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管尚勇.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890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管尚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管尚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管尚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管尚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校:临清一中 学科:生物 编写人:管尚勇 审稿人:崔玉凤第五章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2、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

3、稳定性的因素。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五、教学方法1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2

4、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学生: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用数码相机拍下相关照片;收集有关“生物圈2号”的资料并分析失败原因;收集有关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教师:提前制作好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的动画及课堂内容相关的ppt,并准备好剪贴画(包括草、鼠和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学生演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图片,交流生态瓶的制作过程

5、,随后说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由此复习旧课: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 从而进入新课: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生态系统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当的砍伐、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当放牧、海洋生态

6、系统的适当捕捉动物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学生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2、教师剖析概念的三层含义:它是生态系统发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结构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3、联系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学生回忆“适当”的具体含义,即对于一个数量已经处于稳定时期的种群,应该捕猎(或者砍伐)多少才能保证种群的可持续发展。2、抵抗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来源:、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

7、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解)、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解)出示图片给学生分析:1、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2、人造林抵抗力稳定性教师剖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出示外秦

8、淮河图片,说明如果超出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会被破坏,引出恢复力稳定性。3、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来源:、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加以说明)、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探究二: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

9、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思考:为什么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示圆明园湖底清淤工程的图片,讲解清淤前后圆明园湖中植被的变化,引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探究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措施1、意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教师剖析: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2、学生思考讨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例如: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

10、,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那么,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

11、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十、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在考纲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考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安排:第一、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学因素来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充分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的乐趣。第二、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大胆把一些通过学生讨论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比如: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第三、既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又关注了学生的生存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互助学习的要求,使学生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课堂达标检测的应用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控,了解学生的动态,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