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实验与探究第3课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双选)“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原的教科书采用下图甲所示的方法,经过编者修改后,现行的教科书采用图乙所示的方法两个实验装置的区别在于:悬挂重垂线的位置不同;图甲中设计有一个支柱(通过调整,可使两球的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支柱上面的小球被碰开后,支柱立即倒下),图乙中没有支柱图甲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抛出点分别在O、O点的正上方,重垂线只确定了O点的位置比较这两个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时,需要测出两小球的直径B采用图乙的实验装置时,需要测出两小球的直径C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时,应使斜槽末端水平部分
2、光滑D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图乙的实验装置时,应使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光滑解析:图甲中两小球的平抛运动的起点不同,而图乙中的起点均是斜槽末端,所以采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时,应测出两小球的直径;图乙中,入射小球碰撞后还需在斜槽末端上运动一段位移(即小球直径)后才能平抛,所以为了减小误差,采用图乙的实验装置时,应使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光滑答案:AD2(2014潍坊模拟)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碰撞过程,第一次单独让小球a从斜槽某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地点为P;第二次让a从同一位置释放后与静止在斜槽末端的小球b发生碰撞,a、b球的落地点分别是M、N,各点与O的距离如图乙所示该同学改变a的释放位置重复上述操作由于某种
3、原因,他只测得了a球的落地点P、M到O的距离分别是22.0 cm、10.0 cm.求b球的落地点N到O的距离为_解析:设a球的质量为m1,b球的质量为m2,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则m1OPm1OMm2ON解得m1m24改变a的释放位置,有m1OPm1OMm2ON,解得ON48.0 cm.答案:48.0 cm3如图所示为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A在地面上依次铺白纸和复写纸B确定重锤对应点O.C不放球2,让球1从槽M点滚下,确定它落地点P.D把球2放在立柱上,让球1从斜槽M点滚下与球2正碰,确定它们落地位置L1、L2.E量出OL1、OP、OL2的长度以及球的直径d(两球直径相同)
4、 F看m1m2与m1是否相等,以验证动量守恒上述步骤不完善及错误之处有: _. _.解析:由于以上实验只做了一次,这样会造成较大误差,故应强调多次实验确定平均位置;两个小球碰撞后飞出的位置是不同的,应分清楚 答案:P、L1、L2必须为多次实验后落地的平均位置F中的应改为d.4(1)某同学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的直径如下图所示,小球的直径为_cm.(2)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使用半径相同的A、B两小球,白纸上实验记录如下图所示,O为斜槽末端的竖直投影点,或者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M、P、N为小球在白纸上落点的平均位置,且O、M、P、N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球的质量为3m,B球的质量为6
5、m,设小球下落时间为1个单位时间,则碰撞前系统动量的表达式为p_,碰撞后系统动量的表达式为p_.答案:(1)2.40(2)6m6m3m5(2013惠州调研)如图所示为“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装置示意图(1)设小球A的质量为mA,小球B的质量为mB,为保证实验成功,必须满足mA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B.(2)下列说法中符合本实验要求的是_(选填选项前面的字母)A加速的斜槽轨道必须光滑B在同一组实验的不同碰撞中,每次入射球必须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C安装轨道时,轨道末端必须水平D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有天平、刻度尺和秒表(3)实验中小球的落点情况如图所示,P为不放B球时将A球从斜槽某一
6、高度静止释放后A球的落点,M、N分别为A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到达斜槽水平端与B球相碰后A、B球落点,现已测得O到M、P、N的距离分别为s1、s2、s3,若关系式_成立,则验证了A、B相碰动量守恒解析:(1)为了防止A球反弹,入射球的质量必须大于被碰球的质量(2)只要每次加速的环境完全相同即可,不需加速轨道光滑, A项错误;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平抛的初速度相同,每次入射小球必须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B项正确;为了使小球做平抛运动,轨道末端必须水平,C项正确;测量仪器不需要秒表,D项错误(3)由动量守恒定律,mAv2mAv1mBv3,三次平抛运动的时间t相同,则mAv2tmAv1tmBv3t,即mAs2mAs1mBs3.答案:(1)大于(2)BC(3)mAs2mAs1mBs3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