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装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徐惠珍摘要: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要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坚实的后盾,科技创新为先的同时,还需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全方位的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文章主要从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企业经营中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以期减少应收账款对资金的占用,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和利用率,避免和减少坏账损失,增强盈利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受销售收款方式影响,装备制造企业的应
2、收账款具有占用企业流动资金比例高、收款期限长、流动性弱的特点,往往会因为自身管理不善或者受客观环境影响等原因形成应收账款呆滞和坏账,导致企业资产损失严重。因此,加强和改善装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寻找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和加快应收账款完整收回,防止和减少坏账发生,维持企业流动资金良性循环变得尤为重要。一、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一)应收账款管理的概念应收账款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收账款不仅指企业赊销形成的欠款,确切地说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需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款项。(二)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1.应收账款的准确性要求应收账款不仅指已开具发票的销售
3、金额,还包括已发货未开票的收入金额,应收账款产生以后应及时入账,及时与销售部门进行核对,保证每一笔业务记录清晰,确保应收账款明细账目的准确完整。2.应收账款的到期收回企业应采取各种办法促进应收账款的到期收回,包括销售合同的执行和跟踪管理、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管理、销售合同的预收货款控制管理等。3.坏账损失及风险防范加强日常的管理,通过落实应收账款责任制,实时提醒销售人员应收账款账期,定期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通过询证函核对往来账目,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有效,避免不良应收账款发生,减少坏账损失。(三)应收账款管理的作用1.增加销售收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常会利用降价和赊销等手段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4、,良好的赊销政策不仅可以缓解购买方企业的采购资金压力,对销售方而言,虽然会产生很大的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却也起到很好的促销作用,是扩大销售收入最有效的办法。2.减少库存积压企业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企业存货减少,存货风险随之降低,存货占用的资金一部分转变成现金,一部分则变成了应收账款,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3.促进融资贷款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不仅是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也大大地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成为银行对企业融资需要参考的重要财务指标。4.减少坏账损失通常装备制造企业销售货款含有 10%质保金,资金占比大,质保期在 1 年以上,收款期限较
5、长,质保期间如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则应收账款收回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因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坏账损失,提高资金的流动性,重视和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非常有必要。二、装备制造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收款方式单一装备制造行业销售收款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3331”,即:合同生效付 30%,发货前付 30%,安装调试合格付 30%,质保金 10%。这种分期收款的方式资金占用大、收款期限长、收回风险高,并不利于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收回。(二)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好坏对应收账款的如期收回至关重要,产品质量问题或技术参数指标达不到合同约定要求,则会导致无法完成验收手续,成为销售人员不能如期收回货
6、款的主要原因。同时,质量问题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售后服务费用和维保成本,以及因延期收款增加占用资金的财务成本。企业信誉受到影响,更有可能造成货款呆滞甚至坏账的风险。(三)重视和尽职程度不够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于开拓市场的重视程度多于因销售扩大而形成的应收账款的重视程度,忽略了应收账款不断上升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销售人员认为合同签订生效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往往忽略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影响货款的及时收回,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资金使用计划,造成资金周转不畅的问题。另外,权责不明确造成相关人员尽职程度不够,销售与核算脱节,出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企业应收账款一路攀升,账龄老
7、化。有些企业未实行有效的应收账款定期对账制度,企业间不及时核对,企业内部业务与财务不及时核对,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企业没有制定和落实相关的岗位约束机制,只有在对账时才会发现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的传递、记录等出现的差错,导致应收账款管理出现问题。(四)内外部因素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收企业有时会因为企业内部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如约按期交付合同,应收账款就会变得很被动,继而增加企业的收款成本、违约成本。同样,不可抗力以及客户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情况对应收账款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一旦工程项目暂停或项目终止导致不能如约按期支付貨款,将会给应收账款带来很大的风险,甚至坏账。三、完善装备制造
8、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一)改善合同收款方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信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客户信用评价体系,针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客户采用灵活多变的收款方式,在合同条款中强调预付款比例、质保期限、质保金比例来提高合同的约束力,信用好的企业预付款为30%,信用一般的企业预付款为 60%,对尚未建立信用档案的新客户预付款为 90%,尽量减少合同执行过程中支付的各种成本。应收账款质保期由 1 年缩短为半年,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避免因收款期过长,导致应收账款收回风险过高。降低质保金比例,从 10%降为5%,减少应收账款对资金的占用,确保应收账款完整收回。(二)提高产品和服务
9、质量生产环节,采用订单与班组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供应链环节的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从购进原材料到产品入库,每一道工序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层层把关,产品完工后务必要试车运行检验合格后才能办理入库手续,确保产品质量完好交付给客户。销售环节,定期对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与客户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效率,提升服务人员安装调试的技能,要求服务人员对安装调试和维保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馈,并作出分类总结,为改进内部管理提供参考,确保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这也是企业诚信的体现和企业实力的象征。只有拥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获得客户的认
10、可。同时,也会大大地促进和保障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进度。(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管理是促进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提高销售人員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明确销售员做到以下内容:1.划分业务区域范围到个人,保持与客户业务的连续性和业务拓展。2.应收账款终身负责制,对经办的业务负责到底,直至货款完整收回。3.严格执行销售合同管理办法,明确销售员的职权范围,决不允许不收预付款就下单。4.及时了解客户的经营动态可能对应收账款产生的回收风险,防止坏账的发生。5.应收账款收回有困难时使用销售折让、存货抵债、债务重组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和挽回应收账款损
11、失。建立应收账款台账,及时准确记录每笔合同的到款金额,实时更新回款比例和到期质保金预警提示,促进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的落实。另外,将应收账款的清收与销售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制订严格的资金回笼考核制度,以订单的形式计算货款回款比例,作为考核目标,同时规定订单金额回款达到 90%以上才能计算提成,强化风险意识,让销售员与企业风险共担,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四)恰当的运用法律手段装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账龄越长,收回难度就越大,坏账风险也就越高,要维护应收账款的资金安全,经常需要借助法律手段来完成应收账款的清收,保全应收账款的完整。然而,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欠款清收将意味着失去客户。因此,日常的应收账款管理
12、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争取销售合同的起草和签订管辖权,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违约条款的相关规定等,避免日后产生分歧和争议。其次,通过定期向客户进行应收账款询证并保留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取得法律诉讼时效的主张权。最后,对于经营状况不佳、陷入财务危机的客户,或者虽经营正常但并无正当和充分理由而拖延和拒绝付款的客户,降低其信用级别的同时及时启动法律程序,申请债权人财产保全,通过法律诉讼取得应收账款债权的主张,以减少损失。(五)通过保理业务促进应收账款收回装备制造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应收账款,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对解决企业周转资金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装备制造企业
13、的分期收款方式需要自行先垫付大量资金,用于支付相应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甚至财务成本,资金紧缺是必然的。因此,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以尽早获得融通资金,解决企业资金紧缺问题,待应收账款到期将由金融机构向购买方收款。这种用保付代理的金融方案来管理应收账款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装备制造企业的欢迎。企业虽然需要支付融资利息和利息以外的手续费,相比企业直接向购买方分期收款的风险更小、期限更短,同时还可以节约收款成本,保理业务既推动了企业融资机制创新,又有效加快了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四、结语总之,利用多种方法加强对装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目的是要防患于未然,保证及时收回货款,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企业资金维持在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状态。参考文献:1陈云秀.浅议设备制造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6(08).2徐梅.装备制造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7(13).3王晓阳.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18(27).(作者单位:安徽普源分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