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礼仪文化与酒歌牵手摘 要:音乐律动和文化礼仪相结合已经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当中。本文以初一音乐课本中的蒙古族歌曲银杯为案例,通过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效果进行比较,旨在说明将礼仪文化与律动有效结合,将律动带入歌曲中,礼仪文化融入律动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歌曲银杯;文化礼仪;律动;兴趣一、背景说明音乐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开。音乐教师出于延续传统音乐文化的考虑很自然地把价值观、审美观等传递给学生。但是,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学生学会音乐,而是让学生会学音乐、会用音乐。教学中,应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使音乐教育
2、“生活化”。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第十三册音乐课本的銀杯,是一首节奏规律、富有浓浓蒙古族民歌风格的酒歌。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三校合并的农村学校,整体学生音乐素质较薄弱,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简谱都没有接触过,更不用说音乐中的基本音乐要素。但是我本着“以兴趣为动力,以审美为核心,构建互动型教学”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用身体律动感受蒙古族酒歌中的礼仪,整节课呈现出以蒙古人待客礼仪生活化为基本元素的自主、开放、活泼的特点。二、案例描述我的初次上课是填鸭式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气氛沉闷,学生记忆不深刻。以下是我磨课之后的教学案例,与第一次教学案例进行对比。片段一:“爸爸,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伴随着
3、动听的吉祥三宝,学生走进今天的音乐教室。班里有个男生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和着音乐一起哼唱起来。“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话音刚落,只见这个男生高高地举起小手,自信满满地回答“蒙古族”。“这位同学非常棒,这首歌曲是我国蒙古族民歌。”“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蒙古族民歌。”课前我把蒙古族特有的两件物品准备好,放在学生看不到的讲台边。伴奏音乐响起,我拿起放在讲台边的马奶酒壶和银杯,边唱第一句歌词“银杯里斟满醇香的奶酒”边往银杯里斟酒,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我吸引过来,很多学生像看戏似的,睁大好奇的眼睛。或许他们正在暗思“老师这是要做什么呐?”唱第二句时我端着酒杯往学生中间走
4、去,唱第三句歌词时我走到一位上课特别专注的学生面前,手捧酒杯向这位学生敬上一杯酒。“今天老师带来了蒙古人特有的两件物品,同学们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起初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喝酒”,随之喝酒的回答声越来越多。“是的,在蒙古民间有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的说法,可见酒在蒙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在接待宾客时也少不了酒。”我微笑着问:“刚才老师在演唱歌曲时又做了哪些动作?”“敬酒”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怎么敬酒的呢?”很快就有学生在座位上模仿起我范唱时敬酒的动作。我趁机让一位认真模仿的学生上讲台来示范。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笑声一片。“老师用音色 5 分别表示敬酒时的酒杯位置
5、,3 表示把我们的宾客捧在手心里,6 表示对宾客的友好,2 齐额,3 高过头顶表示对宾客的最高礼节,3 弯下身子递给对方以表示对宾客最纯洁的友谊和最真诚的祝福。学生随着我的讲解个个都很认真地学习着。“全班同学起立,随老师边唱边敬酒”。全班学生都离开了凳子。学生唱到高音 3 时没有唱准音,我就提示“刚才这个最高音没有唱准噢,手中酒杯要高过头顶,轻声唱注意听钢琴声,只有唱准才能表达我们对宾客的最高礼节。”通过我的提示,学生也高高举起酒杯,随着手中酒杯的举高,学生也唱准了这个音。唱最后一个音时,有些学生并没有弯下腰。“我们是怎样敬酒的,身体是直立的还是弯下腰?”学生立刻齐声地边弯下腰边说:“弯下腰。
6、”“很好,随着最后一个音往下我们也弯下了身子,表示对宾客的最真挚的祝福,同学们请坐。这一杯酒下肚肯定少不了什么?”“唱歌。”然后出示:“敬请干一杯,”让学生加上律动学唱这首歌。初次上课时我的范唱没有带表演,这样的范唱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唱环节我一味地强调学生把音高唱准,学生不但没有唱准音高而且出现了冷场。我对学生的冷场进行反思。农村学校的学生识谱能力较弱,没有音准概念是常态。就此我再三揣摩,反复更改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我抓住学生的特点,着重运用律动活动来表现音乐。我以一段带表演的范唱作为课堂的开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来感受音乐中的美感
7、和乐趣。将歌曲中较难句和敬酒时酒杯的位置相结合,用 5 个主干音与酒杯巧妙地联系,让学生随着敬酒动作的律动自然地把歌曲中的难点在没有正式教唱前就解决了。经过反复磨课,我明白了在教学中不能以讲授为主,而应聆听音乐为主,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一开始就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片段二:“我们刚才学习了蒙古人敬酒的礼节,作为宾客我们接过酒杯喝酒也是很有讲究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宾客是如何接过酒杯的。”等视频播放完,学生就在座位上演示起宾客接过酒杯的礼仪。我请了一位在座位上一直示范的学生起身。“有请这位同学来给我们示范,宾客是如何接过酒杯的。”只见他认真表演刚才所观察的一切。他先接过酒杯,手指蘸了酒杯弹向天
8、,“用哪个手指蘸?”学生用第三、四指踌躇了一会儿。“是不是无名指?”“是的。”他小声地回答。“用右手无名指,蘸一下酒杯,弹向天,再向地,然后在对方的脑门上碰一下。”只听他介绍时放缓了语速,不确定地小声说着。“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只听见下面三三两两地议论“是自己的额头上。”“是对方的头上。”“好了,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同学们给这位同学上课认真观察鼓个掌。”随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观察到了,老师来补充一下。首先双手接过酒杯,用右手无名指蘸一下酒杯,第一滴弹向哪?”“天。”学生用整齐而响亮的声音说。“表示敬天,第二滴弹向哪里?”“地。”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说。“表示敬地,这
9、个第三滴视频上表演的不是很清楚,老师来表述,第三滴涂在自己的脑门上。分别表示对佛、法、僧的敬慰。”“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蒙古人喝酒的礼仪,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其中一个当宾客。”通过对礼仪的学习,学生都模仿端着酒杯,学会敬酒和接过酒杯的礼仪。有了律动活动的加入,着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初次上课视频播放完,我沉静在滔滔不绝的讲解中:作为宾客是如何接过酒杯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教师的讲解而缺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失败的。经过同事的提醒和帮助,我转变了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原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对象,贯彻弘扬民族文化这一教学目标,把酒歌中的文化与音乐课程联系起来
10、。借助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说、想、做”等律动活动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学到蒙古人喝酒的文化礼仪。片段三:“蒙古人热情豪爽,蒙古歌声婉转动听,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蒙古包,接下来老师邀请今天上课表现特别积极的同学,分发给他们一人一个酒杯。”当我把酒杯分发给那个学生,其他学生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我们一起和着伴奏来唱,有酒杯的同学可以起身向其他同学或者在场听课的老师敬酒。”音乐声起,学生都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中,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手中有酒杯的学生起身边唱边走到同学中间,当一位学生把酒杯敬向另外一位学生时,只见那位学生红着脸缓缓地站起身,课堂上再次展现欢乐的场面。唱到第二段歌
11、词时,四位学生都手捧虔诚的祝福纷纷把酒杯敬给了在场听课的教师,把他们也带入热情好客的蒙古包,体味了一番蒙古人待客文化礼仪。学生随着一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的蒙古歌曲,意犹未尽地走出了音乐教室。初次上课时让学生直接和着音乐伴奏一起唱,并且要求学生演唱时想象自己就是蒙古人,带上自己的热情和甜美的歌声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不论我用怎样的言语,在学生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结果都没能很好地把蒙古人特有的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表现出来。改之,我把律动加入结尾演唱部分,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置身于音乐中,给予创造的空间,促使他们深刻体会蒙古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将蒙古人待客礼仪随着拓展律动活动的开展植入学生的心里,
12、仿佛置身于热情的蒙古包中,使音乐生活化,促使整堂课的氛围达到高潮。三、思考新课标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强调把演奏或表现音乐理解为时间加精力加空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加上表演者及演奏者旺盛的精力,以自己的身體作为表现音乐的“乐器”,使音乐震荡于空间。体态律动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来感受、理解、表现音乐。1.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音乐的美导入体态律动的教学特点,建立在达尔克罗兹的教学观点上,即“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使感情更细腻敏锐,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在音乐教育上,达尔克罗兹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再印象,用身体动
13、作再现音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接产生对音乐的经验。这对培养学生灵敏的听觉反应、丰富的乐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表现力是卓有成效的。2.通过律动训练听觉记忆和注意力记忆有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等,而单凭一两种记忆去感受乐曲又势必会审美疲劳,体态律动则能很好地将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让音乐记忆更有效、有趣。中间环节始终以酒文化和律动出现,贯穿整堂课,和学生展开一系列的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创。3.通过律动培养创造欲望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是快乐的,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快
14、乐,在快乐中创造音乐。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要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律动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教师,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结尾的拓展律动活动,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通过即兴表演促进学生自我表现及创造的愿望。四、结语教师要让学生徜徉于音乐韵律的脉动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审美的核心地位。运用律动活动,是该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教师注重挖掘音乐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听、说、动、想、感知、体验、理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创作和表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参考文献:杜磊.中学音乐教学的 50 个经典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