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2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8720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2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2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2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教新课标反思一:要重视学生的原始体验。去年的比赛中,这篇文章曾让我们大费周折,成日成夜地思索。文章选自古典白话小说,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有差异;而王熙凤这个人物,性格又极其复杂,不夸张地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王熙凤”,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出王熙凤语言的“言外之意”让我煞费苦心。这节课我试讲过多次,头两次一直让人哭笑不得,一节课绕来绕去,上到最后,学生也是说感觉王熙凤对人很热情,很会说话。很难再朝深里去想,全是正面的赞扬。后来,我们想尽了办法,又是在课前补充预习资料做好情感铺垫;又是在课上补充背景,了解故事前

2、因。总之,一定要让他们体会到王熙凤的“坏”,越深刻越好,一定要先定下这个调子,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学习课文。在这样的强烈攻势下,后几次终于有所改观,学生能读出王熙凤的“坏”了,课能上得有点“深度”,有滋有味了。听着蒋军晶老师的课,我就在想自己的处理,先不说方法是否拙劣,单是从“生本”这一角度,就有很致命的硬伤。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算什么呢?老师的独脚戏吗?今天晚上,在写这样一个体会的时候,我重新细读了几遍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点不相信这是自己上过的课,很严谨,看起来环环相扣,但细瞅每一个环节都得在上一个环节充分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得下去,哪里容你去生成?如果有,也只是靠些雕虫小技,做些表面的生成,这种设

3、计骨子里就是没考虑“生本”,惭愧!其实正是那些原始真实的感受,才有了王熙凤丰满的形象。在我先统一地定下情感基调之后,“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瘦了。“热情、大方、泼辣、美丽”等应该属于王熙凤的形象已经很难树立起来。因为,她是“坏人”这一抽象的概念就像镣铐索住学生的心灵,学生固执地拿着这一“令箭”,把每一句话都扣上这一牌子。他们的确没走弯路,可思维也的确不会再朝其他方面扩散开去,阅读中深度的思考和个性的体验都被尘封和拒绝。每一位学生读一篇文章,或多或少总有些感受,这些感受是基于个人的情感体验、认知水平、生活经历而产生的不同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他们的这种体验,所有的感悟都应该是在此基础上升发的,而不能任

4、意拔高学生的认识,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他们头上。反思二:田氏版“凤辣子”的可取之处。刚听完课,我真不觉得自己的课一无是处。的确,比较出真知。这么多天过去,再去回忆,我们的劳动也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整节课我们采用了“读活语言走进内心感悟性格”的主线组织教学,对教材的取舍上能抓住重点,几个情境的创设较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理解人物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如:在对“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的反复品读中,感受到了王熙凤的泼辣张扬;理解“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一句时,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在场的人,想一想听了王熙凤的话有什么感受。再直面王熙凤内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直接说出她的心里

5、话,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王熙凤语言背后的工于心计。反思三:以生为本要贯穿日常教学的始终,唯如此,才能养成从学生出发的“习惯”。今天学习古诗登飞来峰(近一年来,我一直面对的是一群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孩子)。读完诗,我说哪里不懂,一学生说“不畏浮云遮望眼”,一生解释:抬头看,不怕云遮住了眼睛。我很奇怪:你们觉得这首诗中,作者是在仰望还是俯视?结果他们异口同声:仰望!原因不外是云在天上之类。我说:好吧,读读最后一句。作者在哪呢?生答:在山上,山顶上。我说:再读,读全诗。有人告诉我:老师,是在山顶上,在找一座塔。噢?有人补充:很难找的塔。我明白了,“千寻塔”是够难寻的。怎么办?不

6、厌其烦吧只有。当他们在我的“旁征博引”下终于明白了千寻塔字面上有八千多尺,实际上像李白的“危楼高百尺”一样夸张塔的高时,也终于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是在俯视。更明白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明白了“身在最高层”不是指那知县的官职有多高,而是信念理想在闪耀,我们还一起背诵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节课学了一首古诗,还没检查他们会不会默写,有点高耗低效,但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我喜欢看他们恍然大悟后那种自嘲的笑,喜欢听那种拔节的声音,喜欢一个人自娱自乐的这种自由的课堂。我想这是最好的训练场,不是给别人看,真正地静下心跟学生交流。只有在这样的日常教学中养成了以生为本的习惯,才能在任何场合让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成自然。走吧,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行,我行故我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