颇可玩 味 的 两 个 词 是“寂”和“明 白”,“寂”不是无和不存在的意思,而“明白”也不是创生、产生的意思。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作为权威性很高的人教版教材均会在历史的解读上出现问题,遑论其他一线历史教师了。一、传统史

4、观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一)两种典型的传统史观一种典型的传统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这种史观最核心的要点是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即在阶级消灭之前,整个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认为被剥削阶级唯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争取自身的解放。这种观念在特殊的时代对中国的历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一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接受了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是毛泽东在 20 世纪 20 年代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构成和不同阶级利益的诉求进行了细致分析,决定了革命的对象、依靠的力量

5、和同盟军等策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影响。但是这一观念后来被神化了,把这一观念用于观察整个中国历史,整个中国历史就成了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划分及阶级斗争成为分析历史的唯一依据,历史的本真状态被掩盖了。另一种是革命史观,这一史观的典型特征是把人类历史看做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比如新课改之前中学历史课本,每个阶段都要强调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最终以重笔描绘2014 年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第二期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Apr 2014*收稿日期:2014 01 15DOI:10 13698/j c

6、nki cn36 1037/c 2014 02 026作者简介:郭井生(1979 ),男,江西遂川人,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历史教研室教研员。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 cnki net/kcms/detail/36 1037 C 20140404 1431 002 html人民起义之类事件的意义告一段落。革命成为一个褒义词是法国大革命后的事情,以革命的名义去发动群众争取自身的利益和解放,对中国人民推翻专制统治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完全按照这样一种史观去看待整个中国历史也有严重弊端,著名历史学者袁伟时认为:“由于革命史观的核心内容是制造革命对象,神化革命力量,所以经常会遗忘革命变革的根本

7、目的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牢固的制度保障。”3也可以说这两种史观是一个铜板的两面,神化阶级斗争必然就会神化革命观,因为阶级斗争虽在西方也有通过议会斗争和平过渡的改良形式,但在中国却往往成为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而对于阶级斗争之后该将如何,对于革命成功后该将如何的问题则缺乏思想的启蒙与思考,造成了不断的划分阶级成分及不断革命的浪潮,最后革命者也纷纷沦为“被革命者”,上演了惨烈的人间悲剧。(二)传统史观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不利影响最典型的不利影响就是造就了教师的思维惰性,大多数中年以上的教师在曾经的中学、大学阶段接受的更多的是一种传统史观教学,五种社会形态论

8、根深蒂固,造成他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时,习惯于之前的话语体系,什么时候进入到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如何进入封建社会,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是腐朽没落阶段,这样的历史教学是一种教条式的,学生学习这些东西好像与他的社会生活断裂,远远达不到启发他们创新、质疑的精神,相反,却造就了学生的偏执,如依然认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谨防和平演变,狭隘的民族情绪,而一旦现实社会中与外国有一些摩擦,这种情绪就会马上爆发出来,近些年的反法、抵日可说是此起彼伏,国人的心态似乎还停留在 20 甚至 19 世纪,远远未能达到理性、开放国民的心态,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长期文科教学的失责,而历史学科所担尤重。这样的一种传统的史观导致我

9、们对历史的解读往往是以论带史,先有了结论,然后一切围绕结论展开,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精神是不够的。举一个例子,人教社选修 2 思想册在讲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资料回放中所引材料如下: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4教师们在讲述这一问题时,传统做法往往寻找一切证据来证明这个约法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但同时又指出它的资产阶级性质。但如果我们从政治文明史观的角度去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情况又会如何?临时约法本身漏洞百出,不能规范各方的行动,国会胡作非为的时候,行政根本无能为力。而行政权之间,总统府和

10、国务院还有“府院之争”,也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临时约法本身规定就非常含糊。5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分析出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制约关系,即议会可对内阁投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但同时,内阁如果认为自己对,可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重新选举的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实质上是将选择权交给全体选民,体现了分权制约与民主的精神。但对于临时约法,为什么不能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研究呢?由于内阁对国会无权行使解散权,国会便可以胡作非为,直至后来的曹锟贿选,同时由于单方面不信任袁世凯,临时约法将原先实行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而又对总统与内阁之间的关系未做明确界定,导致后来的“府院之争”,民国原本搭上了一个民主和三权分立的平

11、台,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力,导致民国政局混乱。过于偏重传统史观的中学历史教学容易养成学生的偏执性格,缺乏对历史的宽容态度。比如,除了革命以外,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推动历史的进步,换句话说,阶级调和、妥协、改良可不可以推动历史进步,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除了肯定革命对英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影响外,也应该看到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之间的妥协正是“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出台的前提,更不用说之后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一次次资产阶级与国王的博弈中不断推进的。二、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一)改革开放后的新史观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全球化与合作共存成时代的最强音,新的时代呼吁新的教育改革,因此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12、,国家便逐步酝酿基础教育改革。1987 年,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文版出版,原著中 a universal view of history 一词被译为“全球历史观”,是为“全球史观”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6这一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211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

13、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7这一史观代表性的著作是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8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14、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9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而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因此这一史观比较适合解读近代以来即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过程的世界历史。持这一史观的代表作有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许纪霖的中国现代化史。(二)新史观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新课程改革。很多人认为新

15、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这是片面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不同在于教材的更新,而教材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悦纳多元史观,二是教学内容的增删。以高中历史新教材为例,在编写体例上,采用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文明史观,即分别论述整个人类在三种文明中的不断演进。另外里面又体现了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渗透着资本主义产生对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渗透着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现代化这一课题时国内的艰难转型。这样就使得人们对历史的观感更加的全面,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视野和教师的研究视野。其次,各种新史观的传入,使中国人对历史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历史认知日益多元和理性。史观并

16、不是那神秘和不可理解,实质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一种看法和角度,简单来说就是“换个角度看历史”。这样就使得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变得多元,在多元的辩论下历史的本真状态显现出来,一是有利于形成真实的认识,同时也能形成更理性的认识。三、依托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中学历史教学(一)借鉴学术前沿研究成果服务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原天津历史教学编审任世江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带来学术繁荣,学术界不仅纠正了许多被歪曲、误读的历史,而且打破了僵化、教条的理论束缚,开拓了许多被封存、禁锢的领域,恢复了历史的真实,改变了许多传统结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课本却不敢取学术之公论,仍保持旧说。而考试等各种制度的

17、约束,也使中学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超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即使自己常教的内容,研究方面有何变化也不闻不问。史学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时地反映到历史教育中,那些失真的历史和偏颇的结论,仍作为知识继续向青少年灌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同时,我们都想改变这种状况!”10忽视史学研究成果,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难以胜任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具体表现一是价值判断混乱,对谁是谁非往往囿于传统得出错误结论;二是对很多新课程下的新内容讲不了,或者就简单的教条训斥和贴标签,如把宋明理学中朱熹的理学称为客观唯心主义,把王阳明的心学说成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且简单地将他们批判为“封建政权”的附

18、属物,为巩固政权服务。(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途径著名历史学者李晓风认为,对很多史学新问题,不用自己去研究,把别人研究的结果,看到了,明白了,能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取舍,进行必要的思考就行了。中学老师应该能够有成为二手历史学家的雄心大志。11中学历史教师要胜任从初一到高三的历史教学,古今中外都得要知晓,加上中学历史教师普遍课时任务重,因此要求他们把每一个教学问题自己进行研究是不切实际的。311第 2 期郭井生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四大著名刊物,亦是追随学术研究、探讨教材教法的好途径。这四大刊物分别是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19、,有的偏重史学研究动态,有的偏重教法教研,总之是各有各的特点,对一线教师颇有帮助;随着网络的风行,目前查找资料已经不件难事,要善于利用网络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四、人教版宋明理学一课的解读本课是新课程下新增的一课,难度颇大,若不阅读大量著作,要将之讲清楚是很难。其中最难的就是对程朱“理”的理解和陆王“心”的理解。先从史观上的比较来说。(一)传统史观对宋明理学的解读新课改之前的中国古代史对宋朝理学有简短叙述,摘抄如下:宋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

20、建等级制度辩护。12对于二程的理学和陆王心学均未涉及,但查阅笔者大学时代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摘抄一些叙述如下:朱熹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是孔子以后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人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当然这个伦理体系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又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陆九 渊 是 一 个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哲 学家。13针对王阳明的心学的出现,教材中这样叙述:明中叶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在哲学思想上变换新的形式,用以维护明王朝的反动统治。王 守 仁 主 观 唯 心 论 的 心 学 便 应 运 而生。14212通过这些叙述不难

21、看出两点,一是阶级斗争史观很强,均把他们的思想看成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他们是甘心做统治附庸来从思想上压制人民的。二是贴标签,即把程朱的理看成是客观唯心主义,把陆王的心看成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叙述王阳明心学内容时,笔者的大学教材是这样说的: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即人心想到什么,什么就是物;人的意念指到那里,那里便产生物。14213如果真如教材所叙述那样的话,那么本篇论文先前的引子就没有问题了,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证明这样对心学解读实在与阳明的本来心学相差万里。(二)新课程改革后对宋明理学的解读新课程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

22、三第 4 课宋明理学对理学的产生原因用的标题是“儒学的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无法说服人心,另外就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的传播对儒学形成挑战,两方面致使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因此儒学必须构筑一套完整的思辨哲学体系,方能深服人心,从这样的角度论述宋明理学的产生是本原的。另外对王阳明心学的产生的背景是这样叙述的: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1472 1529)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儒学。这种思潮的结晶是“阳明心学”。1517另外对于宋明理学的评价,教材是这样叙述的:

23、宋胆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1517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已经淡化阶级斗争史观,不再提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也不再贴标签式地将之称为主客观唯心主义,而是更多地采用思想文明史观来逻辑地分析理学的形成。对理学的评价也不再片面地将之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用以成圣的途径,是人性尊严的彰显。这样的评价是比较全面的,宋明理学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和正确。与程朱理学预设太极进而探究宇宙的生

24、成哲学不同,王阳明对这些思辨构造理论不感兴趣。他对411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存在的考察总是与主体的意识联系在一起,按照他的理解,人所面对的世界,与人自身的存在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就理而言,如果离开心去求理,就意味着析心与理为二,在阳明看来这是不对的。那么对物而言,亦是如此,这里的心外无物,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构建的意义世界,举个例子,你看天地,知道这是天,这是地,为什么,因为你的心里有天地的模样,如果心里没有天地的模样,怎知这是天这是地呢?这也许就是一种混沌状态。是人的意识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使这个世界明晰起来。因此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 瓦 石 无 人 的 良

25、 知,不 可 以 为 草 木 瓦 石矣。”2107这里强调的,当然并不是外部对象作为本然的存在依赖于人,它的实际意蕴是:草木、瓦石、天地的意义总是相对于人而言。作为本然的存在,天地、草木固然自在,但却没有进入意义世界(只是一种原始的混沌),天地作为“天地”,草木作为“草木”,其意义惟有对人才敞开。就此而言,没有人的心或良知,便没有意义关系中的草木、瓦石、天地。不难看到,心或良知作为本体,构成了意义世界所以可能的根据。在谈到良知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时,王阳明认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2104这里的生天生地,并不是一种宇宙论上的生成关系,而是心体

26、与对象之间的意义关系。在心体之外,天地固然依旧存在,但这是一种本然的、未分化的“在”;天地之分,或天地呈现为如此这般的存在,离不开心体(良知)的灵明知觉,所谓“皆从此出”,便是指“天”“地”之意义源于心体(由心体赋予)。进入意义世界的天地等物,与心体(良知)难以截然分离(在心体之外,天地不再呈现为意义世界中的“天地”)。就此言,无心外之物。心不赋予它外界意义,你怎么知道外界是什么呢?有点类似康德的人为世界立法,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经验中的世界,关于世界本来的样子,康德称之为“物自体”,人是无法认识的。当时人不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颇有质疑。传习录中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

27、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寂”不是无);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明白”是显现而不是 创 生)起 来,便 知 此 花 不 在 你 的 心外。”2107 108质疑者在此处所问的问题与王阳明所想的问题不在同一个问题域,质疑者的问题是作为本然的自在之物,花的自开自落与人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这当然是没有关系,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没发生关系时是同归于寂的,但当你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为什么能够明白过来?因为你的心中早已有了花的各种理、颜色、样式等,外界花触发了你内心关于花的理,所以明白过来,也知道并证

28、明了花不在你的心外,因为看到花就知道它是花,是内心早已有了花的概念。因此说心外无物,此处的物是主体赋予外部世界以意义的世界。因此,不管王阳明讲物还是讲理,均是关联着心,心是本体,由心来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这是理解阳明心学的关键所在。至于他的目的,是要求人们肯定自己的有良知,通过人人致良知来达到至圣,所以他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他的这种通过正人心来整顿社会秩序颇有成效,在王阳明治理过的地方均效果卓然。而王阳明对心体的认识是源于“龙场悟道”,这是遭到政治迫害时的突然顿悟,怎么可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呢?对于理学和心学的评价,高全喜教授评述如下:朱熹的理学之“心”只是一个空心,他强调的是虚心以致敬,致

29、敬在认知,由此呈现出一种儒者虔敬为学的风范。陆九渊则相反,他的心学之“心”乃是真正的沛然待发的实心,他强调的是明心见性、收拾精神,由此弘扬出一种儒者昂然前行、义无反顾的雄姿。两种学问,两种风仪,恰好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两极。16学者的评价是基于学术的基础之上,得来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概括得让人耳目一新,而不是那种贴标签、独断论式的说教。五、余语如何应对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对一线教师的挑战,如何悦纳多元史观,从多种角度看历史,如何将中学历史课讲得绘声绘色,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加强内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学术大家的著作,读历史人物的原著来体会教材的内涵,用任世江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教法是第二位的,内容

30、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真实,那么历史课就根本谈不上启迪智慧。17只要用心去发现,教材的511第 2 期郭井生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每一个专题下面都有着丰富的书籍供阅读,行走在书籍的海洋里,既能感悟作者的心灵,同时又能将课堂解读得有声有色。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组 高中历史必修 3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2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袁伟时 辛亥革命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陷阱J 炎黄春秋,2012,(2):504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组 高中历史选修 2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55袁伟时 昨天的中国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1、,2012:2146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 杨豫,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427钱乘旦 关于开展“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 史学理论研究,2005,(3):78百度百科“文明史观”词条EB/OL http:/baike baiducom/link url9龙鸿 用现代化史观指导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J 中国教研交流,2010,(5)10 历史教学编辑部 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3311李晓风 李晓风教学思考与实践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1112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2、2013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 中国古代史(中册)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411 41614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 中国古代史(下册)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5曹大为,赵世瑜 文化发展的历程M 长沙:岳麓书社,200416高全喜 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4017任世江 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236责任编辑:吴旻Serving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form DiversifiedHistorical PerspectivesTaking Stud

33、y of Neo-confucianism from Module 3 of Senior History Textbook as an ExampleGUO Jingsheng(History room of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esearch in Basic Education of Beijing esearch Institute ofEducation Science,Beijing 100191,China)Abstract:The new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 in the curriculu

34、m objectives emphasizes the basic training methods andlearning habi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being good at questioning students,establishing advocate science,truth,truth-seeking and in-novation spirit But as everyone knows,during a long time history became the political appendage In recent years,his

35、tory researchhave recovered ones original simplicity Scholars generally agree truth-seeking attitude But our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materialism,o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quality,meets the eye everywhere the interpretationof teaching label ty

36、pe,giving a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eeking the truth Theauthor thinks tha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the teacher must accept multiple history with the new conception of history,civilization,modern world to reading materials On the other hand,

37、cutting-edge academic research support to serve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Only in this way,we can be qualified for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Key words:diversifie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traditional history perspective;the frontier of academic research;interpretation ofLu-Wang Xin Xue611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