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823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丰碑第二课时 鄂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册第29课丰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第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理解丰碑的含义。根据对军需处长表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军需处长的行为产生崇敬之情,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资源:多媒体音频、PPt、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展示出了三幅图片,让我们边看图边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你们从这首歌曲中听出了什么?(红军、雪山、不怕困难)看来大家都很认真的听了这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叫过雪山草地,歌唱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情境和事情。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事,那就是第29课丰碑。板书课题29丰碑(二)授新课1. 题目入手,深入课文通过预习

3、查字典,你理解到什么是“碑”?谁来说说?(指名答)碑,我们都能理解它是可以用来刻上字的,比如纪念碑、墓碑。那么,“丰碑”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答案。(快速浏览课文,指名答)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指名答)ppt出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谁是丰碑?板书:军需处长为什么这时候把一个人称为“丰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的长征途中去寻找答案。2. 突破重难点学习第1、2自然段在这样的冰天雪地的长征途中,我们的队伍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指名答)(恶劣的天气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为下文做铺垫;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

4、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具体说明了红军将要遇到的种种困难)ppt出示: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排比句)几个“可能”具体说明了红军将要遇到的种种困难。红军还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指名答)这些困难既有气候、环境方面的,也有我们的队伍可能会面临的残酷战斗。让我们来听一段朗读,一起再来感受一下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前进的艰难。(播放课文朗读音频)面对着这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军长不禁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精读课文,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就在这时,向前挺进的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

5、围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前面有人冻死了)当军长听到这个消息后,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3-1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军长神态变化的句子,并思考:军长每次的神态变化,都是因为什么而引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学313自然段,教师巡视)(根据提示汇报交流,相机指导)(1)当军长听到“前面有人冻死了”时,他的神情是ppt出示愣了一下你体会到什么?(事情发生突然、问题很严重;对战士很关心)(2)军长快步朝前走去,他眼前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一位战士?(指名读第7自然段) ppt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最深?有什么感受?(镇定、安详)他明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却还依然镇定、安详。当军长看

6、到那位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ppt出示: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发怒的豹子 你从这些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激动、气愤;恼怒要追究军需处长的失职)(3)此时此刻,军长他都说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军长,你能通过读来让大家感受到你的愤怒吗?(读读军长的语言,指名读)(4)当有人小声告诉军长被冻死的人正是军需处长时,军长有何表现呢?ppt出示:军长愣住了军礼 。(着重理解“愣住”、“久久、” “深深”、“缓缓”)你从这些神态和动作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是呀,此时军长的心情是多么复杂,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请你听老师读一读,我们再一起体会一下此时军长复杂

7、的心境吧!(范读)理解丰碑,升华情感,领会主旨。就在这时,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ppt出示在战士们眼前的不是冻僵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而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指名答,光亮而透明。)什么东西是晶莹的?(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中用“晶莹的丰碑”表示出什么呢?学生发言,相机板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那现在你能来说说丰碑指的是什么了吗

8、?(军需处长不朽的精神。)有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鼓舞,即使是在漫天的风雪中,我们的队伍也一定会取得胜利。在风雪中,传来了什么声音?(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ppt出示:风雪中,传来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风雪中,传来无数的脚步声。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好?好在哪?(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红军战士。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军需处长精神鼓舞。战士们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沉重,但是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所以脚步也更坚定了。)这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ppt出示这是什么句式?(反问句)换成肯定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ppt

9、出示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会属于谁呢?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ppt出示这是什么句式?ppt出示:设问句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团结舍己为人、不怕任何艰险、不畏牺牲的队伍)那么,这样的队伍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吗?(能)军长的疑问是谁给他作出了回答?(军需处长,战士们)让我们再来充满感情的齐读这两句话。ppt出示: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3.写作军需处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的队伍在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之下,继续向前挺进着。为了纪念军需处长,我们来为他立一个碑,你想在碑上写些什么?请你想一想,然后在作文纸上写一写,50字以内

10、。(思考,写作)(集体交流,展示学生习作)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对这位军需处长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这里我也写了几句话来纪念军需处长,和同学们一起分享。ppt出示:大雪纷飞意志坚,毫不利己感人间,丰碑晶莹精神铸,专门利人勇向前。(三)小结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长眠在了雪山之中,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四)作业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ppt出示2.完成为军需处长所写的碑文ppt出示板书设计:29 丰碑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在

11、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文章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动作、神态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描写,为深入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提供了切入点,并以此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生动感人。学生能够通过认真阅读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但是,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当时的情境,在理解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尽可能的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是本课的关键之一,带领学生回到长征的那个年

12、代设身处地的感受。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学生容易忽略对军长的描写而只是着眼于军需处长,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军长的相关描写,体会其表达的作用。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