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439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此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2有史书上残存 “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A三司B郡国C行省D郡县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C王位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

2、度4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央官制的完善C选官制度的完善D君主专制的加强5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D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6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削弱了中央集权B减少了决策失误C降低了行政效率D加强了君主专制7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设置体现着“权力制衡”的

3、精神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A设立内阁负责奏章票拟B派遣通判监督地方长官C开创三省六部管理体制D设枢密院分理全国军务8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9唐诗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健儿宁都死,壮士耻为儒”(杜甫诗)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C文化教

4、育事业的繁荣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10史学家邓嗣禹说:“历代名臣贤相,十之八九,盖从此孔(科举)穿过,不能谓未得人才也。然以盖世奇才,有不尽出身科场者。”这说明科举制()A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有利于人才的选拔D难以全面地选拔人才11中国古代王朝重视整肃吏治、打击贪腐。下列职官中,直接担负这一职能的是()A秦朝的郡守B西汉的刺史C宋朝的三司使D元朝的枢密使12元朝大一统规模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江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元史地理志)为管理这广裹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行省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13“我朝

5、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儿皆奉吊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4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联亲裁。”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B内阁的票拟权被剥夺C内阁制约着皇权的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15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在全国划分十三州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设立“中朝”参与政事决策 开辟欧亚的丝绸之路

6、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ABCD16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17“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明太祖废丞相B君主专制的加强C内阁的设立受到司礼监牵制D小农经济18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胡惟庸后,正式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同时废除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机大臣“以赞机务”,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这表明()A中央集权一直是一成不变的B明清以皇帝绝对专权为核心C君主专制以限

7、制相权为核心D废除丞相制度后相关事务消失19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20“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律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扩

8、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ABCD21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A公民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B体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D重视维护公民合法利益22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23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个人决

9、策B直接参政C公民意识D法律至上24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人人平等B民主监督C法律至上D轮番而治2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苏格拉底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他认识到()A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稳定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C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D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26“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

10、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伯利克里这一观点的是()A鼓励参政,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B设立公民大会,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由部落首领担任D设立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均可入选27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体公民皆可参与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限制。这些规定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法律至上B主权在民C公民意识D权力制约2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如表有关罗马法的一些表述,推论不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罗马共和国

11、时期的公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AABBCCDD29十二铜表法中的第三表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出罗马法()A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B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奴隶制习俗C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D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30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在一年一度选出的官员的治理下,成为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文中“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中的法律是指()A习

12、惯法B十二铜表法C万民法D查士丁尼法典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

13、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此项行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即陶片或贝壳。人们把威胁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贝壳上,投

14、入会场的陶缸 中。如某人得票超过6000,就将被判流放国外10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本人亦在流放期满后恢复公民权。 材料二 铁米斯托克里为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是希腊联军战胜波斯第三次入侵的关键人物,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刻有他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都为14人所刻写。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破坏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材料三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

15、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片放逐法”是由谁确立的?其实质是什么?又有何局限性?(2)材料三中涉及实行民主的民主运作方式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所做的决定?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局限性?2016-2017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此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封邦建

16、国到设置郡县【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涉及到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判断,是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解答】材料中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据所学,是西周的分封制到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制,故B符合;A项是指夏朝的建立,故排除A;C项是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D项中郡县的设置早在春秋末期就出现,不能反映“履至尊而制六合”,故排除D故选B2有史书上残存 “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A三司B郡国C行省D郡县【考点】1

17、8:郡县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朝,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宋朝的措施;B项是西汉初年的措施;C项是元朝的措施故选D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C王位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度【考点】16: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中国之政”【解答】“国之教,得孔

18、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综上所述,ABC三项都包含在D项之中,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4如图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反映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B中央官制的完善C选官制度的完善D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

19、,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B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中央官制在日益完善C选官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而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D5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D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考点】1J: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三省六部制是中国

20、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解答】A材料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种变化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所以应选B;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进步”的题意;D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不符合材料题意故选B6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

21、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削弱了中央集权B减少了决策失误C降低了行政效率D加强了君主专制【考点】1G:隋唐三省六部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可见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降低了行政效率,故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BD两项是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故选C7有学者认为,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设置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佐证的是()A设立内阁负责奏章票拟B派遣通判监督地方长官C开创三省六部管理体制D设枢密院分理全国军务【考点】1H: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

22、措施【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加强,为加强皇权,分散相权,宋朝在丞相外,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管理财政【解答】宋朝为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在丞相外设枢密院以分散丞相的军权,体现“权力制衡”的精神故D符合;A项中内阁在明朝才设立,故错误;B项宋朝在州郡设通判牵制地方权力,但不符合题干中的“中枢机构”,故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时间不符,故排除故选D8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

23、日趋合理【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解答】根据材料提供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故选A9唐诗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健儿宁都死,壮士耻为儒”(杜甫诗)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

24、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考点】1J: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与宋朝的治国理念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解答】唐至宋代中央集权是在不

25、断强化,但是与题意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与材料中涉及对文事的鄙薄到重视的转变,体现不明显,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文化事业都较繁荣,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采用重文轻武,材料中“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体现从戎轻文到宋代时期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故选D10史学家邓嗣禹说:“历代名臣贤相,十之八九,盖从此孔(科举)穿过,不能谓未得人才也。然以盖世奇才,有不尽出身科场者。”这说明科举制()A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有利于人才的选拔D难以全面地选拔人才【考点】1O:科举制【分析】本题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然以盖世奇才,有

26、不尽出身科场者【解答】材料突出科举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劣,并未体现士人出身等社会阶层流动的一面,故A项错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与材料“历代名臣贤相,十之八九,盖从此孔(科举)穿过,不能谓未得人才也”相左,故B项错误C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根据材料“不能谓未得人才也”和“然以盖世奇才,有不尽出身科场者”可知,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它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故D项正确故选D11中国古代王朝重视整肃吏治、打击贪腐。下列职官中,直接担负这一职能的是()A秦朝的郡守B西汉的刺史C宋朝的三司使D元朝的枢密使【考点】1P: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刺史制度,考查学生根据题意再联系已学

27、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秦朝的郡守,郡的行政长官,每郡置守,治理民政B西汉刺史汉武帝每州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整肃吏治、打击贪腐,故B项正确C宋朝的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D元朝的枢密使是管理军事的故选B12元朝大一统规模超迈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江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元史地理志)为管理这广裹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行省制B分封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考点】1E:元朝行省制度【分析】本题考查是元代的形省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和运用【解答】从题意可知元朝大一统规模超迈前代,疆域非常辽阔结合所学知识可

28、知元代为了巩固统一实行形省制;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春秋战国时崩溃;郡县制在秦始皇时推行全国;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故选A13“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儿皆奉吊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考点】1S: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解答】明朝设置内阁,任命大学士,只是备皇帝顾问,没有实权,也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决策机构,故A

29、B两项表述错误说法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可知,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说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14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联亲裁。”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B内阁的票拟权被剥夺C内阁制约着皇权的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考点】1Q: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解答】本题材料提到,“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

30、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的特点,说明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故选D15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在全国划分十三州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设立“中朝”参与政事决策 开辟欧亚的丝绸之路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ABCD【考点】1F: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排除欧亚的丝绸之路同题意无关【解答】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排除欧亚的丝绸之路同题意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开辟欧亚的丝绸之路同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

31、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无关,错误,排除ACD;均符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史实,B正确故选B16根据如图示意图判断,它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元朝的行政制度改革C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D清朝的国家机构设置【考点】1Q: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分析】本题考查明朝机构的调整的相关知识点,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地方权分三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解答】本题材料提到,中央权分六部,地方权分三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故选C17“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

32、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明太祖废丞相B君主专制的加强C内阁的设立受到司礼监牵制D小农经济【考点】1Q: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解答】A明太祖废丞相只是加强君主专制措施之一,属于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宦官专权是皇帝赋予的,宦官能在朝中有影响也是皇帝给予的,根本原因还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 C废丞相之后设立内阁,重用身边的太监牵制内阁大臣,出现了宦官专权现象,

33、这属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D小农经济与宦官专权现象没有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18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胡惟庸后,正式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同时废除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机大臣“以赞机务”,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这表明()A中央集权一直是一成不变的B明清以皇帝绝对专权为核心C君主专制以限制相权为核心D废除丞相制度后相关事务消失【考点】1Q: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秦朝统一全国以来,中央集权在不断变化,总趋势是不断加强,故A错误明朝废宰相、

34、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是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限制相权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故C错误明朝废除宰相后权分六部,相关事务仍然有人在办理,故D错误故选B19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考点】1S:明朝的内阁【分析】本题以明代内阁工作

35、流程为考查背景,考查了学生对内阁与皇权知识的综合理解,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A、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不是起制约作用的,这一选项本身是错误的,故排除;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大臣,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此项错误;C、明朝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与近代内阁的权力配置不一致,故此项错误;D、材料中皇帝的手诏、中旨须送内阁商榷,这说明了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注意只是一定的制约作用,故此项正确;故选D20“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律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

36、职津贴制的实行()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ABCD【考点】47: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分析】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考查公职津贴制的影响【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公职津贴制实行后,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这说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故正确均不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故选D21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A公民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B体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D重视维护公民合法利益【考点】46:

37、克利斯提尼改革【分析】本题考查了克利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解答】依据雅典民主政治的规定,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等权力机构,而非公民个人,故A项错误;权利的制约与平衡是指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陶片放逐法”“解决私人争执”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

38、,而“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则与独裁者无关,故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为防止出现个人独裁,保证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而制定的,而“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故D项正确故选D22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考点】47: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分析】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重点是掌握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的措施和影响【解答】根据材料“伯利

39、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雅典的民主政治还是有一定的广泛性的,A错误;“一贫如洗的平民”并不能说明雅典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的,故B错误;“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是有偏差的,故C正确;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与“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相左,故D错误故选C23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与这一“错误”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个人决策B直接参政C公民意识D法律至上【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4A: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分析】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及弊端的理解

40、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解答】雅典民主政治是集体决策,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题干材料看,材料未体现公民意识和法律至上的特点,排除CD项;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表现为公民直接参政,但是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故B正确故选B24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

41、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人人平等B民主监督C法律至上D轮番而治【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轮番而治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轮番而治的特点解答即可【解答】材料反映陪审法庭有关人员通过抽签产生,体现的是轮番而治,故D项正确抽签方式无法体现人人平等,因为只有公民才有民主权利,而妇女、奴隶、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民主监督、法律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故选D2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苏格拉底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他认识到()A民主政治不利

42、于社会稳定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C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D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考点】83:苏格拉底【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解答】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只能导致社会无序,说明他对雅典民主是否定态度A选项说法错误,雅典民主政治对社会稳定是有利的,排除;B选项是雅典民主弊端之一,但是不能反映出它导致社会无序的一面,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6“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

43、能。”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伯利克里这一观点的是()A鼓励参政,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B设立公民大会,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由部落首领担任D设立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均可入选【考点】4B: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解答】“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可以得出的是伯利克里主张的是政权面向所有公民,“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为了保证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政治事务,所以实行了“津贴制”故选A27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

44、的国家权力机关;全体公民皆可参与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限制。这些规定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法律至上B主权在民C公民意识D权力制约【考点】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和特点的理解【解答】材料中的三小点都体现了公民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公民平等享有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利,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ACD排除故选B28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如表有关罗马法的一些表述,推论不符合史实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

45、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AABBCCDD【考点】4D:罗马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各个时期法律的表现【解答】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也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不符合题意;B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不是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故符合题意;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不符合题意;D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故

46、不符合题意;故选B29十二铜表法中的第三表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出罗马法()A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B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奴隶制习俗C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D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考点】4D:罗马法【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法律,联系教材中所学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特点,对材料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解答】题干中“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说明了该法律采用了严酷的形式来维护债务奴役制,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与奴隶制习俗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

47、;题干中并未提到习惯法,无法比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强调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故D项错误故选A30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在一年一度选出的官员的治理下,成为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文中“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中的法律是指()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万民法D查士丁尼法典【考点】4D:罗马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十二铜表法【解答】A习惯法实施时期不具备“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特征,故排除;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所以符合题意;C题中“罗马共和国时期”万民法是罗马帝国以后的法律,所以排除;D查

48、士丁尼法典是罗马帝国以后的法律,故排除;故选B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

49、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考点】18:郡县制;12:西周的分封制;1B: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E:元朝行省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

50、度演进的过程【解答】(1)根据题干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可知这是秦朝的郡县制,其特点和历史意义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2)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侯”“王”的出现是因为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3)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历史作用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故答案为:(1)制度:郡县制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51、2)由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爵目的:削弱王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行政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地方权力大而不专等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此项行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即陶片或贝壳。人们把威胁者的名字刻在陶片或贝壳上,投入会场的陶缸 中。如某人得票超过6000,就将被判流放国外10年,但其家人不受牵连,本人亦在流放期满后恢复公民权。 材料二 铁米斯托克里

52、为公元前5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是希腊联军战胜波斯第三次入侵的关键人物,史书记载他曾被陶片放逐。美国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刻有他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都为14人所刻写。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破坏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材料三 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53、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片放逐法”是由谁确立的?其实质是什么?又有何局限性?(2)材料三中涉及实行民主的民主运作方式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所做的决定?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局限性?【考点】4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48: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1)“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针对别有用心的野心家而采取的,针对某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通过召开公民大会,投票表决来决定这个不受欢迎人的去留单其中也存在弊端,例如不论参加公民大会人的素养的高低,可能会出现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民众法庭主要解决的司法问题,而民众法庭也是全体公民都有权力参加,所以也会存在权力的误用和

54、滥用【解答】(1)根据所学的内容可知“陶片放逐法”是由克里斯提尼确定的,驱逐反对民主的人,以保证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所以其实质是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破坏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说明这一制度容易产生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并且容易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2)“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这表明民主的方式是抽签决定,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既然都是抽签决定这就说明参加会议的人的素养是不同的,可能会存在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是针对本邦的成年男子,所以妇女、儿童以及外邦人还有奴隶是没有民主的故答案为:(1)克里斯提尼其实质是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局限性是:这一制度容易产生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并且容易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2)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是: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方式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就其范围而言:雅典的公民权力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的专政的基础上,众多的服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