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132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鲁京津琼)讲义:阶段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 课时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考纲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初步确立。(3)“文化大革命”。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初步奠定外交到外交新局面的历程。历史解释(1)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2、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3)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与外交的特点、成就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理论,客观评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外交对中国社会主

3、义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及影响。家国情怀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成就,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1)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2)内容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北平。(2)主要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3)内容3.成立(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2)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建立的

4、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条件(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全

5、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和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4)实施(5)意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三)“文革”对民主法

6、制的践踏1.原因(1)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和国内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2)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3)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危害(1)大批党政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迫害。(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3.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个人崇拜。考点二新中国成立

7、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2)内容“另起炉灶”“一边倒”(3)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过程(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8、。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2)万隆会议(二)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2)经过: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背景(2)经过3.中日关系正常化(1)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意义构图解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信息提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

9、民当家做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史料观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核心论点:(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史料观点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在中国这

10、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核心论点: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构图解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 史料论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关系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核心观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

11、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史料论点 中美关系的缓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核心观点: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尼克松认为孤立中国政策是错误的,主张缓和同中国关系,表明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微点延伸 中美、中日关系的突破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1)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3)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困境,我国外交出现新局

12、面。探究1新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特点考题例证【典例1】 (2018课标全国,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点评本题以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为载体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解题关键是紧扣“1956年”的时代背景理解题干所体现的政治报告内容的特点。解题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

13、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史论链接角度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

14、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角度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

15、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即时体验1.(2018山东莱芜质检)右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解析据题干材料,观察题图,可知图文反映了人民参加人

16、大代表选举,可判断新中国开始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项。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不符,A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项错误。答案C2.(2018安徽宣城模拟)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群众,还包括民族

17、资产阶级,这说明新中国民主是广泛的人民民主,故选A项。答案A探究2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外交成就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 (2016课标全国,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点评本题从对外贸易角度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变化的影响,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审题解题关键是从当时外贸进出口额比例的增加角度认识中国外交关系的变化。解题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18、到六十年代,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而导致中苏关系恶化。外交形势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的变化,材料“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7.9%上升到52.8%”正是这一变化的反映,故选B。A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全方位外交”出现在新时期,排除C;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排除D。史论链接角度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

19、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角度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三项政策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家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即时体验(201811月浙江选考)1954年,

20、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A.“不结盟” 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解析根据史料可知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延续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可知这次国际会议为万隆会议,故选B项;日内瓦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D项与题意不符;史料中未曾体现“不结盟”问题,与“单极多极化”无关,可排除A、C两项。答案B探

21、究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史论链接角度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对美国来说,主要基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西欧和日本的冲击、美国深陷侵越泥潭等因素;对中国来说,主要基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因素等。(2)影响: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对中日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22、。角度2影响中国外交关系变化的国际因素(1)国际格局看,美苏对抗的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美国敌视和封锁中国,促使中国20世纪50年代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采取了“一边倒”等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平等性、独立性、革命性等特点。(2)从国际关系看,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第三世界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与美国关系有所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发展。史料实证史料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

23、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解读史料,主要说明中美关系缓和后,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官方交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提示:关键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即时体验1.(2017上海单科,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

24、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解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A项错误;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B项错误;上海公报发表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D项错误。答案C2.(2015年10月浙江选考)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

25、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美两国还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关系有了“新的开始”,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故D项错误。答案C命题素材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建交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影响甚大,但建交过程一波三折,充满艰辛和传奇色彩。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但因为台湾问题,中美未能建交。1974年4月,邓小平利用出席第六届特别联大会议的机会

26、,在纽约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讨论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1978年春,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出现了新的转机,7月12日,中美双方进行了近半年的艰苦谈判,最后达成以下协议在达成上述协议的基础上,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原则,并指出,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对美国进行访问,从此中美关系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不等于中美

27、建交,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到中美建交之间经历了六七年。(2)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建交的关键在于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一直到现在,台湾问题仍然是中美关系的核心敏感问题。有学者认为,中美建交过程“一波三折,充满艰辛和传奇色彩”。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一波三折”的原因,并分析中美关系发展中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解析原因可结合所学和材料相关内容,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角度考虑,结合原因分析其有利与不利条件。答案原因:意识形态的束缚;社会制度的差异;对台湾问题的不同认识;两国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等。有利条件:两国经济互补性加强;两国间经济贸易

28、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责任等。不利条件:台湾问题的制约;美国国内反华势力的破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想、“冷战”思维的影响等。真题体验1.(2018北京文综,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解析由材料信息“抗美援朝”“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

29、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可知,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会谈,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的冷战对峙持续至苏联解体,排除;C项史实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合法席位,排除;D项史实错误,和约并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排除。答案A2.(2017江苏单科,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

30、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A、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会加剧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D项错误。答案B3.(2015海南单科,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

31、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解析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经典模拟1.(2019山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说,1954年宪法“既不是一部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是

32、因为此宪法()A.修正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B.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C.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D.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解析1954年,当时中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材料中“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可以看出它的过渡特点, 故选D。答案D2.(2018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主要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C.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D.国体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解析观察图示,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33、期”的信息,迁移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B项。答案B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京,开始了他的破冰探险之旅。同日,参考消息头版刊登了一条列宁语录:“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中国对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B.中国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目标C.中国依然深受“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影响D.第一个“强盗”特指尼克松,第二个“强盗”特指美国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的信息,可知当时中国依然深受“文化

34、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影响,故选C项。答案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重庆调研)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解析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答案A2.(2018山东潍坊期末)共同纲领第31条规定,“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

35、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第34条规定,“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据此可知,共同纲领()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C.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结合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史实,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可知,题中的规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D。答案D3

36、.(2018山东泰安期末)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解析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做保证,因此选C。答案C4.(2018山东济南期末)“革委会”是“文革”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A.发展了人民代

37、表大会制度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解析根据材料“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得出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选B。答案B5.(2019山东泰安一中模拟)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推

38、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在团结和平中立的国家,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C项正确。答案C6.(2019湖南怀化模拟)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是一支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文装的解放军。”这个政策有利于()A.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执行D.打破

39、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解析外交队伍必须“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文装的解放军”,说明周恩来主张在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C。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是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个方面,A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即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B项错误;中苏建交标志着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D项错误。答案C7.(2018重庆六模)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这一外交思想()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

40、一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解析由材料内容“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可知当时新中国在坚持“一边倒”的前提下,积极谋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故选C。答案C8.(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调研)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是()A.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

41、步提出解析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外交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为日后中国的重返联合国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故选B。答案B9.(2018河北衡水模拟)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不同性质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此种原则之下,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友好的相处,这样就淡化了我国与周

42、边国家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故选C。答案C10.(2018安徽合肥质检)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故选C。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会员国,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A项错误;“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主要是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B项错

43、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D项错误。答案C11.(2019内蒙古包头模拟)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A.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为主导的两极格局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D.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与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相符,故选D。答案D1

44、2.(2018陕西安康模拟)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C.美日联盟更紧密 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选D。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早于中美关系改善,A项错误;根据所学,中苏关系破裂于1958年,B项错误;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的冲击,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13.(2015福建文综,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

45、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46、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

47、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得出要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据材料归纳要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民间交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问题:

48、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4.(2018四川达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

49、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选任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学者认为在民族经历危难之后,只有达成新的民族共识才能够正视历史,避免重蹈覆辙。该学者的观点蕴含着作为国民在民族遭受危难时不应当把个人当作独立个体而是集体乃至国家的一个部分,要有民族意识;对于民族曾经面临的危机和教训要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以答案示例一为例,近代中国遭受一系列外来侵略,严重危害中国主权,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辩证反思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原因,总结教训,客观认识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示例一近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

50、外来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主权遭到破坏,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停留在灾难、痛苦等牺牲者的立场上,还要认识到外来侵略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以具体的某一场战争为例加以论证也可) 示例二“文化大革命”给党、民族、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社会混乱,经济滑坡,文化破坏,道德沦丧。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还应看到“文革”时期我国取得的一些成绩,如卫星上天,中国重返联合国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文革”中吸取教训,健全民主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