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在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在湖南玉蟾岩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满天星斗”。在多处遗址中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答案:B2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这说
2、明()A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B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C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D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解析:材料中“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而这是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为前提和基础的,D项正确;材料谈了铁农具在黄河流域的普及,而不是铁器的出现或使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排除B项;“北方旱地”“抗旱保墒技术”并不等于北方常遭受严重旱灾,排除C项。答案:D3如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
3、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A铁犁牛耕的应用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解析: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汉代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犁耕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答案:A4山西省李峪村战国墓中出土了一具青铜牛尊,该牛尊的鼻子上穿有一鼻环。吕氏春秋有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走了。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A使用畜力耕田已成为可能B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C
4、人们野蛮地对待家中牲畜D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解析:根据材料中“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走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使用畜力耕田已成为可能,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争给农业带来的更多的是破坏,排除;CD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掌握了牛的习性,为农业生产使用畜力创造了可能,并非强调对待家中牲畜的野蛮性,也不是探讨青铜铸造技艺是否成熟,排除。答案:A5.右面图片内容反映出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集体劳动D手工业与商业相结合
5、解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答案:B6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解析:“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故A项正确;材料和女性社会地位低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错
6、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很强,故D项错误。答案:A7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该地官僚地主数量多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统治者“不抑兼并”解析:材料“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这说明明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僚地主的数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未涉及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过“不抑兼并”政策,明朝政府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故D项错误。答案:B8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
7、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了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解析:封建统治者登记户口造册的目的是为了征发赋税和徭役。朝廷将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必然是要求民众纳税。答案:A9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 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析:先秦实行井田制,分国野,就有了“野人”称谓;魏晋时期,均田制下出现“田客”称谓;宋元时期,租佃
8、制度下出现“庄客”、“佃”等称谓。可见,古代对农民的称呼由早期的“臣”“人”发展为“仆”“田客”,直至宋元称“农户”“佃”,反映了农民从为国家义务耕种向个体耕种、佃户耕种的转变,而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公有制向私有制度的转变,农民身份因此也发生了变化,故A符合题意;汉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程度不大,故B不符合题意;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决定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出现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出现了一次高潮,如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A说明井田制开始瓦解B得益于学在官府的
9、体制C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D证明当时中国水利技术领先世界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水利工程修建,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诸侯国富国强兵,进而推动社会转型,选项C正确;选项A“开始”表述绝对,排除;兴修水利和学在官府无关,选项B排除;材料未对中西方水利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选项D的结论,排除。答案:C11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认识错误的是()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解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有利于农业
10、生产的精耕细作。答案:D1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五谷六畜 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解析:材料中“种谷”“树桑”“鸡豚狗彘毋失其时”等信息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
11、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看出为牛耕技术。第(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白居易诗句的含义。第(3)问,农业的发展条件从生产工具、技术、政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回答。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
12、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1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
13、,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
14、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第(2)问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3)问,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在材料中直接概括即可。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