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030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pdf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思考【摘 要】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儒家的德治思想中主张的执政者做到克己惠民、为政以德;治国方略上主张选贤任能、德主刑辅;要求社会成员做到仁者爱人、德才兼备;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刻领会德治思想的内涵和实质,不断增强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认识。有助于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法治理念指导下提升道德建设水平,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道德基础。【关键词】哲学;案例教学法;儒家;德治思想;主要内容;现代价值案例教学法是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最早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以个案研究法来传授知识,后来被

2、广泛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现已成为整个教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之。“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把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作为个案,引导学习者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決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哲学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标,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案例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实现师生广泛参与、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等特点和优势,运用在哲学教学中能够凸显出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等重要作用。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

3、对哲学课的兴趣案例教学法以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基本手段,通过呈现案例、内容分析、讨论总结等环节,完整理解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水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哲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不懂、不想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是解决问题较为有效的途径。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与教学目标适应的讨论话题,通过讨论现有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教学过程积极的参与者,共同分析、总结案例中的思维难题,并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学习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哲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哲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思辨性导致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存在障碍。通过认可教师精选教学案例,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讨论中事先给学生制订了具体的目标,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讨论步骤,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合理掌控案例讨论全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讨论进展速度的调控准确把握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并在合作学习中达到从个别知识上升为一般理论、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案例培养抽象思维的目标,逐步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着理念需要

5、改变、课时限制、与教材配套的案例书籍缺乏等问题。”2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思维水平从已有的事例来看,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哲学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发散式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不断提高对未知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水平,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以案例呈现理解儒家德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精神实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治思想,尤其以儒家的德治思想最为典型。在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呈现让学

6、生理解儒家的德治思想要比单一的课堂讲授效果明显的多。可以提出以下讨论的题目:第一,儒家德治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与以前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第二,儒家德治思想对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秩序的态度是什么?第三,儒家德治思想怎么处理与礼、法的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说明儒家德治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特定时代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影响。1、德治思想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产物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对土地的高度依赖和对农业为本的重视,必然形成建立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家族制度。处于社会大变革、思想大

7、激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原有的生产力快速提升,旧的社会关系、阶级结构趋于瓦解,新兴的社会力量逐渐形成,新旧交织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阶层转化和力量对比等状况,都成为德治思想产生和强化不可忽略的因素。在儒家看来,“统治者实行德治的前提是自己首先做到修身克己,在个人道德修养行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此才能以德服人。”3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并受到重视和推崇,进而使德治由理论走向实践,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2、儒家德治思想是统治秩序在性善论基础上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集中体现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和总结,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儒家对统治阶级和现有统治秩序持肯定态度,要求统治阶级及其成员遵循既定

8、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儒家推论出“天”是“德治”的终极依据和源泉,并赋予了“德治”在世间运转和存续的力量。”4儒家德治思想继承和延续了西周初期以来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对社会大众的仁爱和关怀之情,“从孔子开始,儒家思想的落脚点就已经由维护现政权的统治,转变为保证整个社会的群体和谐和执政的合道义性。”5这种转变是在既定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内发生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权和创设良好的统治秩序。3、儒家德治是道德基础上德与法、德与礼的统一对第三个问题的探讨可以知道,儒家德治实质上是以道德约束来规范法律、行政等治理手段,并把某些伦理关系规定为法律规范,通过国家机构的强力作为展现出来。儒家在思考和讨论德

9、治与法治相互关系上并没有把法治当成无关紧要的因素,只是与其他学派尤其是法家的主张不尽相同,强调维持社会秩序不能停留在“法治”的基础之上,“法治”观念和治理模式乃至具体实施手段都要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并以此为最终归宿。因此,“所谓的“德治”实际上是通过在政治、制度、法律中灌注儒家伦理而实现的,没有这些外在的硬性制度、法律的保障,德治无从贯彻。”6在儒家看来,只有整个社会具有坚实的道德基础,法治的实施、社会的稳定和社会成员利益的协调与实现才会成为可能。儒家思想中关于国家治理的普遍意识,那就是制度、法律、行政等手段是德治实现不可或缺的保障,它们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样态持续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中。三

10、、以案例分析总结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德治思想非常重视执政者自身的修养,儒家认为自身反省、慎独和苦养等路径培养的君子是道德修养要实现的理想人格,從格物致知到修齐治平的内外渐进统一是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应该完成的道德义务。统治者只有首先具备了内心成仁成圣的修养境界,才能为实现“王天下”奠定坚实的基础。1、执政者做到克己惠民,为政以德把君主的道德修养与天下人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儒家德治思想对统治者要求的思想依据。在儒家看来,执政者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风气,还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影响。“德治侧重于统治者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引导人民,使民众安分守己

11、而达到理想的无为而治”。7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和保证民众基本利益的相对平衡中特别注重克己惠民、博施于民而济众等信条,强调统治者要确保秩序规范必须在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中保护民众的基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全社会推行仁德的表率,才会在持续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得到民众的拥戴。2、治国方略上主张选贤任能,德主刑辅任人唯贤是儒家治国思想中重要内容,儒家把选拔贤才视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也是儒家为统治者挑选治国贤才订立的基本标准。“法律与道德作为指导或教化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各自特点与作用机制的不同,这就在相辅相成中促进了法治与德治的双向互动。”8在儒家看来,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

12、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贤人能够辅佐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儒家强调德治在先,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德治的作用。”9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相对于单一的刑罚处罚,德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更大,它使社会成员不仅因畏惧惩罚而被迫遵守外在的法律规范,而且从内心认同规范的合理性,从而使各项社会规范最大限度地得到贯彻。3、要求社会成员做到仁者爱人,德才兼备在讨论儒家德治思想中我们还发现,儒家不仅提出了对统治阶级及其成员的要求,还对普通社会成员尤其是拥有一定知识资源的成员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儒家普遍注重通过统治阶级及其成员和社会精英阶层去引导教化,树立榜样以使他们效仿并施行。整体而言,

13、儒家的“德治”思想在社会心理上先验地提供了人性趋于至善的理论支撑,为建构和营造更加完美的政治理想蓝图提供了思想保障。此外,儒家也认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内省,通过修身来达到自身道德品质的提高,真正做到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四、以案例讨论和总结阐述儒家德治思想对现代社会建设的价值案例教学最后的环节是讨论、总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德治思想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治国思想,但对今天的时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学过程中主要安排以下几个话题,第一,德治思想对我国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有何意义?第二,德治思想对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启示?第三,德治思想对公民个人提高

14、自身素质有什么影响?通过对课题讨论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升广大人民的道德水平,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1、有助于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以德治国方略的有力支撑,儒家德治思想对当前的以德治国具有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实现社会治理和长期执政的长远目标,必须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和宪法法律最大限度做到从严治党、依法执政。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法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法治本身的因素之外,还依赖于社会群体的道德水准,尤其是国家治理者

15、的道德水准。”10现阶段党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核心力量,实施依法治国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国方略的实现首先要做到以德治党,只有全体党员真正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才能在社会范围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真正成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者。2、有助于在法治理念指导下提升道德建设水平,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我们同样可以知道德治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正如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和法治一样,一个国家也不能没有道德和德治。“德治的目标在于以道德规范约束人的内心,不必以人大于法为前提,更不必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不受制约为前提。”11道德对社

16、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和导向作用,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其影响的长效性和广泛性是无与伦比的。当今时代然需要法治、民主制度建设,但同时也非常需要社会的道德重建。“加强民主监督,尤其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扩大民主监督范围,是以法治形式落实德治内容的最重要的现实途径,是现代国家的发展方向。”12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若没有道德约束,优良的制度也会被扭曲。因此,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道德意识,承袭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对于改良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道德基础对

17、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德治思想对公民个人提升道德素质具有深远影响,并通过个人的行为影响到整个社会。道德的具体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演进,但其核心价值却是永恒的,它们就蕴涵于传统中。“法治为人们划定了社会所能容忍的最低道德底线,这就为法治和德治的双向互动奠定了基础。”13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应着重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并广泛宣传反映德治要求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通过制度化等有约束力的措施保障并监督道德规范的实施,通过法律规范的引导推动道德建设的发展,促进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在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

18、方法,通过精准的案例和恰当合理的课题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能通过自己主动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培养和提高思维水平。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看出,儒家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历来为各个时代的为政者所重视和借鉴,不可否认,儒家的德治思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中产生的,是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服务的,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儒家的德治思想,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其理论体系中所蕴涵的积极内容运用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参考文献】1 肖红.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2 喻问琼.案

19、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 钱同舟.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的理论博弈J.学习与探索,2010(2).4 袁立莉.论儒家德治思想的哲学基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 崔秀军.儒家德治理论探源J.前沿,2011(18).6 武占江.儒家德治的实质与启示以两汉为中心的考察J.道德与文明,2015(2).711 朱学军.儒家的“德治之道”及现代启迪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13 潘西華.在法治与德治的双向互动中推进依法治国 J.江西社会科学,2015(1).9 刘东渤.先秦时期儒家的治国行政哲学思想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0 齐强军,王军伟.论“德治”的法治基础及作用机理J.社会科学家,2015(3).12 许菁菁.德治与法治关系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从法哲学的视角切入J.人民论坛,2012(20).【作者简介】顾文兵(1975)男,汉族,甘肃临泽人,博士,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成员,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成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