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521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5页
第35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6页
第36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7页
第37页 / 共3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8页
第38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历史模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一篇专题讲义篇模块导航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时空定位线索归纳线索(一)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线索(二)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线索(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2、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后世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主干整合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2)春

3、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3)积极作用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4)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

4、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3)影响政治影响:宗法制与政权机构密切结合,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文化影响a婚姻礼仪: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b姓氏方面: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c信仰、观念: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3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1)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的等级秩序,

5、同时又以“乐”来维系“礼”的等级秩序。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与宗法制、分封制一起,构成西周的社会制度。其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2)影响积极作用:首先,尊崇人文的精神形成,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其次,崇德尚群的社会美德形成,崇德即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尚群即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再次,社会价值观秉承中和之道,不走极端;最后,整体思维形成,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等思想上。消极作用: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鄙俗。释疑重难准确理解“家国同构”(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

6、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2)评价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家国同构”的实质是“忠孝一体”。忠是政治关系上的等级,孝是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忠与孝都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

7、伦理基础,都属于礼的范畴,同时二者又都属于道德范畴。在古代社会,道德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它的视野包进了政治,即政治伦理化,国家变成了伦理单位。忠虽然作为一种政治关系,但它也是被包含在伦理关系中的,因此,“家国同构”关系的实质是忠孝关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将封建政权的“合理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这正是“家国同构”观念的意义所在,也是中国封建政权的特色之一。考向一分封制及其影响1(2019湖南省永州市三模)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

8、。这表明西周时期()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受命官员的权力;“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受命官员的义务。解析据材料“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可知,官员是周天子的受命官员,但也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体现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和义务的内容,C正确;材料中说的是册命仪式,没有体现血缘关系,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等级秩序,B错误;材料说的是官员的册命仪式,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最高执政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与材料无关。答案C2

9、(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二模)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B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C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用周文化改造鲁国的社会习俗有利于周文化的族群认同。解析依据材料中“变其俗,革其礼”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在传播思想

10、文化方面的作用,并非扩大统治区域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3(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名师点睛西周分封,把王族分封到各地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各地对周文化的认同。解析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

11、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不是分封制,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二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同构”4(2019湖南省株洲市二模)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

12、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名师点睛题干信息“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注重宗族血缘关系;“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注重宗族关系有利于稳固江山社稷。解析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抵御外族的问题,排除A;材料不单单在强调政权如何统治的问题,也强调了宗族内部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排除C;D项只看到了诸侯应履行的义务,过于片面,排除。答案B5(2019广东省珠海市二模)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

13、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A“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名师点睛题干“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家国同构”、“君权”和“父权”的关系。解析材料“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明做好“家君”才能做好“国父”,即“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6(2019安徽芜湖模拟)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

14、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A在西周以后渐趋消亡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C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名师点睛从周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明清时期,既讲“亲亲”,也讲“尊尊”既讲血缘(家),又讲国家秩序(国)“家国同构”。解析在宗法制影响下,周代的“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的谱牒之学,明清时期获得官方认可的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无不体现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项正确。答案B考向三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7(2019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

15、,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教民亲爱”“教民礼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乐”的重要性。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16、。答案A8(2019四川宜宾市二模)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的主要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名师点睛题干“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乐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立礼义,等贵贱”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与辨别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等贵贱”“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

17、,促进社会和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等贵贱”不符,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而不是构建平等社会,故D项错误。答案C9(2019湖南长沙模拟)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B古人对丧葬的轻视C丧葬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D丧葬制违反宗法制名师点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的丧葬不同宗法血缘亲疏和尊卑的不同丧葬制和宗法血缘相关。解析题干材料中天子、诸侯与卿大夫、士、庶人丧葬礼节的不同规定,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下亲疏、尊卑有别,故C项正确。答案C考法拓展教材的宽度10(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

18、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名师点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解析商汤

19、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干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答案A11(2019重庆二诊)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周穆王,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

20、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名师点睛题干“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周穆王”仁德治国的理念。题目暗含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立意高远。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祭公谋父的谏言强调“德政爱民”,执意用兵的周穆王并未达到目的,使“戎狄不朝”,这一结果反证了“德政”的价值,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下的君臣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谏议制度的起源,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周天子地位的动摇,故D项排除。答案C(1)从史实角度切入命题历史

21、概念:借助对分封制、宗法制内涵和外延的描述,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先秦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深远影响。历史现象:借助青铜器铭文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周代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实质体现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传承。(2)从素养角度切入命题史料实证:从文明的传承角度看,夏商周三代起到了从部落文化向奴隶制文明转变的纽带作用。史料是文明的载体,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承:一是物质的,包括文字、城址、遗迹等;二是精神的,包括传说、民族传统、政权结构、民族向心力、文化认同等。家国情怀: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地域上的扩展、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文明文字的

22、延续等都能体现家国情怀。 考点二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主干整合时期发展历程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

23、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加强)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释疑重难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6)以文化专制巩固

24、政治专制。(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2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主要方式(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

25、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考向一强化君主专制的举措1(2017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名师点睛本题考查

26、“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古代重视官修史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认识;尽管任用“史官负责修撰”,但是,“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历史修撰的政治色彩。解析题干中“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说明官修史书的成员规格之高,也就说明其政治性之强,故选C项。私人修订的史书,往往是秉笔直书,因此官修史书的真实性往往不如私家,记载的人物、事件等也往往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A项表述错误;对历史的评价,往往是个人有个人的立场和观念,很难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及解释,B、D项不正确。答案C2(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

27、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均为政务中枢,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

28、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答案C考向二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3(2019河北省衡水中学摸底)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

29、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由此反映出宋代()A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君权受到文官体制制约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尖锐名师点睛本题立意:在君主专制强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官僚体制的制约。李沆反对真宗的主张文官体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解析材料显示,根据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并最终因李沆的坚持而否定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的事,可以看出国家的文官体制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的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朝政混乱,宋朝君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李沆作为副宰相,并不行使监察权,李沆的行为也不是监察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答

30、案B4(2019安徽省合肥市高三适应性考试)明仁宗洪熙二年,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一制度()A反映了科举制度日益僵化B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群体C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D不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南六十,北四十”南北士人做官平衡,稳定士人群体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官群体。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科举考试名额逐渐被南方占据,为此明政府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南六十,北四十”,显然是为了笼络北方士人群体,B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能反映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也没有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故A和C错误;

31、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中无法体现,D错误。答案B考向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5(2019甘肃青海宁夏联考)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明代内阁制度的实质,结合材料信息“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即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排除无关选项。解析材料“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

32、内阁”反映了内阁借皇帝权威获得实际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B排除;内阁权力源于君主,并不是不受制约,故C排除;君权至上,并非受到内阁制约,故D排除。答案A6(2019福建省高三模拟)根据史料统计,明朝担任阁臣者变换极为频繁,如崇祯帝在位17年,阁臣竟近达50人。明朝甚至有阁臣在位不到两月者。明朝统治者这样做的出发点是()A避免阁臣弄权 B削弱宰相权力C完善明朝法制 D重塑皇帝权威名师点睛题干“明朝担任阁臣者变换极为频繁”防止阁臣弄权意在强化皇权。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频繁地更换阁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有利于防止阁臣专权,加强君主

33、专制,故答案为A项。B项,明代在废除丞相后才设立内阁,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频繁更换阁臣与完善法制无关,排除;D项,“重塑皇帝权威”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自皇帝制度实施以来皇权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削弱过,也就谈不上“重塑”,排除。答案A7(2019湖南省醴陵市第一次联考)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军机大臣张廷玉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军机处

34、官员的谨慎处事作风佐证了军机处仅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清朝没有宰相,排除C项。答案D考法要透过现象看本质8(2019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

35、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C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名师点睛比较西汉以前和东汉以后王宫朝向和皇帝座位摆设,透过位置关系的现象本质上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臣关系进一步强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由材料“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可知东汉以后,宗法族群观念的影响逐渐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涉及统治疆

36、域,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东汉以后,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提到宫殿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考点三古代中国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变主干整合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

37、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释疑重难1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及规律(1)趋

38、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规律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实行分级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组成层次或为郡县或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或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分割地方权力,使其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朝廷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

39、分立,长官各设正、副,彼此制约。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2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

40、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地方作用。考向一先秦时期对地方的管理1(2019甘肃省兰州市诊断考试)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周天子选派亲族、功臣到王畿之外的地区建立诸侯国。其作用体现在()A确保了宗法制的实施B削弱了官僚、贵族的势力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名师点睛题干“周天子选派亲族、功臣到王畿之外的地区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对地方的统治。解析由材料可知因为西周都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派亲族、功臣到王畿之外的地区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故A错误;分封诸侯国的

41、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统治,故B错误;西周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D错误。答案C2(2019山东淄博市一模)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A周王地位至高无上B宗法等级秩序森严C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D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名师点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勤王”“诸侯城周”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影响深远。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反映了当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观念得到认同,故D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地位动摇,故A

42、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宗法等级秩序森严,而是强调天下“共主”的观念得到认同,故B错误;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故C错误。答案D考向二汉代加强中央集权3(2019全国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是: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诸侯王购买远远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皮币”,削弱诸侯实力,解决王国问题,加强

43、中央集权。解析白鹿皮币定价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20万钱,因此,诸侯王需要耗费两年的租税才能买一张白鹿皮币。这一做法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因此C正确。A、B不符合题意,D选项“实现了”过于夸大了其作用。答案C4(2017全国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

44、扩大名师点睛以西汉政府直辖郡级政区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题干信息: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日益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朝廷解决边患条件愈来愈成熟。解析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5(2019广东省汕尾市二模)汉

45、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国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封国的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汉景帝不再设置诸侯王国的一系列官职汉武帝收管了诸侯王国的教育权元封时期封国盐铁官营(盐铁国家专卖)这一系列举措一步步削弱了封国的势力。解析根据材料,汉景帝和汉武帝从政治、文教和经济三个方面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因此选项C正确;材料中提及“诸侯的封国”,因此可知郡国并行的局面依旧存在,选

46、项A错误;材料中,景帝和武帝不仅从文教方面削弱地方权力,也从政治和经济上入手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选项B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而选项D与材料的主旨相矛盾。答案C考向三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6(2019安徽省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控制了地方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名师点睛题干核心信息:通判牵制知州;“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

47、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宋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控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故A项错误,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但并非控制地方财政支出,故B项错误,排除;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央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影响行政效率提高,故C项错误,排除。答案D7(2019广东省适应性考试)与汉朝的州牧、县令大不相同,宋朝州县长官叫“知州”、“知县”,全称“权知某军州(县)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县)”指民政。宋代“知州”、“知

48、县”的设立表明()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B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C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权知某军州(县)事”暂时主管皇帝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解析从题干中“知州”、“知县”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非对宰相权力的分割,选项A排除;宋代地方长官名称的变化不等于行政单位的变化,选项B排除;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C8(2019宁夏石嘴山市三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

49、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名师点睛比较分析数据:“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政府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A错误;题干反映了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

50、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错误。答案B考法立足“史料实证”考查唐代的藩镇9(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2018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

51、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通过对表格解读可知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答案D10(2019山东临沂第一中学模拟)“方镇相望于

52、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唐代藩镇制度的弊端。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去做即可。解析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宗法血缘关

53、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错误。答案D(1)高考命题常常会设置迷惑项来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内涵的区分。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抓住“变化”这一特征归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发展演变的史实,并能透过变化趋势揭示演变的本质,总体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近年各地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隋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具体表现的准确识记和理解。命题角度主要有:隋唐、北宋时期加强皇

54、权、削弱相权的具体措施及其后果;唐、宋、元以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影响等。考查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新情境、新材料、地图、图表、漫画等呈现。(3)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微观层面深化认识某一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特点及影响,也要从宏观层面概括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及其深远影响。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用人制度主干整合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释疑重难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统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

55、。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这些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利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利克里的权利开放。(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吸收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西方倍受“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制”、“政党分肥制”之苦的西方资产阶级和

56、其他阶层的眼里,公开考试、择优任官的中国科举制无疑是一剂良药。考向一先秦的选官用人制度1(2019陕西省宝鸡中学三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从平民中选拔”。这表明()A百家思想斗争激烈,法家脱颖而出B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社会逐渐转型C贵族政治完全衰落,官僚政治兴起D选官制度臻于完善,实现平民政治名师点睛用人的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从平民中选拔”从贵族政治(血缘政治、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社会转型。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的变化体现了传统社会秩序受到了极大

57、的冲击,面临解体,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社会逐渐转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尚贤”、“从平民中选拔”体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与法家无关;C选项中“完全衰落”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并未趋于完善,平民政治尚未实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2(2019甘肃省兰州市二诊)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一变化表明()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名师点睛比较先秦和秦以后爵

58、位的权力社会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官僚体制开始形成。解析依据材料中“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是贵族政治的体现;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说明当时已经不再是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因此上述的规定是为了适应秦朝以来统一新形势而做的调整,故答案为B项。A项,秦朝以后皇位的继承制度依然体现了宗法制,宗法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材料是爵位制度的变化,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的说法与材料中“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不符,排除;D项,材料只是在客观阐述爵位制度的变化规则,不能说明统治者之间矛盾的激化,排除。答案

59、B考向二汉代的选官用人制度3(2019山西太原模拟)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

60、关,故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D错误。故选C。答案C4(2018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名师点睛“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汉代人们对显贵地位的追求。解析本题考查东汉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意在考

61、查考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通过观察题中图片可知,树下两个人持弓仰射树上的雀和猴,而雀与“爵”谐音,猴与“侯”谐音,意思是他们两人都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依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显贵地位,故A项错误;由雀、猴与“爵”“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项排除。答案B考向三唐宋的科举考试制度5(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盟模拟)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

62、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明确“通榜”的做法,是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从中分析出“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解析根据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可知,“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主观性、随意性大大增强,考生为了能够中举,就必然会多方奔走,寻求名人推荐,这会使科举考试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故B项正确;“通榜”是唐代科举制中的一个程序,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发展程度,故A项错误;C项说

63、法过于绝对化,排除;“通榜”与君主专制的加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6(2019甘肃武威模拟)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南宋“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3”科举考试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解析“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3。”说明普通百姓通过科举考试,可以改变

64、自己的命运,故D项正确;A是郡县制的作用;科举制不是致力于下层民众,故B错误;C说法明显错误。答案D7(2019河南三门峡模拟)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门第等级依然森严 B士族退出历史舞台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人才选拔资格放宽名师点睛题干信息: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考试需要有人推荐;唐代:士子可以凭借证明身份的“牒”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利于人才选拔。解析从材料中汉唐两个朝代选拔人才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唐代对人才的选拔资格是比汉代要宽松的,这有利于

65、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违背;B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C选项说法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答案D考法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明清科举制8(2019重庆市主城模拟)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录取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名师点

66、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题干信息:不同地区的科举录取率不同;录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吻合科举考试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解析从题中表格来看,三卷录取实际上反映的是明朝南方、中部和北方的科举录取分配情况,录取比例三个地方明显不同,这反映的是背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科举制是否是八股取士,故排除A;经济重心在南宋已经完成了南移的任务,明朝时南方就已经是经济重心了,故排除B;分卷录取情况反映的是南方远远高于北方,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答案C9(2019江西南昌模拟)

67、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明代进士总数47.5%2.3%50.2%清代进士总数19.1%18.1%62.8%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名师点睛试题属于比较类选择题,题干信息:明清前三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前三代有功名者增加,无功名者减少家族积淀对个体成长的作用。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科举制考试录取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并不能说明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故B项错

68、误;材料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中进士的比例较大,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D项错误。故选C。答案C考法二“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性分析清代科举制的废除10(2019衡水中学模拟)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的废除砸了数十万举贡生员的饭碗,断绝了他们的仕途。为解决这一窘境,士绅阶层作为历史上地方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利用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A使得士人阶层失去参与政权的机遇B增强了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地方力量C使士人阶层开始涉足

69、地方政治建设D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名师点睛题干信息:科举制废除贡生仕途断绝士绅阶层借助新政同清廷分庭抗礼清政府凝聚力削弱。解析由于废除科举制,导致士绅阶层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从而削弱了清政府的凝聚力和统治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士人阶层还有其他的参与政权的机会,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科举制对清朝统治的危害,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1)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2)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3)这种统一的选

70、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4)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流动。“上升”流动,使得少数脱颖而出的下层士人得以参政,“下降”流动,则使得居官位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5)在宋代科举制下所造成的,是一个多达百万人的读书阶层,而通过考试录取的绝对人数则相对稳定,因此实际录取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经常性的竞争压力,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它一方面激励士人奋勇向上,同时也促进社会角色的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6)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或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

71、、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7)认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天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平、清正、廉洁的社会。 考点五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主干整合1演变时期中央地方秦汉秦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汉代御史府负责中央的监察秦在地方设监郡御史,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魏晋御史台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国性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唐在中央仍设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设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元御史台为宋元时的最高监察机关宋在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地区巡察;元在地方设行御史台明清明改御史

72、台为都察院,清朝沿袭;明在中央设厂卫特务机构和锦衣卫监视官民明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朝基本沿用明制2.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消极性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释疑重难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

73、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考向一汉代以来的刺史制度1(2019山西省太原市一模)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名师点睛比较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和西汉中期后刺史的职责,由“奉诏六条察州”“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

74、,刺史复以为不可”,说明刺史的职责出现了异化。解析由“西汉中期后”刺史可以对皇帝提出的“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复以为不可”,可知其除了监察外,有了对政务干预的权力,D项正确。因为题干信息不是监察事务、职能和体系的发展,A、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后续比较,不能说明“显著提高”,B项错误。答案D2(2020湖南衡阳市一中高三月考)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A战争体制的需求 B中央集权的加强C门阀势力的形成 D监察制度的异化名师点睛题干信息:魏晋时期,州刺史分为兼任军

75、职的刺史和不兼任军职的刺史;不领军职的刺史在南北朝被取消结合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的形势思考即可。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兼任军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便于应对边境战事,这是战争体制的需求,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地方刺史掌握行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与门阀势力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这是符合法律制度的现实的需要,并未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异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答案A考向二隋唐以来监察体制的逐步完善3(20

76、19衡水中学模拟)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唐代中后期御史言事要向长官汇报弹劾的事情,宋代取消此规定,台官言事不必向长官通告,且互相之间不通告监察官员独立行使职权。解析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

77、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A、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B4(2019山西省部分学校调研)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监察加强,皇权强化。解析由材料“独立的职能部门”和“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说明监察体制严密,这是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故选A;宰相是百官之长,位高权重,

78、排除B;材料没有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信息,排除D。答案A5(2019四川省百校高三模拟冲刺卷)明代御史所谓的“风闻言事”较之于前代有一定的限制,明时规定“御史纠劾百司,须要著明年月,指陈实迹”,以防传闻繁衍,公报私仇。这一变化()A削弱了监察部门职权 B促成了明朝吏治清明C杜绝了传闻断事弊病 D强化了行政机构职能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了解“风闻言事”,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解析相对于“前代”,明朝对监管官员“风闻言事”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这是对监察官员行为的规范,有利于行政机构官员积极履职,故答案为D项,A项排除。B、C项,促成了明

79、朝吏治清明、杜绝了传闻断事弊病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答案D考法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密折制度6(2019湖南郴州模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风闻奏事”“既快又保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群臣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

80、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答案A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 一、突破25分综合类试题的设问模型背景、原因类设问模型突破(一)模型概述1限定性设问

81、(1)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2)主观原因(人为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方针以及统治者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思考。(3)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等方面进行思考。2宽泛性设问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典例剖析【典例1】(2019山东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2、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奴隶制国家,还是封建制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介

83、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等国家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编自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1

8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审答模板第一步:明立意。(1)探析中国古代“家国同构”,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2)探究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分析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因素。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问题(1):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该问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括基本特点,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即可;一是回答特点的成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问题(2)

85、: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切入,然后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诸方面概括即可。注意相关词语:概括、分析、指出等提示词语。第三步:阅读材料,迁移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以得出家国同构;乡村自治的特点;从“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得出强化父权、皇权专制的特点;从“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可以得出重视伦理教化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及与

86、农村关系密切的宗法观念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第(2)问:从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瞭望世界的窗口”、甲午战后“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可以得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从材料中的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主张,可以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再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答案(1)特点: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原因: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

87、断加深;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

88、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二、突破12分探究题答题模板突破提取信息类试题模板(一)方法指导获取材料有效信息需找的三个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典例剖析【典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

89、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审答模板第一步:仔细对比,发现问题题干提供了两幅地图,看似简单,实则内容丰富,这里不仅可以停留在地图的表面来获取信息,更可以通过地图的表面信息挖掘其所反映的隐性信息,这是发现问题进行说明的关键。对比,即找不同或相同,题干要求找“变迁”,即不同所在,所以第一步是对比发现“不同”,找到问题所在。问题一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的行政区划明显增多问题二与汉代相比,唐代地图上出现了吐蕃、南诏和流求问题三通过两幅地图对比发现,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问题四通过对比行政区划,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问题五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面积变化不大

90、第二步:联系所学,论证问题问题一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问题二汉至唐的边疆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经济发展,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加强问题三汉朝时,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唐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四江南、河南、山南、陇右等说明唐朝地方“道”的设置注重山川形势问题五汉唐间,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第三步:依据要求,分点作答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属于图表型开放式题目。图1是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图,图2是唐代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提取历史变迁信息时可以以行政区划的地域分布和区划名称的变化来分析其历史信息,然后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

91、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隋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汉朝政治的特点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92、(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专题强化训练(一)一、选择题1(2019四川省达州市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93、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与商朝相比,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臣服关系更加明确,所以周朝的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故A项排除。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排除。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排除。答案C2(2019河南省安阳市二模)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

94、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解析周文王与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答案A3(2019山东省德州市二模)春秋中期,楚国灭掉其北邻若干小国后设县统治,由贵族担任县尹、县公,国君可随时对

95、其任免调遣。晋、秦等国也相继推行县制。这表明当时()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基本确立C法家思想受到推崇 D三国率先实现君主集权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楚国灭掉其北邻若干小国后设县统治”“晋、秦等国也相继推行县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设置县的方式管理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说明这时期开始改变原来的地方制度分封制,因此这时期表明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故A选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材料内容所强调的时期还没有正式推行郡县制,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无法得出法家思想受到推崇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率先实现君主集权的是秦国,故D选项错误。答案A4(2019河北省石家庄市

96、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并土地为主要目标,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这一变化反映出()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宗法制淡出历史舞台D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解析战国时期,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说明战国君主更青睐官僚政治,这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并且宗法制度没有淡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学是当时的显学,故D项错误。答案B5(2019

97、广东省茂名市二模)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f)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据表可知,秦朝()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解析从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事各有序”“防隔内外,禁止淫泆”中可以看出,秦朝比较注重社会行为

98、规范的建设,故B项正确;A项是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齐楚旧地的措施,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权,故D项排除。答案B6(2019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三模)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解析材料“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了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99、故C正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不能说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故A错误;秦汉以后宗法制影响并未消除,而是影响深远,故B错误;隋唐时期才出现科举制,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答案C7(2019广东省肇庆市第三次统一检测)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解析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主要由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根据材料“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

100、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有关,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唐初以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得出宗法制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选项错误;宗族认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材料体现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编修族谱是与“追溯各家祖宗荣耀”“记录当世族人荣耀”有关,没有强调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选项错误。答案B8(2019广东省二模)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

101、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解析依据材料“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使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宗室成员也有机会凭借自身的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赢得了士大夫的认可,并逐渐融入士大夫群体,体现了宋朝理性施政的精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允许和鼓励宗室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士

102、大夫群体,与科举程序的公正性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涉及的是宗室子弟,与平民无关;D选项错误,这些措施不能防范宗室结交士大夫。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答案A9(2019河北省唐山市一模)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 D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依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立厂卫机构对人民实行特务统治,厂卫参与司法,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正常法制秩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这反映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

103、明代传统司法体系仍然存在,并未崩溃;C选项错误,厂卫的设置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D选项错误,厂卫的设置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厂卫机构的设置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答案A10(2019广东省百校联考)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

104、大学士的品秩较低,这是因为明代内阁虽然不是法定的机构,但是其是皇帝决策的辅佐人员,其可能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故明代把内阁大学士的品秩压得较低,而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成为一个单纯的办事机构,已不能威胁皇权,故清代提高了内阁大学士的品秩,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折射出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所以不会出现位高权重的情况,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清代前期是以文治国,C错误;内阁大学士的变化并不能表明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1(2019江苏徐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古取士无如本朝路狭,唯有进士、明经二科。虽近设制举,亦又

105、取人不多。是三者,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天下之士,有大才大行而赋性不能为文辞就举试者,率皆遗之。向时天下无事,则此等人或在场屋,或在农亩,或为商贾,或为僧道,屈伏不能有所为,但怨望思乱而已。今昊(西夏王元昊)贼寇边,西陲用武,覆军杀将,中外震恐,兵寡粮匮,调发无所。当是之时,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或更有盗贼屯聚,则为之倡首,掠劫州县,自图富贵之时也。其间忠义者,尚思因时驻屯而愿为朝廷之用者。然朝廷至今未悟,不加搜访。臣恐为他人所得,则中国处处皆为敌国也。北宋富弼上仁宗乞诏陕西等路奏举才武材料二统治者首先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序方面的不公。实行锁院制、

106、糊名制、誊录制、殿试、覆试等,尽力减少在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平。对于考试过程中官员舞弊现象,予以严惩,以此减少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其次是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抗争及政府对策(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取士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2)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采取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本朝路狭,唯有进士、明经二科。虽近设制举,亦又取人不多。是三者,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录取人数少、开科少、录取标准单一、人才流失等方面概括北宋科

107、举取士存在的问题。再据材料一“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或更有盗贼屯聚,则为之倡首臣恐为他人所得,则中国处处皆为敌国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落第士子参与造反、社会动荡、落第士子流向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政权等方面回答其危害。(2)本题据材料二“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序方面的不公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平以此减少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完善科举制度、保证考试公正公平、严惩舞弊官员、增加科举录取名额等方面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采取的措施。(3)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提高官员素养、行政效率提高、加强中央集权、形成

108、社会重学风气、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等方面概括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答案(1)问题:录取人数少;开科少;录取标准单一;人才流失。危害:落第士子参与造反,引起社会动荡;落第士子流向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政权。(2)措施:完善科举制度,保证考试公正公平;严惩舞弊官员;增加科举录取名额。(3)作用:提高官员素养;行政效率提高;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12(2019广东茂名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

109、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110、。材料二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申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

111、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据材料“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

112、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2)第一问,据材料“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从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和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等方面加以回答。答案(1)特征:产生较早,存在时间长;体系严密坚固;具有传承性;君主大权独揽,皇权独尊。原因:先秦政治文化制度的整合;家国同构的原则。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及对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服务皇权;小农经济需要强大君权的保护。(2)不同:君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存在制衡君主的外部力量;产生时间较晚,存在时间较短;教权控制意识形态,教权高于王权。影响:加剧了中世纪欧洲的纷争与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