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540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陕西省榆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榆林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经历了一周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嫦娥五号探测器于12月1日23时11分降落在月面预选着陆区。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经历了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看似轻松的平稳降落背后,蕴藏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积淀。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相较于嫦

2、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的要求是空前的,需要着陆区域内既没有太高的凸起,也没有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务要求。可以说,落月的过程就是边飞行边找寻落点。为了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即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指挥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快速减速,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并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避开大障碍,实现“粗避障”。之后,组合体在飞到距离月面100米时悬停,并再次对选定区域精确拍照,实现“精避障”,再斜向下飘向选定的着陆点,在移动到着陆点正上方后开始竖直下降,到距

3、离月面较近时关闭发动机,利用着陆腿的缓冲实现软着陆。在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中,还有两个精妙的设计。一是虽然表面上看是着陆器“背着”上升器软着陆到了月面上,但实际上,整个落月过程中,着陆器都借助了“外脑”和“外眼”分别是上升器月面起飞时要用的“最强大脑”中央控制计算机和通过“看星星”确定自己姿态的星敏感器,这是设计人员根据“上升器全程陪同着陆器”的实际想出的妙招,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二是由于距离月面较近时主发动机激起的月尘会污染星敏感器,影响上升器月面起飞,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盖子,在距离月面一定的高度时把星敏感器的镜头盖起来,待落月之后月尘散去再通知星敏感器把盖子打开。(摘编自嫦娥五号何以稳稳落

4、月)材料二:此次任务的着陆点鲁姆克山地区位于广表的月球火山平原,被称为海洋风暴。月球上这一区城的部分区域已经被其他月球探测器探测过,包括196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12号。鲁姆克地区的岩石被认为形成于12亿年前。相反,由阿波罗号宇航员在1969年到1972年间带回的月球岩石要老得多。美国非营利空间倡导组织行星协会解释说: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应该是有史以来返回地球的所有样本中最年轻的,只有12亿年的历史,那时多细胞生命可能已经在我们的星球上进化了。嫦娥五号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月球历史晚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地球和太阳系是如何演化的。(摘编自热烈祝贺!中国的嫦娥五号成功登陆月球)材料三:

5、美国地质科学教授詹姆斯黑德表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区是月球最值得探索的区域之一,研究这个区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认10亿至20亿年前月球是否仍处于活火山状态。美国地球科学家克莱夫尼尔表示,嫦娥五号将开启在月球自动采样并将样本带回地球的新篇章,这无疑将加深科研人员对月球这一天体的理解。法国月球和火星地质学专家杰茜卡弗拉奥表示,此次中国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再次点燃了全球对月球探索的兴趣。中国对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过去我们也毫无障碍地获得了中国享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探测收集的数据”。法国天体物理学家帕特里克米歇尔认为,分析月壤样本,就如同探究太阳系的古代记忆。每一个航天任务带回地球的样本

6、,无论是来自月球还是小行星,都在加深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带回月球样本的难度较高,迄今只有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探测器实施过。中国如果能成功,将成为第三个带回月球样本的国家。摘编自海外专家和媒体热议嫦娥五号成功发射)1. 下列对嫦娥五号落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嫦娥五号探测器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主动减速、快速调整等落月过程后,准确降落在月球鲁姆克山地区。B. 嫦娥五号对着陆位置的精度和平整度要求远超于嫦娥三号、四号,所以边飞行边选择落点,这也是为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C.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精避障”过程包括:月面百米悬

7、停、精确拍照、斜向漂移、竖直下降和关闭发动机后利用着陆腿缓冲着陆。D. 中央控制计算机和星敏感器是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时的关键设备,但在落月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设计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发明,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得到应用和检验,最终实现了嫦娥五号的月球软着陆。B. 着陆器的主发动机还存在不足,会激起月尘,污染星敏感器的镜头,影响上升器的月面起飞,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可以自主控制开合的盖子。C.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比美国探月活动中带回的样本要年轻,所以

8、能够帮助科学家研究月球历史晚期的地质状态,以及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D. 嫦娥五号探月之前,只有美国和苏联从月球成功带回月球样本,可见这一技术难度较高,也说明嫦娥探月工程的实施必然攻克了很多相关的技术壁垒。3. 本次嫦娥五号探月活动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答案】1. A 2. B 3. 开启在月球自动采样和返回地球的新篇章,中国将成为第三个带回月球样本的国家;将再次激发全球对月球及宇宙探索的兴趣,加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月球,进而加深人类对地球、太阳系及宇宙的理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嫦娥五号探测器在经

9、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主动减速、快速调整等落月过程后”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落月过程只包括“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着落器的主发动机还存在不足”错误,原文是“由于距离月面较近时主发动机激起的月尘会污染星敏感器,影响上升器月面起飞,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盖子”,没有体现主发动机存在不足的问题。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由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本题答案集中在材料三中。根据材料三可知“嫦娥五号将开启在月球自动采样并将样本带回地球的新篇章,这无疑将加深科研人员

10、对月球这一天体的理解”、“中国如果能成功,将成为第三个带回月球样本的国家”、“此次中国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再次点燃了全球对月球探索的兴趣”,并且在材料三还提到“中国对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帮助科学家研究月球,进一步“加深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最后分三点整合成答案即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刘卫平当长工刘三扛着石碓一喘一喘地爬上一道山梁的转弯处时,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石碓是用来舂糯米糍粑的那种,在湘中地区很常见,用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从一面凿空了,凿出一个凹陷的圆坑。眼下,石碓的圆坑正像一个深得过了头的帽子戴在刘三的头上

11、,刘三的脑袋就完全没入了碓坑之中。碓坑的两侧边沿压在刘三的双肩上,刘三必须举起双手扶着石碓的边沿,用力把石碓的前方擎起一点,这样,他那没入碓坑里的眼睛才能勉强从碓坑的边沿下看到身前三四步远的地方。刘三正要经过的这道山梁地形特殊。这道山梁好比就是一个人的鼻梁,从左侧看不到右侧,从右侧看不到左侧。那时候,当刘三沿着那条横贯山梁的小道从左侧向山梁的顶部前进时,一只华南虎也正从右侧窜来,就这样,刘三和老虎不可避免地在山梁拐角处不期而遇了。人和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地方骤然收住了脚步。这个距离是由刘三的目光只能看三四步远所决定的。刘三的眼睛从碓坑下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

12、,一双僵脚立在原地牢牢地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能动。那是一只黄乎乎的带着斑斓黑纹的华南虎。一双硕大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像一对大灯泡似的看着刘三。长工刘三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不知道有个成语叫“虎视眈眈”,但他现在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虎视眈眈的滋味。从虎口里喷出的一股股腥臊气味让近在咫尺的刘三一阵阵晕眩。好在老虎并没有立即扑向刘三,而是停在原地一动不动地死死盯着刘三。刘三在与虎对视的四五分钟时间里有过一阵快镜头似的回忆,这种回忆只有那极短极短的一瞬间,但通过文字描述出来则要冗长得多今天早晨,长工刘三刚从他的茅屋里起床,谢德仁老爷就在门外喊:“刘三,你今天给我去东岭寨晏学光老爷家取样东西来。”刘三应着:德仁

13、老爷,要我去取什么呢?德仁老爷说:“喏,我写在这纸上,你拿给学光老爷一看就知道了。”刘三接过纸条,啃两个红薯就出发了。到东岭寨有十来里路,刘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刘三不认识晏学光老爷,但他听说过晏学光家世代是地主,晏学光更是一个有名的“烂秀才”(指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在村头,刘三看到一个提着箢箕握着耙子捡狗粪的老头,刘三就问:你知道晏学光住在哪里吗?刘三这句话一出口就为他以后的遇险埋下了“祸根”。他不该在“晏学光”这个名字的后边省掉“老爷”两个字,因为他不知道,眼前这个捡狗粪的老头,正是“烂秀才”晏学光。当刘三按老头所指来到晏学光家时,他总觉眼前的学光老爷与村头拾狗粪的老头很像,只是衣着有优劣

14、之别而已。当时刘三并未在意,他毕恭毕敬地把纸条递给学光老爷。学光老爷一看,就笑了,学光老爷笑着说:德仁老爷也真是的,连借个石碓坑也要写条子,你扛去就是了嘛!刘三顿感惊讶,他没想到德仁老爷打发他爬十来里山路跑来,竟然是为了借一个石碓坑。刘三顶着那个百把斤的石头苦不堪言,越走越气恼。其实德仁老爷哪是要他借什么石碓坑呢?纸条上明明写的是要一杆老烟枪,可是晏学光这个“烂秀才”,仅仅因为刘三问路时在他的名字后面省掉了“老爷”二字,他就存心罚刘三扛着石碓坑走山路。这个缘由,刘三当时自然不知道,他正一喘一喘地爬过一道道山梁,蹬过一条条溪涧,一步步走近山梁上那只即将到来的老虎,并最终与老虎在相距三四步远的山道

15、上对面而峙了。刘三与老虎对视了四五分钟,双方仍然一动不动,身子一动不动,眼睛一动不动,路边的树叶一动不动,四周的空气也一动不动。四五分钟光景,在刘三的感觉里仿佛经历了四五个世纪。刘三的腿脚麻了,嗓子干了,眼睛酸痛了,头发一根根像钢针似的竖起来了,一句话,刘三真的支撑不住了。崩溃之际刘三的脑子里倏忽灵光一闪,他有意转动了一下眼珠子,眼角的余光仍然看着老虎,正眼却佯装看别处。刹那间,只听见“嗖”地一声响,老虎从路边一冲而下,如一道黄色的闪电倏地不见了踪影。刘三当即瘫软在山坡上。后来,刘三从有经验的老者那里听说他之所以能够虎口逃生,正是得益于他头顶的石碓坑。老人们说,老虎扑食时,首先要估量一下它的血

16、盆大口能不能一口叼下食物的头,能叼下的,呵起就走,不能叼下的,一般不敢贸然进攻。刘三肩上扛着一个四方形的石头脑袋,老虎自然不敢扑上来咬他,说不定老虎反而被骇住了呢!多年以后,当湘中山区的华南虎绝迹时,饱尝贫苦的刘三已子孙满堂。他总是告诫晚辈要发狠读书,刘三说:要读书考大学,才能当“大脑壳”(湘中方言把大官戏称为“大脑壳”),刘三不无风趣地说:你们看,连老虎都怕“大脑壳”呢!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就以“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降临”来设置悬念,既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和探索兴趣。B. 小说语言幽默风趣,有些短句更是加深了这一特征,如

17、“胆一惊,心一跳,头一麻,腿就直了”,活画出刘三遇到老虎时惊恐的神态。C. 小说在对刘三与老虎对视的描写中使用了反复的手法,一再强调“一动不动”传神地写出了刘三当时的紧张恐惧和度日如年的感觉。D. 晏学光只是因为刘三在称呼他时省掉“老爷”二字就有意戏弄他,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为所欲为,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5. 文章最后用刘三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小说题目为“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4. D 5. 表面上,这句话是借主人公刘三的话对整个故事情节做了一个概括,即刘三邂近华南虎,而华南虎害怕刘三

18、所扛的石碓坑,最终刘三侥幸脱离虎口活了下来,呼应标题;实际上,是以刘三的话风趣幽默地揭示出:这次因不识字而造成的与华南虎邂逅的经历给刘三带来的思想觉悟上的觉醒要识字,要读书。总结了全文。 6. 在情节上,以回忆形式补充了相关内容,和文章开头形成照应,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在人物形象上,呈现出刘三和晏学光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特征:一个不识字,老实憨厚;一个是秀才,以学问为傲,对比强烈,充满幽默感。在主旨上,补充出来的这段情节其实最能揭示小说主旨的内容,反映出这次因不识字、不尊敬读书人而引发的风波对刘三的震撼和启发:要识字,要读书。【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D

19、“可以看出地主阶级的为所欲为,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理解有误,“纸条上明明写的是要一杆老烟枪,可是晏学光这个烂秀才,仅仅因为刘三问路时在他的名字后面省掉了老爷二字,他就存心罚刘三扛着石碓坑走山路”,可见惩罚是有理由的,“老爷”二字晏学光所看重的,也照应了他这个“烂秀才”的身份,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结尾部分刘三重视读书,说“要读书考大学,才能当大脑壳”的情节做铺垫。选项过度解读。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到相关句子并适当扩展范围:刘三不无风趣地说:你们看,连老虎都怕“大脑壳”呢!然后从浅层句意来解读:这是饱尝贫苦的刘三告诫子孙等晚辈

20、的话,意思是要发狠读书,勤奋刻苦,考上大学,改变身份地位,即做大官(大脑壳)。其次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既总结全文,又照应了题目“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这一次邂逅刘三侥幸没有生命危险,属于歪打正着。再从情感上加以总结:这一次虎口脱险让刘三深深醒悟,因不识字才被晏学光老爷戏弄,在与华南虎惊险的邂逅之后,他深刻的意识到:要发狠读书,要读书考大学。最后明确表达效果,幽默诙谐中耐人寻味启人深思,令读者明白读书至上的道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首先解读题干:小说题目为“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对此你如何理解?明确解读此题应该分别归纳

21、题目和相关情节的作用。解答此题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三方面来回答。(1)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回应了刘三邂逅华南虎的原因,从而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可见题目“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与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密不可分,很有必要交待。(2)从人物形象上来看,题目“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中主体对象是刘三,而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引出了次要人物“晏学光”,人物之间形成映衬关系,可谓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刘三不识字但是憨厚老实,晏学光满腹学识但却骄傲自满,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丰富了文本内容突出了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有形。可见题目和借

22、东西的情节相互照应。(3)从主旨表现上来看,刘三因不识字以及不尊重晏学光而被晏学光戏弄,差点丢掉性命,从而使他获得深刻的领悟:要发狠读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是本文的思想主旨,而“与华南虎的一次邂逅”恰好与不识字有关,借东西的经历也与此有关,可见刘三去晏学光老爷家借东西的经过不可或缺。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

23、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馀者,亦大梁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平?”陈馀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陈涉起蕲,至入陈。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遂立为王,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

24、北略赵地。武臣等从白马渡河。(武臣)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废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泰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泰,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选自史记列传第二十九)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

25、之/使急引兵西击秦/B.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C.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D.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豢养且为其服务的人,又称“门客”。B. 高祖,古代帝王谥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帝王,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C. 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衣服,只能穿麻布衣服,故用此称平民百姓。D. 丞相,官职名。古

26、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历代时设时废。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耳素有声名。外黄县一富家女逃婚,在她父亲旧时宾客的劝说下改嫁张耳,嫁妆很丰厚。由此张耳广招宾客,并做了外黄县令,名声变得更大。B. 张耳十分好客。汉高祖曾跟张耳交好,一连好几个月居住在张耳家。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使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C. 张耳遇事冷静。陈馀曾犯了小过失,遭到小吏鞭打,陈馀准备反抗;而张耳很冷静,用脚踩住陈馀,示意他接受鞭打,承受屈辱。D. 张耳洞察形势。陈王派人向赵王祝贺,并催促他攻占关中,张耳审时度势,洞察陈王计策,建议赵王不要上当,赵王听

27、从了张耳的劝告。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2)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南收河内以自广。【答案】7. C 8. B 9. B 10. (1)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两人,两人反而也用里正卫的身份来向里中百姓传达命令。(2)楚王已经灭掉秦国,一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夺取燕国,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用来为自己扩充势力。【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武臣等家”作“诛”的宾语,故排除AB。“也”在古文中一般放在句末,作句末语气词,如果放在开头,在这句理解为“也不如趁机会向他祝

28、贺”意思讲不通,所以排除D。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能力。B.“古代帝王谥号”错误,应是“古代帝王庙号”。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后来竟然因为这件事使张耳招来了杀身之祸,但他一点也不后悔”错误,张耳遭到悬赏拘捕是秦国灭魏国几年后,跟汉高祖与其交好并居住在其家没有因果关系,且“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于文无据。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中,“诏书”,名词作动词,发出命令文告;“购求”,悬赏拘捕;“门者”,里正卫的身份;“令”,传达命令。(2)句中,“愿”,希望;“加兵于赵”,状语后置句,对赵国用兵;“

29、西”、“北”、“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北、向南;“徇”,夺取;“自广”,自己扩充势力。【参考译文】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曾赶上做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曾逃亡在外,来到外黄。外黄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儿,长得很美,却嫁了一个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离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宾客平素就了解张耳,于是对富人的女儿说:“你一定要嫁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吧。”富人的女儿听从了他的意见,终于断绝了同她丈夫的关系,改嫁给张耳。女家给张耳丰厚的供给,张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于是在魏国做了外黄县令,他的名声从此更加大起来。陈馀,也是魏国大梁人。陈馀年轻,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

30、奉张耳,两人建立了同生共死的患难情谊。秦国灭亡大梁时,张耳家住在外黄。汉高祖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时候,曾多次追随张耳交游,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有捉住张耳的人赏给千金,捉住陈馀的人赏给五百金。张耳、陈馀于是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卫来维持生活。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过失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示意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和你怎么说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一个里吏身上吗?”陈馀认为他说的对。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两人,两人反而也用里正卫的身份来向里中百姓传

31、达命令。陈涉在薪州起义,打到陈地。张耳、陈馀求见陈涉。陈涉和他的亲信们平时多次听说张耳、陈馀有才能,未曾见过面,这次相见非常高兴。陈地的豪杰父老就劝陈涉说:“希望将军立为楚王。”陈涉于是自立称王,任命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他们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武臣等人从白马渡过黄河。(武臣)自立为赵王。任用陈做大将军,张耳做右丞相。派人回报陈王,陈王听了大发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杀尽,而发兵攻打赵王。陈王的相国房君劝阻说:“秦国还没有灭亡而诛杀武臣等人的家族,这等于又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强大的敌人。不如趁此机会向他祝贺,让他火速带领军队向西挺进,攻打秦国。”陈王认为他说的对,听从了他

32、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里,软禁起来,并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陈王派使者向赵王祝贺,下令催促他调动军队向西攻占关中。张耳规劝武臣说:“大王在赵地称王,这并不是楚国的本意,只不过是将计就计来祝贺大王。楚王已经灭掉秦国,一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军,要向北夺取燕国,向南进军收缴河内,用来为自己扩充势力。这样,赵国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拥有燕,楚王即使战胜秦国,也一定不敢辖制赵国。”赵王认为他们讲得对,因而不向西发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象高启海山巨乘堪乘战,番使前年远来献。宝璎缠珞锦襜垂,拜舞如人向金殿。仙仗时巡出凤城,鸾舆频驾

33、不曾惊。有牙注莫畏焚躯祸,天子深仁爱尔生。注有牙,用象牙焚身典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牙以焚其身,贿也。”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就点出象的来源,“象”来自远方使者的进献,侧面点出大明朝实力的强盛。B. 本诗颔联写大象身上披挂着华美的饰品,“拜舞如人”写出了大象的灵性与可爱。C. 本诗颈联采用借代,表现出天子出游巡查天下,却不曾惊扰以“象”为代表的生灵。D. 整首诗托物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烦。12. 请结合全诗,赏析本首诗歌的尾联含意。【答案】11. D 12. 尾联意为:大象啊,不要因为你有珍贵的象牙而害怕焚身的祸患,

34、天子有着深深的仁爱之心,爱护你们的生命。尾联运用典故,巧妙含蓄地歌颂了天子体恤天下苍生的德行以及勇于肃清行贿索贿的不正之风。【解析】【分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烦”表述错误,整首诗托物以言志,意在歌颂君王仁德。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赏析本首诗歌尾联的含意,重在分析尾联要表达的情感。“有牙莫畏焚躯祸,天子深仁爱尔生”首先根据诗下注释可知尾联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要通过分析典故的内容是来理解情感。“有牙”的典故是:大象有了象牙而使自己丧生,这是因为象牙也是值钱的财货呀。再结合整句

35、诗的内容分析典故的用意。尾联的意思是:大象啊,不要因为你有珍贵的象牙而害怕焚身的祸患,天子有着深深的仁爱之心,爱护你们的生命。借用象牙焚身的典故,是委婉含蓄地歌颂了天子有仁爱之心,能体恤天下苍生的德行。“象有齿以焚其身”的典故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劝诫君子为政不能贪贿,贪贿只能招来祸患的深刻道理。所以尾联还含蓄地歌颂了天子勇于肃清行贿索贿的不正之风。【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

36、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山林之景的两句是“_,_”。(2)诗经氓中的“_,_”两句,以桑叶的枯黄凋零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最终不幸的命运。(3)苏轼赤壁赋中的“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感慨

37、“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答案】 (1). 看万山红遍 (2). 层林尽染 (3). 桑之落矣 (4). 其黄而陨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背诵默写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染、陨、蜉蝣、渺、沧、粟。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依靠食物、竞争与捕猎等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条,彼此_在一起,构成复杂的网络。网里的物种越多,网就越稳定坚固。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还会通过链条引起连锁反应,威胁整个生态系统。( )。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野生

38、动物本身还有_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从古至今,很多动物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是_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保护好野生动物,必须持续加力。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滥捕滥猎违法犯罪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爱鸟周”“动物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抵制违法相关行为,从源头控制合理消费。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即将公布,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把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地球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人类_。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交织 不可或缺 积厚流光 生

39、生不息B. 交织 弥足珍贵 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C. 交汇 不可或缺 源远流长 历久弥新D. 交汇 弥足珍贵 积厚流光 历久弥新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人类自己就要像保护好野生动物一样B. 可以说,保护野生动物,就要先保护人类自己,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C. 可以说,保护人类自己就要先保护好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1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爱鸟周”,“动物日”等多种多样的

40、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抵制违法相关行为,从源头控制不合理消费。B. 通过“爱鸟周”“动物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抵制相关违法行为,从源头控制不合理消费。C. “爱鸟周”“动物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抵制相关违法行为,从源头控制合理消费。D. 通过“爱鸟周”“动物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抵制相关违法行为,从源头控制合理消费。【答案】14. B 15. D 16. B【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交

41、织:纵横交错或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也指通信系统中进行数据处理而采用的一种技术。交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会合。根据语境“构成复杂的网络”,第一空应填“交织”。弥足珍贵:形容事物十分珍贵、非常珍贵。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根据语境修饰的是“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第二空应填“弥足珍贵”。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根据语境“从古至今”,第三空应填“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

42、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根据语境主语是“人类”,第四空应填“生生不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括号前内容谈的是物种和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人类自己”应不分先后,据此可排除掉B、C两项;而A项后半句强调的是保护人类自身,和语境不相符,故答案为D项。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成分残缺,介词残缺导致偷换主语,在“爱鸟周”前加“通过”;语序不当,把“相关”移到“违法”前面。C成分残缺,介词残缺导致偷换主语,在“爱鸟周”前加“通过”;不合逻辑,在“合理”前加“不

43、”。D不合逻辑,在“合理”前加“不”。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7. 以下是某学生请假条的正文部分,在语言得体方面有五处不当,请

44、找出并修改。今天早上起床时,我感到全身发冷,头脑发晕,站立不稳,贵体不佳。作为老师的高足,本不想耽误学习,但令尊见我病情严重,认为急需到医院治疗。特向您请假一天,请务必批准,特此声明。【答案】“贵体”是用作对他人身体的敬称,改为“身体”。“高足”是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辞,要改为“学生”。“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这里要改为“我父亲”。“务必”语气太强硬,删去。“特此声明”不当,不合语体,改为“十分感谢”。【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贵体”是用作对他人身体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身体”。“高足”是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辞,不能用于自己,要改为“学生”。“令尊”是对

45、别人父亲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这里要改为“我父亲”。“务必”语气太强硬,删去。“特此声明”不当,不合语体,学生请假条中不适合,改为“十分感谢”。四、写作(5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宋代沈寓山寓简中说:凡是凿井,如果凿大了,就不能缩小,就如削木头一样,如果削小了,就不能复原成大;塑像的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眼与口,先一定要小,小了才可以增大;耳和鼻,先一定要大,大了才可以塑小。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古代的这些标准也是有所变化的:比如凿井,即便凿大了,完全可以用钢筋水泥修好缩小,而现代凿井,必须先凿大,为的是牢固。这些道理,不仅仅是日常的营建方法,还可以延伸到一切有创意的活动中去

46、。关于凿井和塑像的寓意,你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呢?结合你的阅读和实践,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人生也有得失人生如月,得一寸圆满便失一分风情。人生如花,得一分灿烂便失一寸生命。人生如梦,得一份梦幻便失一分真实。人生总在得得失失中徘徊。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不一定是福,失也不一定是祸。得与失两者辩证统一,既无绝对意义上的对立,又无完全的统一。我们只有善于把握好得与失的度,才能把握好人生。有失必有得。越王勾践,堂堂一代君王,为了东山再起,他终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放下

47、了君王的身份与权贵。他为此牺牲了很多,因而最终也获得了命运的眷顾。他如愿地登上了至高无上的权利的殿堂,完成了多年的复仇大计,赢回了失去的一切。使者张骞,乃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抗击匈奴的伟大英雄。但在他忠于报国的路途上,却是命运坎坷。他为此默默忍受了长达十几年的监禁,经受了不被他人理解的痛苦。他失去了十几年的光阴自由和尊严,却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笔。正是他开辟的道路,才使得中原和匈奴在交流上迈出了大的步伐,促进了历史地向前发展。有得必有失。正如人中吕布,拥有着非凡的英雄才干。他赢得了美女貂蝉的“爱情”,却为此掉进了一去不返的深渊。为了貂蝉,他宁愿与董卓反目为仇也在所不惜。最终也不得善终。

48、南唐后主李煜,天生赋予了惊人的文学才华,不禁令人拍案叫绝。他拥有文学才华之余,还拥有着九五之尊的显赫身份。他一人集令无数芸芸众生向往追求的才华和权贵于一身,却偏偏注定了悲哀的宿命。他必须要再词人与政客两者中选择。诚然,他是一位地位非凡的词人但绝非一位明君。南唐在他的统治下风雨飘摇而最终走向消亡。而他也在狱中郁郁不得志地过了最最痛苦的三年,最终被赐予毒药,惨死在狱中。我们不曾品尝过苦茶的苦涩又怎知甜茶的甘醇?我们若不是度过炎热的酷暑、严寒的腊冬又怎知金秋的迷人?人生也亦然,不失去又怎会懂得珍惜?范仲淹曾以洞庭湖为证,在岳阳楼上吟诵出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是一种对待得与失的正确态度

49、。月有盈亏,花有开合,人生也有得失。泰然处之,才能在得与失的洪流中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才能在平静的心态下,笑看月的阴晴圆缺,花的花开花落,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要点】关键句:“这些道理,不仅仅是日常的营建方法,还可以延伸到一切有创意的活动中去”,此句是判断作文立意的依据。由材料可知,凿井标准不是固定不变,古今是截然不同的,这启示人们应正确看待大小、得失。【审题】作文要求“关于凿井和塑像的寓意,你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呢?结合你的阅读和实践,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实际上就规定了文体,那么明确文体可以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本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

50、是寓简中记述的古代关于凿井和塑像的原则与方法,即凿井、塑眼与口要由小到大,塑耳和鼻要由大到小。通过“凿井和塑像”的衡量标准可知:无论是由小到大还是由大到小,目的都是让井能够挖凿成功,让塑像能够栩栩如生,所以标准的变化都是为了让这些营建能成功。第二层以凿井为例,说这些标准在后来尤其是现代已经不再是唯一,而是可以改变或者必须改变,这表明任何事情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也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学会变通。第三层进一步拓展,把这些道理由日常的营建方法延伸到一切有创意的活动中,那么理解这里的“创意活动”就是关键,这里的创意活动其实就是“寓意”中的“寓”,也就是说哪些活动是可以用这种标准衡量的,

51、比如文学创作素材的积累和使用,素材由生活中来,自然是越多越好,就好像雕刻耳和鼻,先雕一个大致轮廓,琢磨透了,心里有了十足的底气,就可以选择素材,将素材一步步转化成作品;然而成功的作品,必定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绝不是素材的堆积,而是精细地提炼,所以不是越多就越好。又比如慈善的过程,当你散尽大部分的家财用于各类慈善,就好像雕刻口目,看似你的财富少了,少到只能过一般正常的生活,但是你却得到极多,内心有了极大的满足,以帮助人为快乐,内心反而会强大。总之,论证分析时,应该做到材料翔实,材料典型,观点新颖深刻,避免泛泛而谈。【立意】1.得失各有天地。2.有时候失去并不是真的“失去”。3.人生应看淡得失

52、,享受过程。4.有得就有失,有失才有得,要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素材】1.范蠡辅佐越王复国兴邦,吞吴雪耻,正是得意之时,可注定名垂青史的他却以得为失,抛官弃权,进走从商,当昔日的功臣尽被越王诛杀,唯范蠡保全其身富甲一方,竟成陶朱美名。2.拿破仑横扫欧洲,建立帝国,正是功成名.就之时,可已坐拥万里疆域的他却无法放平心境,无法以得为失,他执迷不悟,继续攻伐,得了扩土开疆的一时之快,失了民生安乐的太平之基,终于兵败滑铁卢,令人唏嘘不已,不能以得为失,是成功的绊脚石,是雄心的绞刑架。3.勾践兵败国亡,身为人奴,正是失意之时,可成为奴隶的他以失为得,失了国家,得了教训,失了王位,得了壮志,终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报了家仇雪了国耻。以失为得是勇者的气魄。4.一天,蜜蜂把一壶蜜送给天神,天神十分高兴地说:“谢谢你,现在我也想送一件东西给你,只要你喜欢,我尽量满足你的愿望。蜜蜂反复思索,很久才说:“天神,我经常为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苦恼,请赐给我一根一刺就能致人于死地的毒针吧!“天神听了之后,心中有点不高兴。但既然已经答应了蜜蜂,不好出尔反尔,只得履行刚才的承诺。天神对蜜蜂说:“我可以送你这种针,但必须给你讲清楚,就是当你刺人之后,拔出毒针时,你的生命也就随即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