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知识结构时空定位线索归纳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2、,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考点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主干整合1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
3、三熟制。(4)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2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a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c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评价a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b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十分脆弱。3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4.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1)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租佃关系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过程a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b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c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d
5、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特征a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b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c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d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影响a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
6、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b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5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和四方面影响(1)三个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四方面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
7、,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田赋和徭役的演变历程和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1)田赋和徭役的演变历程夏、商、西周:赋役制度起源与初步变化的历史阶段,人们基本上通过井田制,围绕孟子所说的“贡、助、彻”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讨论。春秋战国:
8、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秦至隋唐:随着经济与阶级关系、财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变,赋役结构不断产生重大变化。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役,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中国古代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由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税、役归并为田赋的转化。(2)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具体演变趋势如下:释疑
9、重难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第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第二、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第一、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10、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第二、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第三、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考向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模式1(2017全国卷)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通过对唐代后期该地区土地占有情况统计的分析,考查考生透过现象
11、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题干信息:土地规模“20130”和户数比例74.1%自耕农比例占绝对优势。学生出错主要是对土地的数量不够明确,误认为土地占有亩数为20130土地集中。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区自耕农经济的盛行,故A项正确;材料中300亩以上的户数是2,且自耕农比例较大,所以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项不正确;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中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C项不正确;通过户数及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不正确。答案A2(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
12、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答关键:把握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题干信息:时间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农夫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夫可以养活更多人口个体小农经济成为可能。解析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耕种土地可以养活五口人或九口人,这有利于个体家庭的稳定,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
13、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故C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二汉代农业经济的特点3(2016全国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答关键:理解古代中国个体经营和田庄经营的特点。题干信息:时间汉代;图片信息:农民集体耕作。联系课本知识:东汉田庄经济。解析个体农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图片中有多人进行集体劳作,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
14、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项错误;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先秦时期,C项与题干“汉代”不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汉代土地高度集中,出现了田庄式的生产方式,豪强地主将贫民和破产自耕农依附于土地之上,采用集体劳动的办法,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西汉前期经济恢复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
15、看本质的能力。解析根据“大者倾郡,不可胜数”可知多人发家致富,说明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前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答案C考向三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5(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
16、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解答关键是正确理解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及影响。题干信息:时间宋代;有田户占民户20%左右;剩余民户即租种土地的“客户”。问题是回答出现此现象的原因,结合宋朝的土地政策作答即可。解析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项正确;A项的说法与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
17、,土地兼并是经济发展繁荣的产物,而不是经济衰退的结果;C项是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与农业中的土地问题无关;D项说法过于绝对。答案B6(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自耕小农衰退 D土地兼并缓和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汉唐限制私有大土地宋代“不抑兼并”;结论:宋代土地政策土地占有不均自耕农减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变化。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这就造成官僚地主大肆兼并土地,自耕农日益减少。
18、故应选C。答案C考向四江南经济的发展及其特征7(2019吉林长春模拟)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据,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时,一定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解读题干中唐宋时期南北地区户数所占比例的变化经济格局的变动。解析由“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据”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
19、从户口的数量来看,虽然有变化,但不足以说明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通过唐宋南北户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南方的户口增加,而北方相对减少,这反映了南北经济格局有所变动,故C项正确;材料仅有户口数量,没有土地占有量的统计,故无法确定人地矛盾的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C8(2019全国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山东棉
20、花运至南方,再从南方运输棉布到北方南北方经济的特征。解析运河运输属于传统的水运,A项错误。古代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明朝并无调整(张居正改革只是丈量土地作为征税标准),B错。张居正改革有银本位制的确立,但这一变化与材料中的现象并无逻辑关系。当时江浙一带是经济重心所在,民营手工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北方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正确。答案D9(2019全国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
21、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个体经济的普遍化特征。解析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佃农经济很普遍,佃农是一种自己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小农生产形式。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只是使用权归佃户,A错。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佃农也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生产形式,C正确。佃农经济也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且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是否流入市场成为商品,D错。答案C考法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古代的农业经济10(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22、”,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名师点睛结合材料可知西周末期井田制出现瓦解春秋中期齐国和鲁国改革逐渐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新的土地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过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不是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表述,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
23、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9潍坊模拟)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名师点睛比较宋朝和明朝对地主和佃户的相关规定佃农地位有所上升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解析据材料“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可知,明代租佃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佃农对地主
24、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故C项正确。答案C视角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整个农业文明的历史影响。视角2宋代到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租佃关系的某些变化。视角3明清时期区域农业的发展及古代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观念、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 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干整合1主要手工业部门的概况时期冶铸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西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
25、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绸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2.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2)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宋元时期:两宋以后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
26、位。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释疑重难1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1)技术先进:历史悠久、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世界。(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社会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式。(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4)民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秦汉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
27、的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手工业的影响(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称誉。(2)唐朝时期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考向一古代手工业的类型1(2019江苏省高三4月份高考模拟)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些记载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 B手工业者取得合法地位C家庭手工业超过了官营 D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名师点睛材料“邯郸郭纵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用铁冶富”
28、,“鲁人富致巨万”战国时期民间商人势力大增。解析由材料中“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可知,战国晚期多地手工业者因冶铁致富,这说明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战国开始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取得合法地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C项,明朝中叶民间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答案D2(2019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
29、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名师点睛材料“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官府的能工巧匠保证了官府手工业的技术支持。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来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官府控制手工业者,从而保证了官府的手工业技术力量,故答案为B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尚未形成门阀贵族阶层,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反映对手工业的措施,不能说明巩固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排除D项。答案B考向二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3(2019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
30、三次诊断性考试)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名师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鼓励种植棉花棉纺织业发展丝织品价格出现下降。解析与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D正确;A项结果是国际市场狭小,与国内物价关系不大;B、C项“农耕繁荣”、“作物种植”与绢价下降没有直接因果
31、关系。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答案D4(2019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名师点睛材料“一人当三人”“一人可当四人”“两人可当八人”工具改进推动了棉纺织业的进步。解析由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增加,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私营和官营手工业规模,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纺织原料多样化,故
32、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具的改进,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无关,故D错误。答案C考向三古代陶瓷业的发展5(2019北京市海淀区期中考试)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A周王用联姻笼络各诸侯国B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D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名师点睛材料显示,虞阏父被任命为制造陶器的官员,其子被武王封为诸侯并把其女嫁给虞阏父之子掌管官营手工业的官员地位显赫。解析虞阏父先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即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因为功绩而其子受封,这是地位尊崇的体现,故C项正确。答案
33、C6(2019福建省厦门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名师点睛材料显示三道壕的砖瓦生产“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生产的专业化。解析依据材料“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两窑轮烧”说明当时辽阳三道壕出现
34、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烧窑活动,产品生产面向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农业生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商业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其经营形态为家庭手工作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答案A考法立足“时空素养”考查西汉盐铁业7(2019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下面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西汉政府通过设立盐铁官,组成了全国盐铁的煮冶和经营网络。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西汉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B盐铁产地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C盐铁官的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D西汉盐铁官营推动民营商业活跃名师点睛结合材料可知当时北方、四川成都地
35、区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这些地区盐铁业较为发达。解析由材料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可知,盐铁官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即经济重心地区,由此可知,盐铁官的主要分布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盐铁产地也有位于南方地区的,故错误;盐铁官营属于官营商业,这和民营商业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
36、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主干整合1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2)秦汉以来: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3)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5)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2市的变迁和城
37、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表现a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b南
38、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时: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两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4“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现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
39、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闭关锁国政策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
40、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片板下海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释疑重难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及特点(1)变化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
41、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2)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考向一区域和商业发展的关系1(2017全国卷)下图为春秋
42、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名师点睛题干中“范蠡、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曹鲁这一地区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对商贸有很大影响。解析由图看出陶、曹、鲁等地一是临近大江大河,二是彼此之间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这方便了彼此之间的商贸往来,故A项正确。在一般情况下,争霸战争会隔绝、阻止经济交往,B项属于常识性错误。交通条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它对地方经济不可能起决定性作用,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城市规模扩大可能是行政命令的结果
43、,不是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D项错误。答案A2(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撰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南宋时进士周去非在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该书问世之后,未曾刻成书,而“有多种抄本流传”。这一现象反映了()A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独具特色B时人的域外知识仍相当有限C南宋民间海上贸易日益松弛D朝廷对海外史地知识的轻视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南宋时进士周去非在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有多种抄本流传”南宋时期,中外之间的交往较多,海外贸易较为发达南宋经济的特点。解析岭外代答共记海外诸国40余,“有多种抄本流传”,
44、侧面反映了南宋东南地区海外贸易较其他地区尤为兴盛,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日益松弛”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太平寰宇记”和“岭外代答”均无法反映朝廷政策,排除D项。答案A考向二中国古代的货币及其作用3(2019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适应性训练)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肯定市场调节的作用 B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主张改革赋税制度 D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名师点睛“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是关键信息。解析依据
45、材料“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可知,管仲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不是肯定市场调节的作用,故A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对赋税制度的变革,故C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排除。答案B4(2019安徽省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名师点睛正确理解图中信息是做题的关键。唐宋政府收入中钱币与实物收入上升和下降,
46、恰恰反应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状况。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收入减少,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钱币收入增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信息,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D。答案C5(2019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会子是南宋发行的一种纸钞,据说宋孝宗在会子发行后的十年里都睡不好觉。他曾经回购了价值200万两白银的流通会子,并将它们烧掉。此外,他还命令缴纳税费时可以用纸钞,并通过限制纸钞流通期限来控制会子的兑换价值。这表明,
47、南宋政府()A维护金属货币的市场主导地位B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强化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D通过限制流通量来调整纸钞的市场价值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回购了价值200万两白银的流通会子,并将它们烧掉”“缴纳税费时可以用纸钞,并通过限制纸钞流通期限来控制会子的兑换价值”加强对纸币的监管。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在流通领域确保会子不贬值,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金属货币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如何,排除B项;宋朝时期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直接监管,排除C项。答案D考向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6.(2019安徽省芜湖市高三
48、模拟)汉文帝时期,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这些措施()A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 B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C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 D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惠商”“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惠商”政策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文帝的“惠商”政策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延续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根
49、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统治者还是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汉文帝时期商业的繁荣,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排除。答案B7(2019湖北浠水实验高中模拟)元朝斡脱(蒙古语“合伙”的音译)商人活跃。他们多为西域商人,资本来源于蒙古王公贵族,经营活动或放高利贷,或远距离贩卖货物。他们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权,可以使用官方的驿站交通,有官军护卫,可减免税收。据此推知,元朝()A西域商人垄断商业活动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政府实行商品专卖政策D民营商业运营环境的恶化名师点睛题干信息:元代商人王公贵族等干预商业活动民营商业运营受到影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斡脱商人在资本、经营等方面拥
50、有众多特权,这样就必然会造成民营商业的运营环境缺乏公平的环境,运营环境必然也就会恶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商品专卖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8(2019石嘴山模拟)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进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时间
51、明英宗时;流民大量存在;问项: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有何影响劳动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解析从“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政府并未实行海禁,材料也无证据显示政府试图实行海禁,故A错误。从“或进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可知,这些流民中有一部分成为了雇佣劳动力,这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故D正确。我国古代小农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故C项错误。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答案D考法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古代的商业9(2019全国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
52、,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商业活动进一步扩大,商业资本急剧膨胀。解析清朝商人资本较明朝大幅增加,说明经营规模扩大,C正确。A“根本性改变”说法错误。清朝仍厉行重农抑商政策,B错。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朝张居正改革以后,D错。答案C10(2019山西大学附中高三诊断考试)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
53、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名师点睛题干信息是松江棉布从明代在北方畅销到清代出现衰落,主要是因为“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江南市镇经济和全国市场的关系。解析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到河北“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D项正确;从材料中找不到商业网络的建立和
54、纺织业生产的分工以及专业化的依据,A、B项不符合题意;仅仅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能说明生产的地域分工“加强”,C项错误。答案D古“丝绸之路”与新“一带一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
55、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突破25分综合类试题的设问模型内容、措施类设问模型突破(二)模型概述1具体史实型此类型设问考查的是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的内容,如某一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某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等等。答题时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依据所学知识就能答出题目中历史事件的内容,或者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那么直接概括或按材料层次归纳即可。(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先按材料层次归纳,归纳不完整时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3)如果依据课本和材料仍不能确定该历史事物的内容时,需先依据材料或题干时间确定
56、该历史事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再由背景推理出其所涉及的内容、措施;在题干没有限定条件的情况下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2纵向专题型此类型设问考查某一阶段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或者该阶段具体历史事物的呈现形式。具体来说分以下几步解答:首先,依据材料和设问判定命题意图;其次,依据题干时间限定和所学知识划分阶段;最后,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典例剖析【典例1】(2018江苏卷)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5年前
57、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
58、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至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审答模板第一步:审设问。本题第(2)问考查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经济举措,属于具体史实型设问。第二步:解读材料。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
59、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三步:迁移知识。根据材料二中1938年的时间,结合1938年中国的抗战形势和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再结合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即可。第四步:组织答案。该问需注意细致作答,切忌丢落知识点。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
60、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1)工业布局得到一定改善。在大后方初步建立起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中国的工业布局得到一定的改善,也推动了大后方战时经济的发展,有利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2)客观上促进了西部的现代化进程。 战争致使大量人口西迁,对于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不乏科技人才,这就为西北工业的发展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加速了西北工业的现代化。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地区教育的发展。东部工业及人口的西迁带去的种种事物和思想冲击了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为当地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并广泛传播了科
61、技文化知识。(4)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活动的主旨是满足军事需要,为其政治目的服务。从整体规划上看,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活动难以从整体角度出发,导致开发后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合理发展。二、突破12分探究题答题模板突破自拟论题类试题模板(二)方法指导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其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典例剖析【典例2】(2019贵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
62、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前350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公元192年)公元前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年280年);西晋统一(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235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年336年)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年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公元
63、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白寿彝中国通史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审答模板第一步:提炼观点本题从中国和罗马在一定时期内各自发生的大事,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点,然后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第二步:解读材料材料显示:中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罗马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颁布了法律,加速了对外扩张的进程;在其后期,社会混乱,最终加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崩溃,最终各自进入割据时期。可以从不同
64、的角度进行比较,拟定论题。第三步:敲定思路可以从材料中提取片段概括论题,如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两国都制定了法律、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两国都完成了统一、公元4世纪都出现分裂等,也可以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概括论题,如两国历史发展都体现了曲折发展等。阐述时,要结合各自时代背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论证。本题的解答首先应当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证阐述,阐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法治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阐述:公元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变法在经济上是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政治上符合加强中
65、央集权的需要,顺应了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推动封建制度在秦国的建立,有利于社会转型。公元前451年,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是经济发展、保护私人财产的需要;政治上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上中、西方的史实说明了法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该时期经济、政治发展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也可从整体角度提取观点加以阐述,如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或任选取其他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成理即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
66、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专题强化训练(二)一、选择题1(2019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模拟试题)据史载,周代
67、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但西周中后期的一些青铜器铭文上却出现了反映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下列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关于周代的历史记载有误B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C青铜器的价值有待于考证D土地国有只存在于西周前期解析周代实行土地国有制,但在西周中后期确实存在贵族间土地买卖、转让等情形,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以土地买卖为标志的土地私有制,但却意味着传统“田里不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各级贵族、平民,这表明西周时期地权逐渐发生转移,B项正确。历史记载有其特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历史史实,A项错误;出土文物相对于文献记载更具有历史价值,C项错误;土地
68、国有制度只存在于西周前期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答案B2(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A错,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错,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C错,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D正确,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如保甲制),国家组织能力也加强了。答案D3(2019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适应性考试)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推知()出处记
69、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材料中出现了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及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的认可问题,排除A;B项“取代”一词有误,排除;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答案D4(2019广东省湛江市第二次模拟试题)据
70、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百顷、五千顷。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赐寺院,元顺帝在位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这种行为()A消除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D制约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赐寺院”可知,元朝大量剥夺自耕农耕地,抑制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元朝将大量的官田分给了贵族、驻军等,更加强了地方割据基础,故排除A选项;统治者收夺了大量自耕农的土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故排
71、除B选项;元朝将官田分给贵族、驻军等并没有收取任何财产,不会成为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故排除C选项。答案D5(2020福建泉州晋江市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C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D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由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增长迅速,北方人口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人口迁移,故选D项;表格反映的是南北方人口数目变化,无法得出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增长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表格内容无法得出藩镇割据和王朝更
72、替对人口数目的影响,排除B、C项。答案D6(2019广东省东莞市第二次调研考试)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解析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
73、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可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选项错误,中国家庭手工业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人力和时间的增加,其生产效率低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西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并未涉及科学技术因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7(2019广东省惠州市第二次调研试题)“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
74、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棉花在中国很多地区广泛种植,明朝时期棉布成为百姓普遍的衣料,所以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C项正确;材料中的“绵”和“棉”,同简化字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丝织业的地位问题,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和文化认同的关系,排除D。故选C。答案C8(2019四川省乐
75、山市第三次调研试题)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 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规定非州县不得设市并以市令来管理市,在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规定设务来管理地方市场,说明市的管理有所变化,表明政府市场观念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从唐到宋,政府对市的管理方面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贯彻重农抑商政
76、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时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选项错误。答案C9(2019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模块诊断试题)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解析“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
77、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答案B10(2019湖北省宜昌二中模拟试题)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A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C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D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解析根据“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
78、子之南库也”可知,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有利于百姓和政府的收入增加,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故B正确;明朝末年推行海禁政策,故“始终”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无法体现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排除C;材料反映明朝开放海禁,百姓部分通过对外贸易致富,部分贫穷的百姓也追逐富人开展对外贸易,材料并非反映贫富分化加剧,排除D。答案B二、非选择题11(2019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
79、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在此基础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的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佃户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于16世纪开
80、始大规模兴起,持续了三个世纪。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羊毛价格的上涨促成的,许多领主买下农民的土地,领主的自营地得到扩大,将自营地作为租地农场加以出租,因此,土地多被用于放牧。在较后的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更多的粮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被占的土地由人们用现代农业手段加以耕种。据统计,在当时的英国,面积超过100英亩的农场和牧场占多数,其在土地经营的共同特点是与市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且以雇佣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而这正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大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大农业经营体制,尽管圈地运动致使贫穷的农民失去
81、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沦为工人,但对于英国近代农业、英国社会发展而言,毋庸置疑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用。摘编自石强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宋代租佃制的本质不同,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的永久性”“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
82、依存的关系”的信息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古代中国经济模式从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对中国的影响可从宋代租佃制进一步推动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土地的过度集中角度从积极和消极角度回答。对英国的影响从英国圈地运动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引起农民阶级的分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以及工业革命影响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历史背景:唐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朝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特点:租佃关系更加普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或佃户地位有所提高);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83、2)本质不同:宋代租佃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属于封建生产关系;英国圈地运动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宋代租佃制进一步推动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佃农生产的自主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土地的过度集中,对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英国圈地运动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引起农民阶级的分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国内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12(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
84、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肯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材料二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
85、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根据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
86、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二“成为
87、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再从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说明其成因。答案(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任答4点即可)(2)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成因: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