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渭滨区2019-2020-1高一年级语文试题2020.01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分,每小题2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畸形(j) 抹煞(sh ) 坐右铭(zu) 混混沌沌(hn )B. 蜚然(fi) 竦身(sng) 爱憎( zng ) 皓首穷经(ho )C. 芜杂(w) 狙击( j ) 木椽( chun) 脉脉含情( m )D. 敛裾(j) 踱步(du ) 媛女 ( yun) 蓊蓊郁郁(wn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字形题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
2、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A抹煞sh、座右铭;B. 斐然、爱憎zng;D.媛(yun)。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B. 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表示,要和伊斯兰世界开诚布公地对话,寻找共同价值,支持穆斯林,并决心用美国的力量来解决最困扰伊斯兰世界的问题。C.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D. 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
3、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活得洒脱,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在辨析时首先要弄清语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色彩和风格等,这是解题的基础;然后弄清成语本身的意义用法,从结构、色彩、出处等角度进行了思考推敲;然后结合成语的理解与具体语境相对照,作出正确的判断。A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句中形容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一直未断绝,但这不是细微悠长的声音,故使用对象错误。B项,“开诚布公”,以诚意相见,坦率无私地表示意见。句中指奥巴马表示要和伊斯兰世界诚意坦诚地对话,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C项,“安之若素”,(
4、遇到不好的情况或异常情况)毫不在意,跟平常一样对待。句中指居民在这里住久不愿搬家,故成语使用不符合语境,可改用“安土重迁(住惯了本乡本土,不肯轻易迁移)”。D项,“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语境指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没有可忧虑的。故句中没有“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之意,故成语使用不合语境。故选B。【点睛】成语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段时间里,( )的思想、等价交换的原则不同程度( )了中华传统美德,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非主流价
5、值观不断(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虚拟和现实空间有所泛滥。在此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并使之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市场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在它的丰富宝库里,蕴含着“_”的政治抱负、“_”的报国情怀、“_”的浩然正气以及“_”的献身精神。这种民族魂,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3.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急功近利 冲击 蔓延B. 急于求成 冲击 漫延C. 急功近利 稀释 蔓延D. 急于求成 稀释
6、 漫延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位卑未敢忘忧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A. B. C. D. 【答案】3. C 4. B【解析】【3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
7、轻判断的难度。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第二处,冲击:强大的水流或其他力量迅猛撞击。稀释:在原有的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其浓度变小。此处和“迅速撞击”没有关系,所以选用词语“稀释”。第一处,急功近利: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急于求成:急,急切;急于求成,急着要取得成功。根据后文“不同程度稀释了中华传统美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虚拟和现实空间有所泛滥。在此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并使之与当代先进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市场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可知此处选用成语“急功近利”更符合语境。第三处,蔓延:像蔓
8、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漫延:像水过满向外流一样向外扩展。此处是说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不断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选用词语“蔓延”。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可结合排除法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第一处根据横线后“政治抱负”,此处填写“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处根据横线后“报国情怀”,此处填写“位卑未敢忘忧国”;第三处根据横线后“浩然正气”,此处填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四处根据后文“献身精神”,此处填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句子正确排序为:。故选B。【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数操作: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
10、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通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此类题解答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5.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不得当的一项是( )A. 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用“仆”。B. 信中提及苏辙
11、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可称“先慈”。C. 信末的祝福语,可用“斗山安仰”“福寿双全”。D. 署名下敬辞,可用“顿首”“谨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文体的得体。此题主要是文体的得体。C项,“斗山安仰”:形容死者像高山一样,值得大家抬头仰望。常用在挽联中。此处不合乎语境。故选C。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
12、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6.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群贤毕至 (全,都)B. 茂林修竹 (整治)C. 列坐其次 (旁边)D. 信可乐也 (实在)7. 下列句中加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B. 亦足以畅叙幽情 (连词,来)C. 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定语后置的
13、标志)D. 所以游目骋怀 (连词,因此)【答案】6. B 7. 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B项,“整治”错误,依据第一段“茂林修竹”,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据此可知,“修”意为:修长、高。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
14、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D项,“连词,因此”错误,依据第二段“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据此可知,“所以”是连词,是用来的。故选D。【点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题,考生平时要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包括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特殊标志识记法,只有平时多关注和练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准确作答。参考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
15、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才有诗经一说,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汉代古
16、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C. 楚辞是战国时楚国人屈平的作品,其中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由西汉刘向辑录。D. 赤壁赋中,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他面对着黄州的景色抒发感慨,以“望美人兮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历史名人、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 C项,“是战国时楚国人屈平的作品”错,楚辞中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
17、作品。故选C。【点睛】文学常识类的题目是常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如作家作品、国号年号、流派年代、人名称谓等。然后结合题中的提示做出正确的解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
18、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
19、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B.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C.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
20、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D.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B. 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C. 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D. 太子丹听说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11.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节选赤壁赋)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节选兰亭集序)【答案】9. D 10. B 11. 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流去的水像这样,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却终于没有增减。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
22、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考生要抓住“盛壮”和“衰”的对比,还要抓住写“骐骥”是为了比喻田光。“骐骥”是“盛壮”和“驰千里”的主语,故“骐骥”和“盛壮之时”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壮盛之时”的主语是田光,且田光“壮盛之时”,又是“太子闻”的内容,故“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之间不能断句,故排除B。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
23、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B项,“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错误,依据第一段“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太子丹担心它。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太傅说:“请进来,让我好好考虑考虑”。据此可知,太子丹亲自拜访了鞫武。而依据第二段“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第四段“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可知,是田光和荆轲拜访太子的。故太子丹亲自拜访的只有鞫武一人。故选B。【11题
24、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是:这;为行:为人做事;非:不是;节烈侠士:有气节的侠客。逝者:流去的水;如斯:像这样;盈虚者:时圆时缺的月亮;卒:最终、最后。或:有的、有的人;诸:兼词,之于,从这里;怀抱:胸怀抱负,古今异义词;悟:通“晤”,见面;一室之内;因:凭借;放浪形骸之外: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点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
25、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参考译文: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太子丹担心它。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过了一些时候,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
26、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
27、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比不上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私下里没把自己当外人,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
28、死了,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西溪无相院宋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注释】涵虚:水天一色,流水澄清的样子。12. 首联和颔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色?13. 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答案】12.
29、 首联写远景,从大处落笔。描写了景物明丽清澈的特点。颔联写近景,小处落墨,远近结合。“浮萍”“山影”写视觉,“草声”写听觉,视听结合。“几家门静”为静景,“小艇归来”为动景,动静结合,全诗景色描写错落有致如在眼前。 13. “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映照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审准题干,把握鉴赏对象和鉴赏要点,然后联系平时积累的景物描写艺术手法,并分析诗句内容,综作答。首联“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30、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首联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几家门静”为静景。作者写出天光水色浑融一片,临溪屋宇在雨后显得明丽清宁的美景。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颔联从小处、近处着墨。“浮萍”“山影”写视觉,“草声”写听觉,“浮萍破”寓动于静,以动衬静。故颔联视听动静结合,写出环境的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妙趣横生。【13题详解】本题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综合注解、标题、意象及主
31、旨,按照要求品味诗中独特的语言艺术,切忌脱离诗句主旨而空谈语言,可综合诗句语言的格调、色彩、意境、情感等赏析。张先自称“张三影”,把捕捉变幻的影子当成自己的一生事业,而本诗几乎句句不离影子,有明写,有暗写,有灵动的影,有静谧的影,写尽了影子的变态,也写尽了心灵的变态。颔联中“浮萍破处见山影”,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这是明写山的倒影,展现山清水秀的环境美。颈联“过桥人似鉴中行”,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这是写水清澈映照出人影,是暗写“影”。尾联中“莫放修芦碍月生”,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深潭月影。这是虚写“影”,写出景物之美和作者赏景之情。【点
32、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苏轼赤壁赋中作者面对长江引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对江水能够无穷无尽产生了羡慕之情的两句是: _,_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已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_,_ 。氓中巧妙地借助比兴的手法,写女子年轻时长得就像润泽的桑叶一样的两句诗是:_,_。【答案】 (1). 哀吾生之须臾 (2). 羡长江之
33、无穷 (3). 怨灵修之浩荡兮 (4). 终不察夫民心 (5). 桑之未落 (6). 其叶沃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面对长江引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对江水能够无穷无尽产生了羡慕之情的两句”,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表明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已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巧妙地借助比兴的手法,写女子年轻时长得就像润泽的桑叶一样的两句诗”,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哀、臾、察。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暮雨
34、乡愁张清华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
35、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
36、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
37、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
38、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
39、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5. “乡愁”在文中有多重内涵,请简要概括。16. 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请探究这句话的意蕴。【答案】15. 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在时间上扎根于生命里与生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乡愁是一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 16. “旅人”既是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的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近,是因为你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执着又强烈的向往,拉近了你与故乡的距
40、离;故乡离你越来越远,是因为真正的故乡是回不去的,你变了故乡也变了,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中词语内涵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乡愁”
41、在文中有多重内涵,可从第二段入手分析。依据“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可概括出要点;依据“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可概括出要点;依据“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可概括出要点。【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
42、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结尾段中这句话“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的内涵,考生要运用关键词法,首先关键词“旅人”,依据第段“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第段“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可知,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又象征每一个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其次是关键词“她”,依据第段“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可知,指依恋和追忆的故乡。再次是关键词“越来越远”,可联系第段“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
43、走越远,联系第段“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和第段“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可知,还可指人生路上距离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最后是关键词“越来越近”,联系第段“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归故里。【点睛】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题,考生可从内容上理解原文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适度考虑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四、语言表达与运用(9分)17.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己
44、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答案】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
45、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本则材料为新闻类材料,压缩一句话新闻时可通过找关键句及提取新闻要素的方式来作答,抓住“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从中提取时
46、间: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地点:故宫(或“紫禁城”);主体事件及其意义价值:首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整合答案时注意字数不能超限。【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18.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往往导致不同的解读,阅读下面这则现代小诗,请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诗的主题进行个性化解读,每种解读用一句话概括,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篱
47、笆那边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答案】人要有美好的理想。人的追求受到束缚禁锢。人要冲破规矩或束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目应该先确立观点。“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的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依据“题干要求”发表意见。再阐述观点,观点确立之后,还要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阐述要结合文本文内容,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本题是一首现代小诗,要求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诗的主题进行个性
48、化解读,每种解读用一句话概括,注意字数限制。这首诗里跳跃着一颗单纯的童稚的心,那心跳跃着对“篱笆那边”鲜红欲滴的“草莓”极度渴望。这极具诱惑力的“草莓”,在诗中已不仅仅是一种水果了,它已被诗人抽象为孩子追求的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接下来的文字:“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却有别样味道,让人体味出你的渴望中,竟有一种叫做“怕”的东西,意外地阻止了你爬过篱笆。怕“脏了围裙”?怕“上帝”的苛责?那矮矮的“篱笆”也似乎突然间成了一堵难以逾越的墙,它规范着你的行为,它抑制住你那缘于心灵深处的甜蜜的冲动。就象现实一样,追求个性的自由却不得不受着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事业的创新却不得不受着传统观念的禁锢。然后,你
49、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要是“上帝”也是一个“孩子”,他也会禁不住草莓的诱惑,也会想着爬过那“篱笆”,一亲“草莓”的芳泽。可是上帝早就失去了只有孩子才有的勇敢和冲动。而你是否会因为“篱笆”的阻隔,轻易地放弃“草莓”的甜美呢?当然不能,勇敢地越过篱笆吧,才能摘取属于自己的“草莓”。篱笆那边的草莓,触发了诗人无限诗情。“草莓”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如何理解草莓这一意象的内涵与外延,就成了解读这首诗的关键。从内容上看,诗中的“草莓”仿佛引领着诗人回到了童稚时光,回想起了爬过篱笆采摘草莓并为此而担心家长责骂的往事。“草莓”似乎代表着某种诱惑,某种隐秘的期盼,而这种诱惑与期盼恰恰是不被上帝允许的,或者说是不被
50、传统的势力所允许的。然而,这种诱惑确实太强烈了,诗人无法抗拒。她多么希望上帝也是个孩子,可是上帝真会爬过去吗?这其中的复杂的心理感受与人生期待或许才是诗人想要表现的主题吧!【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表现为对传统观点或命题人假设观点的认知评价等,要求考生认识问题表达看法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考生的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五、作文(50分)19.请按下面提示要求作文
51、“jng”这个读音可以对应许多个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字作为自己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章中心突出,结构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能套作,文体诗歌除外。【答案】范文:静取一支毛笔,饱蘸浓墨,几番勾挑,一幅群山抱水的中国画便跃然纸上:那山似站、似卧,那水似静、似流,时光便随着那不知从何而来的河水飘向远方懵懂的我初识中国画时,手上、脸上都沾上了不少墨汁,就像一只从墨盘跌出的小猴子似的,而那宣纸上却只有数条弯曲的墨线交叠重复,如同一团没有理清头绪的毛线,看不出半点中国山水画的磅礴与雄伟之势。老师无奈,只好手把手教我一笔一笔地勾勒出山的轮廓,水的波痕。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后,我已经能够安安
52、稳稳地坐上一两个小时,从容地对付一张山水画了。拿一支毛笔,蘸上适量的墨汁,用笔尖轻轻在水中点上一下,用几根有力的墨线勾勒出山石的棱角,再用淡墨轻擦山石的表面,这样便算是完成了一块山石,其他部分用同样的方法,由点成线,由线及面,从山的一隅,逐渐变为水的一片,那画好像有魔力,把我带向了一个从未探知的世界,一个写意山水的世界,我似乎能够看见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壮观;似乎望见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山水,亦是静,静若山间的一潭深泉;山水,亦是动,奔腾似脱缰的野马,但唯有这闹中取静,方得一丝静好。静观一幅山水画,你便能发现,群山坐定,清水环绕,山间云雾缭绕,水
53、上竹筏小小,给人一种轻松闲适之感,一种跨越历史风尘的宁静扑面而来。学习中国画其实就是一个学习静心的过程,只要窥到静生万物的一隅,其实就已经能够学习到闹中取静的修士之胸怀。教我国画的老师曾经说过;“只有心静了,才能画出不静的山水”,我想人生亦是如此,唯有心静才可得清净。静生定,定生慧。一个人只有心静了,才能在生活中体悟到大智慧,方能成功。当我们捧着一本书时,若你的心不静,你便无法体会到书中激扬的文字,更不要谈领悟文化的深奥内涵。只有人在静心时,人的感官才会被放大。冷风,雨夜,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静静地听着雨水落在地面上发出的细微的轻响,你就能体会到在喧闹嘈杂之中从未体验到的独特感受,你的感官被无
54、限放大,身心似乎全部融入了自然之中,无忧无虑、无边无际、无形无体,你可能会觉得这世间唯有你一人。心定若山,心静似水,静,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一种蕴含于纷扰尘世之外的奇妙韵律。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静与闲适,我们可能做不到陶渊明这种隐居乡野,饮酒赋诗的豁然心境,但我们却能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之中寻得一方自己天地。安静,摆脱了一切功名禄利的诱惑,摆脱了纷扰尘世的混乱。静,一种境界,一种智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思考命题的内涵、限制的内容,即使题目上没写,也需要自己去挖掘,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同时要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使自己的作文有
55、深度。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命题作文,因为“jng”这个读音可以对应许多个常见常用字:静、竞、敬、镜、净、境、劲、竟、婧、径、靖等。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字,分析其内涵,把握好立意方向来写作。如“静”,可写做事需要戒骄戒躁,静心为之;可写“静”彰显公德心;可写“静”待功名,活出自我等立意。如写“竞”,可写竞争带来发展创新、竞争要有底线等立意。如写“敬”,可写敬神明、敬祖宗、敬规则、敬传统文化等。如写“靖”,考生要弄清楚“靖”的意思是平安、使秩序安定,考生可写家国平安是大家的共识、我为社会平安献计献策等。立意:静待花开,从容微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生需要拼劲书山有路巧为径境遇浮沉,我心依旧素材:1.竞
56、:在竞争中成就自我,蒙牛的老总牛根生做到了。在奶制品泛滥的今天,蒙牛从当初一个小小的挤奶厂发展成为今天的奶制品巨头,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就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靠的便是一股拼劲儿,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蒙牛在竞争中收获了人们的信任,收获了不凡的声誉,同时也在竞争中成就了自我。竞争使蒙牛经受住了重重压力,保持了自己的优势。竞争成就了蒙牛,蒙牛在竞争中成就了自我。2.静:心静是一种境界,任其万物周而复始地运动,自身静观其变,如此便能用自身的心境去感受万物所带来的力量。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诱惑与挑战,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但在这纷扰的世界中,总会有一处清静之地,能够使我们找到自己在这世界的位置,虽然那可能是一个无
57、人的角落,但在那个角落,只有你一人,无人世之烦恼,无尘世之轻浮,独属于你自己,细细地品味独属于你的安静。你大可以在那发呆,放空自己。3.镜: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管理一个纪律非常差的班级时,也是采用了让学生“照镜子”的方法,逐渐改变班级风气,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的。他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每天说闲话的次数。一个同学第一天记录自己说了357句话,第二天减少成302句;魏老师不断地在他的本子上批阅:进步很大。直到有一天,他的小本子上写到:“除收作业,闲话一句未说。”就这样,这个被全校师生公认的最差班级,成了纪律、学习都是全校最好的班级。正是这小小的本子自己的“镜子”,使学生们发现了自己的
58、缺点,又在魏老师的鼓励下不断克服,不断完善,从而改变了每个同学的思想,并进而使班级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结构:本命题作文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考生可自主选择自己能更好把握的命题和立意,但立意的深刻可显出文章的高妙。考生如果写“境遇浮沉,从容而适”的立意,考生可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苏轼正是凭借着这种坦荡、达观、从容之志,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了最好的境界”开篇,然后有详有略地写苏轼的一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文学家、政治家、画家、书法家、哲学家!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6年之后,东山再起,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官七品升到官三品,与宰相只是一步之遥,攀上人生事业
59、的最高峰。而60岁时,朝廷则对其连下六道诏书,从河北定县,贬到广东英州,在从定县赶往英州途中,又被贬到广东惠州,最后流放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接着引用丰子恺的话“无宠无惊过一生”,写苏轼这样的风云人物,一生都处在政治的漩涡里,逃不掉、躲不过,正应了那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但苏轼豁达、通达的性情,便是浮沉境遇里的精神高标。并可用苏轼在惠州回复朋友的信和苏轼攀登松风亭作为事例来论证。最后点题,以定风波中诗句总结,讴歌苏轼精神!【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